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科学   1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2009年7月20日承德龙卷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瑞金  郝雪明  杨向东  杨雷斌 《气象》2010,36(11):68-76
为了研究2009年7月20日发生在河北省承德市龙卷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利用承德CINRAD/CB多普勒天气雷达结合天气图、风廓线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实况观测资料,对该次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龙卷出现前低层大气相对暖湿,受高空冷涡影响,在对流层中层有较强的干冷空气下传,中高层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龙卷风出现过程中,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产品上自低层到6.8 km都存在强烈的气旋性涡旋,风暴单体顶高、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风暴质心高度等位置较高。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产品显示在龙卷风出现前VIL数值产生了跃增,但40kg·m~(-2)以上维持时间短。定位分析表明,受风暴运动和结构影响,雷达龙卷涡旋特征位置位于实际龙卷风的东南侧。  相似文献   
62.
圣帕(0709)台风外围温州强龙卷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峰  钟建锋  娄伟平 《高原气象》2010,29(2):506-513
当2007年8月18日夜间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Sepat)靠近福建海岸时,23:07~23:20在其移动方向的右前方约300 km的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衍生一强龙卷风,造成严重灾害。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分析该强龙卷,除密切关注有利于产生龙卷的天气背景条件,如不稳定天气过程、垂直风切变等外,还仔细分析了多普勒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垂直风切变、相对风暴径向速度等要素,我们发现产生强龙卷风的一些典型特征,如像素到像素的速度切变、中气旋的形成等,要特别注意与龙卷有密切关系的低层中气旋的形成。在日常雷达探测业务中,除应密切注意中气旋预警外,还应仔细分析其识别参数如中气旋顶高、底高,顶高、底高直径等参数的演变趋势。多普勒雷达连续跟踪观测过程中,还需密切注意微涡旋的形成、演变过程。微涡旋的合并将会产生更大的微涡旋,该涡旋在受到迅速形成的对流母体上升气流的拉升作用时,易形成龙卷。同时,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探讨强龙卷风发生地的局地特征,如喇叭口地形辐合抬升,弱冷空气低层侵入,局地热源产生剧烈不稳定等动力和热力效应对衍生强龙卷风起重要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3.
江苏省龙卷风灾害易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分析江苏省龙卷风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龙卷风灾害易损性进行了综合评估,得到了江苏省各市的龙卷风灾害易损度,并利用聚类分析对各市易损度进行了分级区划。表明徐州为龙卷风灾害极高易损区,泰州、南通、苏州为高易损区,盐城、镇江、扬州为中易损区,淮安、宿迁、南京、无锡、常州和连云港为低易损区  相似文献   
64.
陈继革  潘貌貌 《地理教学》2012,(17):44-47,54
一、考试要点与例题分析"大气"内容历来是各年高考的重点命题内容,2012年也不例外。"大气"是自然地理的核心知识,理性思维含量大,而且具有极强的再生性和辐射性,触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文地理涉及内容多。在以能力考查为主和突出主干知识考查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下,"大气"知识每年必考,分值高。试  相似文献   
65.
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年鉴、全国与河南省气候影响评价等文献,对豫东南区域1949-2011年30次龙卷风的历史记录逐个进行了时空分析和富士达分级:63 a来发生于6、7月的龙卷风占总次数的2/3;20世纪80年代集中发生在1984年和1986年,90年代仅1990、1993年没有发生,21世纪前10 a主要是2005年的3次(均为F1级)。有24个县(市)曾有龙卷风光顾过,发生最多的汝南和潢川曾遭遇过5次龙卷风袭击,其他县(市)分别出现1~4次不等。灾害特征是较低级别的F0和F1等级较多,F2等级较少,但发生的概率和强度等级均高于豫西。  相似文献   
66.
速读     
《地图》2012,(5):20
1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 2012年9月封面专题:极端天气特大暴雨、高温热浪和狂暴的龙卷风如此频繁侵袭,原本难得一遇的"极端天气"如今已经快演变为家常便饭,成为人类不能承受之重。天气怎么了?地球怎么了?针对近年来愈加"暴走"的天气状况,本期《国家地理》发出一系列质问。杂志中刊登的一组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集中展现了近年来在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出现的暴雨、热浪、旱灾和龙卷风等极端天气,令人心生喟叹。  相似文献   
67.
王建燕 《地球》2011,(5):78-79
“最危险的就是在救火过程中风向突然发生转变,火借风势肆虐,就一瞬间,火像龙卷风一样蔓延到跟前。”4月16日晚21点左右,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消防队黄东秒在救火现场与《地球》记者电话连线时说。  相似文献   
68.
一次龙卷风天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河南濮阳CINRDA/SB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结合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等,对2009年7月16日发生在河南濮阳的龙卷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龙卷天气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北侧、低空急流左前方的暖切变线附近;龙卷发生前大气环境具有较大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存在大的风垂直切变和丰富的水汽;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表现为移动的弓形回波北段强烈发展形成钩状回波,龙卷生成于钩状回波弱回波区附近。径向速度图上表现为在大范围入流风场中出现伴有辐合的γ中尺度气旋式涡旋,涡旋进一步发展加强导致其中央龙卷涡旋的产生,产生龙卷风天气。另外,强回波、低回波顶高、低层强垂直风切变都是这次龙卷过程中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  相似文献   
69.
新书架     
《气象》2014,(2)
正《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3)精装》中国气象局编该年鉴共分为6章,第1章重点描述和分析2012年重大气象灾害和异常气候事件及其成因;第2章按灾种分析年内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和龙卷风、沙尘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雾、霾、雷电、高温热浪、酸雨、农业气象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发生的特点、重大事例,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第3、4章分别从月和省(区、市)的角度概述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第5章分  相似文献   
70.
The 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to study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ck of tropical cyclones (TCs) after their landfall in the east of China. The mid-tropospheric environmental steering flow is found to dominate the movement of a TC even after landfall, with the inertia and Coriolis force two other subordinates. A key region is discovered covering the east of China and Yellow Sea, in which the environmental flow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movement of TCs making landfall in this part of China. When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is region strengthens and extends westward, accompanied by northward shrink of the westerly trough, the TC tends to move westward after landfall and disappear inland. However, when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is region weakens and shrinks eastward, accompanied by southward push of the westerly trough, the TC tends to recurve after landfall and re-enter the sea at a location to the north of the site of landfall. The environment before the landfall of a TC has little impact on its post-landfall track, which is sensitive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12 – 24 hours after landfall. A 6-hour lag is found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he movement of a TC after landf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