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7篇
地球科学   5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甘肃河西中部地区“87.6”罕见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7年6月10日20时至12日02时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荒漠戈壁地区罕见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的分析表明,南支低槽发展东移,与之对应的地面冷锋侵入柴达木低涡,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东移,加之河西走廊低空东风气流的形成并输送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是造成河西大范围普降大-暴雨的主要天气尺度系统;而锋面移入,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发展,是直接造成金昌市罕见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122.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综合开发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河西走廊是一条事关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经济走廊和旅游走廊,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区域“两带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建设的唯一一个实体型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好这条生态经济走廊,需要实现经济综合开发的10大战略转变。即:由“古丝绸之路走廊”转变为“新欧亚大陆桥走廊”,由开发移民走廊转变为生态移民走廊,由粮食走廊转变为肉食走廊、制种走廊和草业走廊,由单一工矿走廊转变为综合型生态工业走廊,由串珠状城镇走廊转变为生态城市走廊,由缺水走廊转变为生态节水走廊,由生态脆弱走廊转变为“生态重建走廊”,由战争要道走廊转变为战略要冲走廊,由“多病的生存经济走廊”转变为“健康的生态经济走廊”。通过上述战略转变,重振丝路雄风,把河西走廊建设成科技型、节水型、外向型、加工型和生态型的健康生态经济长廊。  相似文献   
123.
河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现状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之一。甘肃河西地区地处西北内陆,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极为严重。本对河西走廊荒漠化现状作了初步探讨,对其成因作了具体分析,重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提出了河西地区协调发展及荒漠化防治的途径,针对河西地区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4.
近40 a甘肃河西地区大风日数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以1951—2000年甘肃河西19个气象站气象记录为主要数据源,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地区近40 a大风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合地形地貌和大尺度天气系统变化,分析了导致大风日数分布特征的自然环境背景。结果表明:大风日数高值区位于河西地区的西部及高山地,从年内分布看,3~6月较多,占全年的60%以上,其次是2月和7月;从年际变化看,河西大风日数年际变化的共同特点是:1963—1976年是大风天气的频发期,之后呈波动式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大风天气的低发期,90年代后期进入新一轮的波动增长期。大风天气受全球气候变化、大尺度天气系统及局地地形和下垫面性质的影响,大风日数多发期与反厄尔尼诺事件和干冷气候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5.
综合电法在祁连山山前缺水区寻找地下水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应用电测深、激电测深和瞬变电磁测深方法,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在被前人判定为贫水或无水区的河西走廊祁连山山前缺水区开展了综合电法勘查找水工作,分别发现了分布面积广的第四系大厚度粘土层深部和第三系泥岩深部存在高阻含水体。经20余眼水文地质勘探孔验证,单井涌水量大于2000m3/d,矿化度小于1.0g/L,布井成功率达95%以上。不但彻底解决了这一地区人饮水源的问题,而且为今后类似地区的找水工作积累了经验,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6.
联合利用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对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反演,获得了该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给出了按5km间隔的中、上地壳速度切面和地壳速度结构与莫霍界面等深线图.综合大地热流实测结果和深部岩石物性等,建立了下地壳部分熔融的韧性模型.给出了计算地震波速度和电阻率的方法与公式,进行了部分熔融状态下深部电性与地震波速度的联合数值模拟和联合解释,其结果与实测的基本一致.分析了各构造单元之间下地壳电阻率、速度与热流的关系,对下地壳部分熔融程度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27.
河西走廊榆木山前开展了旨在用于活动构造测年工作的土壤发育年代学新方法的研究。通过在不同时代河流阶地上开挖土壤探槽,系统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对各级河流阶地形成年代的^14C和热释光年龄测定,详细研究了该区与断层新活动有关的土壤发育的主要物理和化学特性及其随时间(年代)的演变规律,初步建立起了土壤CaCO3含量和CaCO3累积指数数值与发育年代之间的定量计算关系式,经回检和对比分析认  相似文献   
128.
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运用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实地调查了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10大片沙漠化区域,其总面积约4700多km2。揭示了这些古绿洲沙漠化区域的若干特征,简要探讨了其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9.
河西构造系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西系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北10°-30°西向右旋挤压构造带的总称。其主体构造由三个隆起带、四个拗陷带及其间的断裂带组成。构造活动影响至地壳中下部,东部边缘构造带可深及岩石圈底部。河西系对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强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其一级隆起带边缘与北西西向断裂复合部位。  相似文献   
130.
参考文献     
《甘肃地质》1987,(Z1):131-133
[1]甘肃省地层表编写组,1980,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甘肃省分册)。地质出版社。[2]杨敬之、吴望始、张遴信、廖卓庭、阮亦萍,1979,我国石炭系分统的再认识。地层学杂志,3卷3期。[3]杨式溥、侯鸿飞、高联达、王增吉、吴祥和,1980,中国的石炭系。地质学报,54卷3期。[4]郦诚,1962,河西走廊北山地层,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汇编,兰州地层及煤矿地层现场会议。科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