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1篇
  免费   667篇
  国内免费   956篇
地球科学   588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288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空间分辨率对总初级生产力模拟结果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然而模型模拟不确定性来源之一就是空间异质性的问题。空间异质性是尺度的函数,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驱动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EPS模型),分别模拟2003-2005年中国生态系统通量观测与研究网络(ChinaFLUX)长白山站、千烟洲站、海北站及当雄站在1 km和8 km空间分辨率下的总初级生产力(GPP)的时间动态变化,并结合土地覆盖类型及叶面积指数(LAI)的差异,探讨两种空间分辨率输入数据对GPP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差异性主要是由于8 km范围内混合像元导致LAI的不同,4个站点月均差异值分别为0.85、1.60、0.13及0.04;② 两种空间分辨率均能较好地反映各站点GPP的季节动态变化,与GPP观测值的相关性R2为0.79~0.97 (1 km)、0.69~0.97(8 km),月均差异值为11.46~29.65 gC/m2/month (1 km)、11.87~24.81 gC/m2/month (8 km);③ 4个通量站点在两种空间分辨率下的GPP月均差异值分别为14.43,12.05,4.79,3.22 gC/m2/month,不同空间分辨率的模拟结果在森林站的差异大于草地站,且生长季的差异大于非生长季。因此,模型在模拟大尺度、长时间序列GPP时,为了提高模型模拟效率,适度降低空间分辨率是可行的,但应尽量减小低空间分辨率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生长季GPP模拟上的误差。  相似文献   
942.
新丰江地区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及活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得到2007年6月~2014年7月新丰江地区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及P波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并进一步对比区域活动构造的产状特征及震源机制解等。结果显示,自ES向WN新丰江库区断裂深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与重力场的研究结果一致。库区大坝至东源锡场之间的中-上地壳存在4个大小不等的高速体,其中,锡场下方的高速体Ⅰ体积最大(EW向截面约6km×7km),速度最大,中心速度达6.3km/s。库区大坝下方存在以人字石断裂(F2)、南山-坳头断裂(F4)、河源断裂(F1)、石角-新港-白田断裂(F5)等为中心的强烈构造变形区,1960年至今大坝下方高速体Ⅲ、Ⅳ边缘已发生包括1962年6.1级地震在内的7次ML≥5.0地震,能量释放较为彻底;锡场下方高速体Ⅰ的边缘自2012年以来中小地震活跃,且b值较低,不排除发展为中强震孕震凹凸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943.
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速率已经超过了自然界所能吸收的速度,并逐步影响到全球气候变暖。利用模型模拟分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用以深入对碳循环的理解。本文使用2008~2010年的生物模型SiB3(Simple Biosphere version 3)与优化后的CT2016(Carbon Tracker 2016)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驱动GEOS-Chem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模拟全球CO2浓度。通过分析模拟CO2浓度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加深对全球碳源汇分布特点的理解,探究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而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反演精度提升的重要性。SiB3与优化后的CT2016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在欧洲地区碳源汇的表现相反,其全球总量与空间分布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模拟CO2浓度结果表明:在人为活动较少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近地面CO2浓度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尤其在南半球和欧洲地区模拟浓度有明显差异,且两种模拟结果的季节差异依赖于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将模拟结果与9个观测站点资料进行对比,以期选用合适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来提升GEOS-Chem模拟CO2浓度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模拟结果均能较好的模拟CO2浓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峰谷值,但CT2016模拟的CO2浓度在多数站点处更接近观测资料,模拟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944.
熊国庆  蔡习尧  伍皓  江新胜 《地质通报》2009,28(10):1448-1457
对藏南发育完整的、厚度巨大的海相白垩纪地层中的暗色泥、页岩开展了有机质丰度研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泥、页岩中残余有机碳含量在0.05%~1.1%之间,平均值约为0.42%,其中下白垩统约为0.531%,上白垩统约为0.265%,有机碳平均含量变化特征与该区的古地理格局及海平面升降有关。氯仿沥青‘A’含量在0.0009%~0.0072%之间,平均含量约为0.0040%。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分别为22和8。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这种弱负相关性与两者遭受剧烈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高程度有机质热演化后的损失量有关,后者远大于前者。白垩系残余有机碳含量大于0.6%的中等—好生油岩样10件,占样品总数的27%,下白垩统样品9件,占样品总数的24.3%,上白垩统样品1件,占样品总数的2.7%,表明来自北喜马拉雅地区东山组和康马—隆子地区甲不拉组的早白垩世泥、页岩为该区主要的有效生油岩。  相似文献   
945.
川西坳陷中段新场地区天然气研究及气源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过大量学者多年的研究总结,川西坳陷中段新场地区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等成藏组合。结合地质背景及碳同位素、轻烃的研究,认为新场地区天然气主要是Ⅲ型干酪根的煤型气,气藏主要分布在上三叠系的须二段和须四段,以及中侏罗系、上侏罗系地层中。  相似文献   
946.
以普光气藏普光2、6井为研究对象,取其长兴—飞仙关组116个白云岩样品,分析C、O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判断古海水盐度,并与沉积特征相结合,研究其沉积环境。分析得d13C与盐度Z呈正相关关系。普光2井飞仙关组一段、二段—飞仙关组三段,盐度及d13C、Sr、P、Ti、Mn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沉积相经边缘浅滩—潮坪的演化进程。飞仙关组一段、二段时期,其d13C及Sr、P、Ti、Mn值较低、d13C波动小,反映海平面变化不大,且遭到淡水的冲淋,导致盐度降低;飞仙关组三段时期,处于潮坪环境, 气候干燥炎热,淡水不断地被大量蒸发,其结果导致盐度增大,d13C及Sr、P、Ti、Mn值增高,在此期间海平面变化较明显,造成d13C波动较大。碳同位素值在长兴组末期发生突降,其原因可能是在二叠纪末, 大量狭盐生物死亡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947.
经过前期(1995~2000年)及近2 a对桂林盘龙洞13个滴水点的2 个水文年的滴水和现代碳酸钙沉积的动态监测, 发现现代洞穴碳酸钙(CaCO3)沉积有两种类型: ①常年性滴水沉积碳酸盐, 其δ13C值记录了全年气候变化特征; ②季节性滴水沉积碳酸盐, 其δ13C值记录了季节性气候变化特征。现代碳酸盐沉积监测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 桂林盘龙洞外部峰体主要为C3植物(几乎没有C4植物), 现代沉积碳酸盐的δ13C记录显示, 在夏半年, 夏季风强、降水丰沛、生物的活动量大, 现代碳酸盐沉积量大,δ13C值则较偏负, 平均为-13.13‰; 现代碳酸盐的δ13C全年平均值为-12.23‰, 最负值达-14.5‰; 而在冬半年, 由于降水相对较少, 新沉积碳酸盐的δ13C值, 显示稍有增加(或偏正), 其δ13C值为-10‰~-11‰。此外, 当在降大雨或暴雨后(无论是在夏半年或是在冬半年), 滴水在滞后半个月或1个月后沉积形成的碳酸盐, 其δ13C值显示突然偏负, 主要反映的是降雨效应引起的CO2 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8.
The Paleo-Tethys formed a large ocean basin that existed between Laurasia and Gondwana during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times. It opened in the Early Devonian by the rifting of Gondwanaland and closed at around latest Triassic time by the collision of the Cimmerian continent to Laurasia (Metcalfe, 1999). We reconstructed opening and closing process of the Paleo-Tethys in Northern Thailand.  相似文献   
949.
河南省鲁山县背孜矿区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鲁山县背孜石墨矿床地处华北地台南缘灵宝-鲁山-舞阳石墨成矿带。矿区主要含矿岩石为太华群水底沟组片麻岩及大理岩。该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构造活动对矿体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同时造成了本区石墨的局部富集。矿石类型主要为片麻岩型石墨矿,石墨呈晶质鳞片状。通过野外观察,室内矿石组分研究以及碳同位素分析认为该石墨矿床成因类型应为沉积变质矿床,并具有后期热液叠加富集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有机碳与无机碳两种类型,且不同含矿岩石中碳质来源具有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950.
Book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Kurt E. Engelmann and Vjeran Pavlakovic (eds.), Rural Development in Eur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Land Reform, Demographic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Gregory C. Randall, America's Original GI Town: Park Forest, Illinois

