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44篇
  免费   3878篇
  国内免费   4569篇
地球科学   25091篇
  2024年   146篇
  2023年   509篇
  2022年   756篇
  2021年   695篇
  2020年   625篇
  2019年   625篇
  2018年   478篇
  2017年   561篇
  2016年   610篇
  2015年   682篇
  2014年   1007篇
  2013年   763篇
  2012年   992篇
  2011年   949篇
  2010年   794篇
  2009年   849篇
  2008年   864篇
  2007年   706篇
  2006年   769篇
  2005年   640篇
  2004年   762篇
  2003年   735篇
  2002年   790篇
  2001年   813篇
  2000年   715篇
  1999年   744篇
  1998年   718篇
  1997年   700篇
  1996年   719篇
  1995年   705篇
  1994年   663篇
  1993年   572篇
  1992年   602篇
  1991年   512篇
  1990年   470篇
  1989年   387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87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9篇
  1954年   6篇
  194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川滇地区成组强震活动的有序步进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程万正 《地震研究》2003,26(Z1):38-45
研究了川滇主要地震构造带历史成组强震和现今小震的空间-时间活动图像.分析结果:在垂直断层走向两侧约30km范围内的强震活动,在北西、南北、北东走向的构造带间相继交替发生,存在有序步进的联动现象.这可能也是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且现今小震活动亦呈现此特点.最后对此现象概述了目前力学机理方面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82.
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结合近几年来渤海湾盆地区深层地震勘探与解释的成果,重点论述了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燕山期构造变形样式总体在纵向上可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横向上总体可分为三个构造带,西部为向西逆冲的薄皮逆冲带,中部为冲断—走滑带,东部为厚皮褶皱—冲断带,主体由两期挤压方向皆为NW—SE向的褶皱—逆冲变形形成;并将其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但是,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原型盆地有所变化,其空间上的差异是基底构造格局及其空间差异叠合的结果。综合其它研究结果还表明,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是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弧的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的综合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3.
84.
根据遥感图象的解译结果,介绍了环形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强地震的控震作用,指出了环形构造的地震构造模式和环形构造对分析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在距震源很远的地区内都观测到一些前兆趋势变化,如重力、重力位二次徽商W△、水氧、地电阻率、水位和油井出油量等变化。作者认为这些变化不是由震源体直接引起的,而是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在某些活动断层附近,浅层岩,尤其是含水砂岩层和含油层受挤压出现的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其特征是:(1)异常范围大,可能在距震源很远的地方发生,但就同一种方法的多个观测点来说却又是局部的,即只有其中部分测点才能观测到异常,不少测点观测不到异常。(2)异常发生的时间大致相同。有些异常有同步变化的特征,如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3)临震前多数异常有恢复的趋势。这些特征与引起异常的机理有关。作者还从理论上计算了这种趋势异常量级,重力变化100×10-6cm/s2左右,重力位二次微商变化(1~2)×10-9/s2,地电阻率变化2%~3%,Rn变化7.4~11.1Bq/L,这样的变化量在活动断层附近的一些台站可能观测到。作者还研究了干旱降雨对某些前兆的影响,其影响量级可以被一些方法观测到,因此在确定是否是地震异常时,必须注意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排除干旱降雨的影响,减少异常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86.
以燎原井田已采区所揭露的层滑构造为基础,总结了该井田层滑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2#,3#煤层中层滑构造的差异性及其造成这种差异的的主要地质因素,并对层滑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7.
大陆板块在碰撞时,岩石圈中形成以拆离面为主体的构造通道和减压工,特殊地段形成热能和热流体的聚集区,并逐步发展成岩浆孕育带。建立了三个常见的岩浆孕育带模型。强调花岗岩主要形成于陆壳中上层。  相似文献   
88.
89.
郭晓东  王广兰 《河南地质》1997,15(3):175-178
根据构造控矿的观点,通过对成矿期内容矿断裂活动分析,阐述了构造活动与矿体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90.
琚宜文 《矿井地质》1997,(2):7-13,6
本文对海孜煤矿已采区层滑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层滑是以北西--南东滑动方向为主体的复合式构造。它常发育在7、10等煤层顶板附近,而以7煤层为最严重,这是7煤层形成急剧增厚变薄以至不可采区的主要原因。层滑煤厚变化带不仅在平面上的展布具有方向性、等距性和分区性等特点,而且还表现为不同方向的叠加复合,由于上述特征,层滑构造对煤矿生产产生了多种影响。在工作中利用构造煤厚规律对未采区开展了构造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