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科学   17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31.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FY-4A卫星反演云特征参量、地面自动站风和雨量资料,对2020年5月17-19日辽宁东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伴有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叠加北上强烈发展的气旋是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特征,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冷涡发展接近成熟、气旋强烈发展加深阶段,局地地面辐合型切变线是导致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条件。冷涡东南侧水汽输送通道与来自孟加拉湾热带低压东侧经南海海域由西南低空急流向北输送的水汽通道合并,成为了暴雨产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辽宁中东部的降水产生在冷涡系统的东北部-北部-西北部区域,降水落区与850 hPa风场的相关性最高,降水产生及维持阶段700 hPa以下为辐合区,辐散出现在600~200 hPa,降水强度大于5 mm·h-1的区域上升运动区近似直立地贯穿整个湿层,降水区域上空假相当位温密集区向西北方向倾斜,400 hPa高度之下存在热力不稳定。冷涡发展强盛到成熟阶段,干冷空气的入侵使冷涡云系内部边缘逐渐清晰,形成“逗点状”云系。强降水区呈条带状分布,云顶高度普遍大于9 km,云光学厚度大于60,属于水凝物含量丰富的冷暖混合云;远离冷涡...  相似文献   
132.
西北区一次联合探测层状云系云物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3-09-17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层状云降水天气过程的层状云系进行了联合探测。经观测对比分析发现:对同一天气系统开展多省联合探测.对认识云系发展变化、结构特征及降水潜力很有帮助;同一条锋面云系由于流场结构的差异,其不同位置的云层结构、温度、湿度、水汽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陇东和陕北虽然同处于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里,但是,低层天水处于反气旋区,抑制了水汽辐合,而延安处于横切变右侧的气旋性辐合区,有利于低层水汽辐合上升,促使该地区云系发展加强,其过冷层厚度大于天水地区;PMS粒子测量系统测得在整个过冷层中,小云粒子的数浓度平均值天水比延安少1个量级,2D—P测出延安的粒子谱较宽,说明上述条件下天水地区人工增雨潜力较小.延安地区相对条件较好,人工增雨潜力大。  相似文献   
133.
卫星云图的计算机分析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耀生  王燕  冯晓娟  师春香 《气象》1994,20(6):24-32
提出了采用数学形态学与句法模式识别结合,将云系结构与天气系统联系起来的卫星云图计算机分析识别方法,克服了传统的统计识别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云系整体性结构的缺陷,对一次台风过程不同阶段云系发展演特征,实现了计算机分析识别试验,结果显示,在台风发展的不同阶段,云系的结构,形状和组成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4.
混合相层状云系模式和中尺度低涡云系的实例模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Anthesetal.的中尺度模式基础上引入胡志晋的双参数层状云模式并重新编制了程序,构成一个包含三种水相态和比较详细云物理过程的三维层状云系模式。为保持在较长时步中计算的稳定和精度,对微物理过程的计算采用混合格式,少数过程采用时间分裂格式,在相变过程的处理上设计了同时计算不同相态相变的参数化方案,按Lagrangian方法设计了粒子下落格式。用干模式、积云参数化模式、两相显式模式和本文模式对两个中尺度低涡个例作了模拟,对比分析不同模式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本文模式对涡环流结构、云场和降水分布的摸拟比其他模式更合理,更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135.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获取难以进入地区的气象信息,揭示沙漠天气现象的客观事实和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136.
卫星云图上的云型与人们日常所见的有很大不同.它的细节不十分清楚.但展现的是云层分布的全貌图象。电视播出的大多是红外云图.黑白色调层次代表各云层顶部和地表的红外辐射温度,高云及厚实的降水云层(如卷云、积雨云等)云顶温度很低最亮白,低云反倒较灰暗。因此,应首先学会分析云型的基本要点。这就是应抓住云图上的主要云区.从云区的型式、范围、边界形状、色调及纹理等几方面的特征,去分析云系性质、高度、降水条件以及与天气系统的联系等,进而根据云型演变了解天气变化。  相似文献   
137.
选取2016—2021年3—9月双偏振雷达数据等资料,对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中部山区共951次对流云系个例,占同期海南全岛对流云系总数(4412次)的21.55%。其中,变暖高压脊和南海低压槽是相对最易引发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的天气系统,分别发生207次和189次。3月和4月是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在全岛对流云系总数占比最高的两个月份,占比均超过30%。13:00—17:00是海南中部山区对流云系的主要发生时段,共计发生777次。中部山区对流云系空间的移向大多为东北和东南方向,引导气流以西南和西北气流为主;其云系移动速度以6~10 km·h-1及11~15 km·h-1两个区间的频次最多,分别为306次和229次;云系的移动距离主要集中在11~15 km和16~20 km。山区对流云系典型个例在云系初期出现明显“ZDR柱”现象,且中低层的双偏振相关系数值较低,云系中部有强雷达回波悬垂。  相似文献   
138.
从气象卫星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系的日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文中利用日本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的1981~1994年1天8次的TBB观测值和1978~1994年NOAA卫星观测的1天2次OLR观测值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对流云系季节变化以及对流云的日变化及其东西向移动规律,并对1994年的资料进行了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有极为明显的日变化,以00~05SUTC为最弱,15~17UTC最强。在季风雨爆发后的7月中旬到8月上旬在高原中部(30~32°N,90°E)、东部(30°N,97°E)和西部(30°N,85~87°E)有3个TBB低值中心,多年月平均对流中心区云顶高度可达9.6km,而旬对流中心个别地区平均可达13km。对流云区开始发展于东部地区,随后对流云中心逐步向西移动,并于7月中下旬达到最西,此时西部地区从多年平均而言可以有短暂的强对流发展。  相似文献   
139.
气象卫星云图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宁  赵勇 《四川气象》1999,9(3):29-31
随着卫星云图的日益普及,云图在预报中的使用越来越多,本文就卫星云图使用中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0.
利用中尺度模式ARPS对2013年10月13—14日华北南部到河南一次冷锋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和卫星、雷达、飞机等观测资料,分析了冷锋云系不同部位宏微观结构和多种增雨潜力要素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冷锋云系增雨潜力区判别方法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冷锋云系结构具有不均匀性,云中含水量及其变化梯度自云系前部到后部逐步减小。冷锋云系不同位置垂直结构特征不同,云系前部自云底到云顶为整层上升气流区,云中存在典型的"催化-供给"结构,动力辐合和水汽条件较好,对应区域地面出现较大降水。云系后部上升气流区集中在中高层,4.0 km以下为下沉气流,云中冰相粒子丰富,但中低层液态水含量少,"催化-供给"结构不明显,动力辐合和低空水汽条件差,对应区域地面降水微弱或不产生降水。利用模式模拟结果逐步判别云系增雨潜力条件,结果显示:增雨潜力区主要位于冷锋云系前部、地面冷锋与700 hPa切变线之间约150 km宽的狭长带状区域,云体是具有"催化-供给"结构的冷暖混合云,可催化层高度为3.5—7.0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