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篇
  免费   512篇
  国内免费   934篇
地球科学   246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正>Allanite is a common accessory mineral,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LREE,Th,U,Sr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rocks.Th,U can be enriched in allanite lattice in the form of isomorphism,so allanite is a good geochronological tool.In this paper,procedures  相似文献   
992.
山带构造年代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巍然  简平 《地学前缘》1998,5(2):282-282
  相似文献   
993.
994.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际国内同位素地球化学发展的趋势,指出了国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展望了国内同位素地球化学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5.
黑龙江省东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演化历史以及古亚洲洋构造体系与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叠加与转化一直是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依据该区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岩石组合研究,结合碎屑锆石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讨论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演化历史以及两大构造体系叠加与转化的时间。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可划分成8期:早奥陶世(485Ma)、晚奥陶世(450Ma)、中志留世(425Ma)、中泥盆世(386Ma)、早二叠世(291Ma)、中二叠世(268 Ma)、晚三叠世(201~228 Ma)以及早侏罗世(184 Ma)。早奥陶世—中志留世,岩浆作用主要分布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的东缘,并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主要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显示活动陆缘—碰撞的构造演化历史,揭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于中志留世(425Ma)已经拼合在一起,这也得到了早泥盆世地层碎屑锆石年代学的支持。中泥盆世,火山作用分布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上,前者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后者为A型流纹岩,它们共同揭示该区处于一种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早二叠世,佳木斯地块东缘发育一套钙碱性火山岩组合,揭示古亚洲洋俯冲作用的存在,而同期的张广才岭地区则发育一套典型的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揭示了陆内伸展环境的存在。中二叠世,同碰撞型火山岩分布于佳木斯地块东缘及东南缘,其形成可能与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的碰撞拼合有关。晚三叠世,张广才岭地区存在的双峰式火山岩和敦—密断裂东南区发育的A型流纹岩均显示陆内的伸展环境,其形成应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伸展环境相联系。此外,结合牡丹江断裂两侧均发育中—晚二叠世花岗岩以及佳木斯地块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的缺失,暗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在三叠纪早期沿牡丹江断裂可能存在一次裂解事件。而早—中侏罗世陆缘(东宁—汪清—珲春)钙碱性火山岩和陆内(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出现,结合牡丹江断裂两侧"张广才岭群"和"黑龙江群"构造混杂岩的就位,暗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在早—中侏罗世再次拼合,这也标志着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开始。  相似文献   
996.
造山带古高度的恢复对研究造山过程与古气候有重要意义。利用低温年代学热史数据恢复大别造山带晚白垩世以来的古高度。恢复流程包括将大别造山带低温热史模拟曲线数字化,提取时间温度数据,通过空间插值方法计算研究区域平均剥露厚度,再通过挠曲均衡校正,计算平均古高度变化量,最后通过2维积分计算古地形波幅降低量。结果显示:90 Ma至今,大别造山带平均剥露厚度达约5.44 km,而古地形平均高度降低2.86~4.16 km,古地形波幅降低的上限为4.49~6.53 km。  相似文献   
997.
磷灰石(U-Th)/He定年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灰石He封闭温度是目前已知定年体系中最低的,能够反映低温价段(40~90℃)的热历史信息,该方法现已成为低温热年代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磷灰石(U-Th)/He定年方法的原理、校正、实验流程、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其中,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U-Th)/He定年中辐射损伤研究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辐射损伤的原理:捕获模型的提出及应用;②辐射损伤对磷灰石(U-Th)/He定年的影响;③新模型的提出:辐射损伤累积-退火模型;④辐射损伤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98.
福建紫金山矿田晚中生代英安玢岩形成时代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建紫金山Cu-Mo-Au-Ag多金属矿田是一个完整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成矿体系。英安玢岩主要分布在紫金山Au-Cu矿床内火山机构及其附近,与高品位Au-Cu矿体空间上联系密切,是矿田内火山-侵入岩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采自矿区的两个英安玢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05.0±0.7)Ma(MSWD=0.83)和(105.0±2.2)Ma(MSWD=1.70),其形成时代与区内Mo-Cu矿化的萝卜岭和四方岩体形成时代相近。三个岩体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相似性表明它们应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它们均具有较高的锆石Ce4+/Ce3+值,即岩浆体系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与区内斑岩成矿体系巨量金属堆积的地质事实相一致。英安玢岩的精确定年表明,紫金山Cu-Au矿与萝卜岭Mo-Cu矿及四方岩体有关的Mo矿床为同一斑岩成矿体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9.
已有研究认为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不均一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软流圈来源的岩浆最早出现的时间呈现南北差异。本文通过40Ar-39Ar法获得胶莱盆地西官庄拉斑玄武岩的年龄为96±3Ma,属于青山群火山岩的一部分,早于王氏群大西庄碱性玄武岩(73Ma)。两套岩石均缺乏Nb、Ta负异常,分别具有与E-MORB和OIB类似的微量元素配分特征。西官庄拉斑玄武岩((87Sr/86Sr)t=0.7058,εNd(t)=0.37~0.57)和大西庄碱性玄武岩((87Sr/86Sr)t=0.7040,εNd(t)=5.5~5.7)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均显示软流圈的印记。前者为软流圈熔体与古老富集岩石圈地幔相互反应的产物,而后者是软流圈部分熔融的产物。研究区岩浆的εNd(t)值随年龄的降低而逐渐增大,暗示古老岩石圈减薄过程中软流圈的上涌,说明研究区晚白垩世-早新生代岩石圈仍在经历减薄作用。类似的岩浆演化趋势在辽西和辽东地区也有发现,不过演化的时间分别为120~100Ma和80~60Ma,再次证明华北岩石圈减薄作用的时空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中生界及新生界4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本文开展了LA-ICP-MS分析,解析了其U-Pb年代学、沉积物源及其构造属性等信息,探索了天山及其邻近盆地的表壳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研究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碎屑锆石年龄构成总体宽泛复杂,在490~160 Ma之间出现多个谱峰:除310~260 Ma主峰外,尚有180~160 Ma、240~210 Ma、370~340 Ma、450~390 Ma和490~460 Ma等5个次峰;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碎屑锆石年龄构成相对简单,但仍然保留400~250 Ma较宽范围内的2~3个谱峰:除310~260 Ma主峰外,尚有340~315 Ma等次峰; 上白垩统-古近统,主物源碎屑锆石年龄构成趋向单一,峰值区间集中于310~260 Ma。研究说明天山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构造分异活动可以分为4个阶段: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平稳或渐弱,向准噶尔盆地输运碎屑物的天山水系较宽,可达南天山北缘;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欧亚板块与拉萨块体碰撞的远程效应对天山古生代构造格局造成了强烈的叠加改造,天山区域整体抬升剥露加剧,并伴随主分水岭相对北移; 晚白垩世-古近纪北天山继续隆升(尽管相对变弱),并直接构成向准噶尔盆地(南缘)输运碎屑物的主水系,新近纪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引发的天山陆内强烈隆升并未明显改变这一物源输运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