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0篇
  免费   740篇
  国内免费   1374篇
地球科学   569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78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363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51.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Fe-Cu-Zn-Mo)理论与数据相结合提高了科研工作者对地质体系氧化还原过程的理解。本文对这一相对较新的领域进行了综述,包括与氧化还原过程相关的同位素分馏理论和实验约束、时空尺度下的氧逸度以及同位素示踪氧化还原过程。稳定同位素理论预测,Fe-Cu-Zn-Mo同位素应该对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能够做出响应。结果表明,Fe同位素作为岩浆过程、表生过程、俯冲带流体性质"氧逸度计"应用前景广阔;Cu同位素在岩浆、热液、陆地系统可以很好地示踪氧化还原过程;Zn同位素由于络合过程分馏已经被用在许多不同环境中作为含硫/碳流体迁移的敏感示踪剂;Mo同位素作为古氧逸度计可有效重建古海洋-大气氧化还原状态。  相似文献   
52.
利用辽宁省59个国家气象站2008—2017年6—8月逐时地面观测资料,综合考虑夏季气候舒适度和高影响天气对避暑旅游的不利影响,确定辽宁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分析了辽宁避暑旅游适宜度时空分布,为公众及旅游相关部门了解当地避暑旅游气候资源提供参考。研究表明:①辽宁避暑旅游适宜度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强, 59个地市(县)中,很适宜避暑的有14个,适宜避暑的有22个,较适宜避暑的有16个。②夏季辽宁大部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较好,辽东和辽南气候舒适度优于辽宁中部和西部。辽宁东部的本溪和沿海的丹东、大连、葫芦岛和锦州南部气候舒适度等级最高,避暑气候条件更好。③辽宁夏季暴雨高风险区在东南部的宽甸、丹东和凤城一带。高温高风险区在朝阳大部和锦州西部。大风高风险区在铁岭北部、彰武、锦州、营口和长海。雷暴高风险区在铁岭、抚顺东部、朝阳西部和庄河一带。④6月、8月是辽宁适合避暑旅游的月份,尤其是 6月,避暑旅游适宜度最高,适宜面积最大。8月份次之, 7月避暑旅游适宜度较差。  相似文献   
53.
Organic biomarker and nannofossil assemblages ar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sedimentary petrology to identify the role of diagene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a rhythmic calcareous succession. A record from the Early Pliocene of the Maldives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Leg 115) is presented containing precession and eccentricity cycles expressed as variable aragonite content. Additional sub‐Milankovitch cycles are caused by rhythmic precipitation of calcite cement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interval. Comparison with palaeo‐productivity indicators (nannofossils, chlorin, total organic carbon) suggests that cementation occurs preferentially in intervals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productivity. The coupled variability in productivity and carbonate diagenesis is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organic matter degradation in the sediment. The observed combination of primary and diagenetic factors hamp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yclicity on Milankovitch and sub‐Milankovitch scales. Diagenetically stable proxies for palaeo‐productivity, such as nannofossil assemblage data, were us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alaeoclimate and diagenetic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54.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FSU) multimodel superensemble forecast is evaluated against several other operational weather models for the Southeast Asia region. The superensemble technique has demonstrated its exceptional skills in forecasting precipitation, motion and mass fields compared to either individual global operational or ensemble mean forecasts. The mo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for the season of 2001 reveals that the superensemble forecasts are closer to the observed data compared to the other global member operational models through its low systematic errors at the 850 hPa level. The FSU multimodel superensemble forecasts exhibit the lowest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RSMEs),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against the best observed data and the lowest systematic errors compared to the other operational model members. These forecast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better daily weather predictions over the Southeast Asia region,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early northeast monsoon that often causes heavy rainfall in the equatorial part of the Southeast Asia region.  相似文献   
55.
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应用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降水这一诱发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入手,在对陕西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区域不同降雨强度诱发地质灾害的临界值,建立了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根据降雨量等级,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划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等级,进行有效的防灾预报。  相似文献   
56.
水库下游河流再造床过程中的河岸侵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测河道地形资料,分析了水库下游河床演变中的河岸侵蚀现象,包括不同横向边界约束条件、不同床沙组成和不同河型河段的河岸侵蚀的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①水库下游均会有河岸侵蚀发生,但初期一般以下切为主,后期以展宽为主。②对于横向边界约束较强的河段,河岸侵蚀相对较弱;相反,则河岸坍塌严重,河岸侵蚀强烈;③对不同的河床组成和边滩组成的河段:河床较粗特别是形成抗冲粗化层,且边滩组成较细的河段,河岸侵蚀现象非常剧烈;河床组成较细的河段,如果边滩抗冲性较强,则河岸侵蚀现象相对较弱,如果滩地组成较细、容易坍塌,河岸侵蚀也会较强;④不同的河型有着不同的河岸侵蚀现象。分汊河段以主汊为主;游荡段的游荡特性在初期受到抑制;弯曲河段的撇弯切滩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57.
虚假回波在强对流天气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几次强对流天气的观测资料,对其中三体散射长钉、二次回波旁瓣回波等虚假回波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了上述虚假回波在新一代C波段天气雷达图像上的特征,为强对流天气的雷达探测和识别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8.
一次“高影响天气”的弱降雪过程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2001年12月7日下午北京的一次弱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诊断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由于受500 hPa小槽东移及850 hPa东移小高压后部带来的来自东海和南海的偏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降雪。数值模拟结果显示:MM5模式对这次降雪过程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不仅模拟出了北京地区的降雪量,而且对这次过程大尺度背景场的演变、触发机制和水汽源有很好的表述。利用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对这次弱降雪过程引起交通大阻塞的可能因素进行了探讨,说明建立城市预警系统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59.
利用常规、红外云图、雷达资料对2005年8月21日发生在桂西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造成桂西这次强降雨主要直接影响系统来自低层切变线、高空低槽和地面静止锋。低层切变线是引发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低层低涡是在桂西强降水发生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 5)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这次强降水的雨带分布、暴雨中心强度及其位置的模拟也与实况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60.
新一代天气雷达与强对流天气预警   总被引:44,自引:29,他引:44  
简要介绍了对流风暴的分类、对流风暴的强弱和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和预警技术,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对强对流风暴预警水平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