John B. Rehder, Delta Sugar: Louisiana's Vanishing Plantation Landscape

Cathy D. Knepper, Greenbelt, Maryland: A Living Legacy of the New Deal

Char Miller (ed.), Fluid Arguments: Five Centuries of Western Water Conflict

Edward F. Bergman, The Spiritual Traveler: New York City: The Guide to Sacred Spaces and Peaceful Places

Rachel Pain, Michael Barke, Duncan Fuller, Jamie Gough, Robert MacFarlane, and Graham Mowl, Introducing Social Geographies

Tor A. Benjaminsen, and Christian Lund, (eds.), Politics, Property, and Production in the West African Sahel: Understanding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l Gedicks, Resource Rebels: Native Challenges to Mining and Oil Corporations

Maryann P. Feldman and Nadine Massard (eds.),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in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Richard Foglesong, Married to the Mouse: Walt Disney World and Orlando

Annick Germain, and Damaris Rose, Montréal: The Quest for a Metropolis

George F. Rengert, Mark T. Mattson, and Kristin D. Henderson, Campus Security: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in High–Density Environments

Vaclav Smil, Feeding the World: A Challeng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u Miao (ed.), Public Places in Asia Pacific Cities: Current Issues and Strategies

Lisa M. Benton and John Rennie Short (eds.),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and Practice: A Reader

Philip Scranton (ed.), The Second Wave: Southern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1940s to the 1970s

Barry Dalal–Clayton and David Dent, Knowledge of the Land: L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and Its Use in Ru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