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工业技术   34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陶瓷外壳内部气氛和多余物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瓷外壳内部气氛、多余物对器件会造成致命的影响。陶瓷外壳封装芯片后,其内部残余气氛的状况对元器件的性能、寿命和可靠性影响很大,很容易造成元器件的性能低劣和早期失效。陶瓷外壳多余物,即便是非导电多余物,对元器件也会造成影响,可导致光电器件信号传递和继电器触点的不导通。文章通过分析陶瓷外壳内部残余气氛对元器件的影响及影响因素,陶瓷外壳烧结过程、电镀过程造成的水汽及解决办法,陶瓷外壳多余物对元器件的影响等,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办法,对提高产品质量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
炭纤维针刺预制体增强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炭纤维复合网胎针刺织物为预制体,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先驱体浸渍裂解法”(CVI+PIP)混合工艺, 制备了C/SiC陶瓷复合材料; 研究了针刺预制体的致密化效率以及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并与目前常用的三维编织C/SiC复合材料和预氧丝针刺织物增强C/SiC复合材料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针刺预制体的致密化效率明显高于三维编织预制体, 在相同致密工艺条件下, 炭纤维针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和预氧丝针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密度分 别达到2.08和2.02g/cm3, 而三维编织预制体增强复合材料的密度仅为1.81g/cm3. 炭纤维针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高于预氧丝针刺复合材料, 弯曲强度和剪切强度分别达到237和26MPa.  相似文献   
83.
面向微观组织优化的锻造工艺预成形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锻件晶粒尺寸细小均匀为目标,以预成形形状设计为对象,提出了锻造成形过程微观组织优化设计方法,构建了锻造成形过程微观组织优化目标函数,并确定锻造成形预成形形状作为优化过程的设计变量。采用遗传算法和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锻造过程微观组织优化程序,对典型的H型锻件进行了面向微观组织优化的预成形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根据优化设计的结果进行了实验研究,优化结果的晶粒尺寸及其分布趋势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84.
原位反应合成法制备TiC/Al预制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X-ray衍射技术和透射电镜分析方法对利用原位反应合法(即XDIF ),制备的不同成分配比的TiC/Al预制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Ti、C粉末的配比,直接影响其烧结产物的组织成分,当C含量较高时,产物中除α(Al)和TiC相外还含有Al4C3相;烧结产物的致密度随Ti含量的减少而增大,Ti含量高的预制块因其密度低、不利于熔铸而不适于制作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85.
基于UBET和FEM的模锻件预成形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用于锻造过程预成形模拟设计的新方法——基于 U BET和 FEM的混合正 /反向模拟预成形设计技术 ,即先用 UBET进行反向模拟 ,快速找出可能的预锻件或初始坯料 ,再用 FEM进行正向模拟验证 ,必要时可根据正向模拟结果对坯料或预锻件进行修改 ,使之能够达到完全充满型腔且飞边尽可能小的最佳效果。应用 U BET和FEM的混合正 /反向模拟预成形设计技术进行预成形设计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6.
卢雪峰  张洁  钱坤  曹海建  俞科静  孙洁 《硅酸盐通报》2015,34(10):2985-2989
采用平均密度不同的预制体制备变密度预制体C/C复合材料,并对应制备了常用的恒密度预制体C/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结构和不同平均密度的预制体对C/C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变密度预制体C/C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远远大于相同平均预制体密度的恒密度预制体C/C复合材料,并且随预制体平均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由于预制体内部纤维含量的不同分布状态,变密度预制体C/C复合材料的压缩破坏同时呈现出压溃和剪切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87.
研究了无压渗透法制备电子封装SiCp/Al复合材料过程中,烧结工艺对SiC预制件开孔率、抗压强度的影响,以及渗透工艺对Al液渗透形成复合材料的影响,并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和表面涂覆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经1100℃分段烧结的SiC预制件开孔率、抗压强度较好;Al液浇铸温度、保温温度分别在750~850℃、800~900℃的范围时,SiC预制件的渗透效果较好;所制备的55%SiCp/Al复合材料相对密度为98.3%,热膨胀系数在(7.23~9.97)×10-6K^-1之间变化,热导率为146.5~172.3W/(m.K),复合材料表面涂覆性能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88.
以碳纤维矩形截面间隔机织物为研究对象,介绍其织物结构、织造过程及原理,并进行织机的开发,为三维间隔机织物复合材料的开发、预成型件织造及织机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9.
通过实例,应用置换理论分析了矩形三维预制件的编织过程,在将编织循环表达为不相交的轮换的乘积后,建立了各轮换与编织锭子移动规律之间的关系。以口字截面预制件编织为例,对异形截面三维预制件的编织过程进行了置换表达。从不相交的轮换的积的表达式中,不仅可以得到有关异形截面三维预制件编织锭子移动规律方面的特性,还可判别出方格阵上编织锭子的类别并确定其初始位置,为异形截面三维预制件编织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
Pressure-assisted infiltration was used to synthesize SiC/Al 6061 composites containing high weight percentages of SiC. A combination of PEG and glass water was used to fabricate SiC preforms and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ce of glass water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preforms was evaluated by performing compression tests on the preforms. Also,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he hardness of the SiC/Al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glass water improve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preforms by about five times. The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posites showed that the penetration of the aluminum melt into the preforms was completed and almost no porosity could be seen in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composites. Moreover, the composite containing 75 wt% SiC exhibited the highest compressive strength as well as the maximum hardness. The results of the wear tests showed that increasing the SiC content reduces the wear rate so that the Al-75 wt% SiC composite has a lower wear rate and a lower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than those of Al-67 wt% SiC composite. This indicated higher wear resistance in these composites than the Al alloy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a tribological layer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mpo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