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5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691篇
地球科学   300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山东章丘地区石千峰群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石千峰群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系,一直缺乏生物依据。笔者对该地层剖面重新测制,首次发现了孢粉化石,其时代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72.
用双孔热解石墨管原子吸收法测定微量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在对化探样品微量金的测试过程中存在因载气进入而使待测样品溅出的问题。利用自制的双孔热解石墨管代替普通石墨管可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仪器在最佳工作条件下,硫脲介质浓度10g·l-1、解脱时间40min时,获得检出限0 10×10-9、加标回收率为98 4%~103 7%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73.
晚三叠世轮藻化石在世界各地发现很少,在我国南方亦尚属首次发现。报道了秭归盆地上三叠统沙镇溪组底部的轮藻化石,计有3属4种(包括2个新种):Stellatochara subspaerica Kozur et Reinhardt,S.xietanensis sp.nov.,Cuneatochara sanxiaensis sp.nov.,Vladimiriella decora(Saidakovsky)。根据沙镇溪组轮藻化石在国内外地质时期的分布,结合同层中所产孢粉化石的组合特征,详细讨论了含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认为属晚三叠世早期,并对当时的古植被、古地理、古气候做了初步探讨,对化石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4.
兖州矿区山西组 3煤层中微量元素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兖州矿区山西组3煤层21个样品中全硫、硫化物硫、有机硫和具有环境意义的微量元素Cu、Pb、Zn、As、U、Th含量的测试,分析了微量元素在研究区煤层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及主要形成原因,并发现煤层中所选的微量元素、硫化物琉及全硫在煤层顶、底或煤层夹矸样品中含量相对较高。微量元素与硫化物硫、全硫的相关系数表明,所研究的微量元素与硫化物硫和全硫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且研究区3煤层中全硫的含量取决于硫化物硫的含量。同时还研究了原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灰产率的关系,并将研究区微量元素同世界和中国同类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5.
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富钾板岩的热水沉积成因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肖荣阁  史淑玲  安国英  张汉成  费红彩 《现代地质》2003,17(3):281-286,T005,T006
通过对白云鄂博富钾板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岩石化学的研究,提出富钾板岩是一种热水沉积钾长石岩的认识。富钾板岩是白云鄂博矿区的一种重要岩性,与上下岩层呈不规则层状或夹层产出,致密状微晶或隐晶质结构。其中钾长石含量在80%以上,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其2θ(2-01)=21 00,2θ(060)=41 800,2θ(2-04)=50 560,求得三斜度Δ=0 91,有序度δ=0 89,属于典型的低钠、低温、有序最大的微斜长石,微斜长石成分占98%以上。岩石中富含微量元素B、F、Sr、Ba,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6×10-6、3386×10-6、119×10-6和1735×10-6,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微斜长石中有冰长石成分。稀土元素以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个别出现正铕异常为特征。根据热水流体中钾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及热水沉积、交代和充填物中经常出现钾长石矿物,分析认为白云鄂博矿区出现的富钾板岩是热水沉积钾长石岩,其形成于火山期后的溶液活动阶段。  相似文献   
76.
林学辉  刘昌岭 《岩矿测试》2003,22(3):225-227
建立了用单道扫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珊瑚礁中主量和微量元素的方法。珊瑚礁样品经酸溶解后,直接进行Ca、Mg、K、Na、V、Sr、Ba、Co、Ni、Pb、Li、Rb的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0004~0.1mg/L,精密度RSD<5%(n=6),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7%~105%。测定w(CaO)为50%的样品,结果与传统的EDTA容量法相符。方法经碳酸盐岩石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可行,已用于大批量的珊瑚礁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77.
本文运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基于薄片观察和岩矿学研究,探讨了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大型气田的气源。首先对包裹体的生源属性、多期捕获和后生变化进行了精细的鉴别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成岩自生矿物微量元素、包裹体相组成、均一温度、初熔温度等参数鉴别多期演化的油气充注。通过烃类包裹体化学成分初步鉴别出煤成气和油型气。根据烃类包裹体的相组成鉴别有机质可能来源于腐泥型源岩还是腐殖型源岩。最后根据同期包裹体生物标志物确定某一期次的油气所对应的烃源层。结果表明研究成果符合地质实际,为传统的油气源追踪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78.
底质不连续面是沉积作用中断时所形成的一种地层界面。根据底质的粘结程度可将底质不连续面划分为两大类:固底不连续面和硬底不连续面。固底不连续面中的简单停积面依靠沉积序列的变化来识别,界面上、下的生物地层带是连续的;而复成停积面上、下的生物地层带不连续。在硬底不连续面中,硬底的上、下地层属于同一个沉积体系,而继承性岩底的上、下地层则属于不同的沉积体系,其间发生过重大的沉积间断。根据底质控制的Glossifungites遗迹相和Trypanites遗迹相可以有效地识别各类不连续面并解释其成因。三种类型的不连续面具有层序地层学意义:①侵蚀性不连续面,包括低水位侵蚀面(LSE)和海进侵蚀面(TSE);②无沉积间断面;③沉积性不连续面(凝缩段)。  相似文献   
79.
黄骅坳陷中北区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地层的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黄骅坳陷仅在南区的王官屯地区发现过确切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地层。上世纪 90年代初 ,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曾根据个别单井孢粉化石资料 ,怀疑黄骅坳陷北区的北塘凹陷局部分布有沙四段。但由于当时的勘探程度较低 ,化石证据不足 ,因而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中区板桥和歧口凹陷过去从未发现沙四段。通过对板桥凹陷地层的系统古生物分析 ,发现中北区沙三段下伏原来部分归属中生界的地层中含大量的藻类、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化石 ,依据它们的生物群特征 ,这套地层应属于沙河街组四段 ,且为沙四段上亚段。  相似文献   
80.
A simple, rapid and precise method is described for determining trace elements by laser ablation (LA)-ICP-MS analysis in bulk geological materials that have been prepared as lithium borate glasses following standard procedures for XRF analysis. This approach reliably achieves complete sample digestion and provides for complementary XRF and LA-ICP-MS analysis of a full suite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from a single sample preparation. Highly precise analysis is enabled by rastering an ArF excimer laser (λ= 193nm) across fused samples to deliver a constant sample yield to the mass spectrometer without inter-element fractionation effects during each analysis. Capabilities of the method are demonstrated by determination of twenty five trace elements (Sc, Ti, V, Ga, Rb, Sr, Y, Zr, Nb, Cs, Ba, REE, Hf, Ta, Pb, Th and U) in a diverse range of geolog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that includes peridotites, basalts, granites, metamorphic rocks and sediments. More than 90% of determinations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published reference values at the 95% confidence level. Systematic bias greater than 5% is observed for only a handful of elements (Zr, Nb and U) and may be attributed in part to inaccurate calibration values used for the NIST SRM 612 glass in the case of Zr and Nb. Detection limits for several elements, most notably La, are compromised at ultra-trace levels by impurities in the lithium borate flux but can be corrected for by subtracting appropriate procedural blanks. Reliable Pb analysis has proved problematic due to variable degrees of contamination introduced during sample polishing prior to analysis and from Pt-crucibles previously used to fuse Pb-rich samples. Scope exists for extending the method to include internal standard element/isotope spiking, particularly where integrated XRF analysis is not available to characteris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the fused lithium borate glasses prior to LA-ICP-MS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