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43篇
  免费   5342篇
  国内免费   16530篇
生物科学   65515篇
  2024年   149篇
  2023年   1027篇
  2022年   1602篇
  2021年   2092篇
  2020年   2037篇
  2019年   2276篇
  2018年   1707篇
  2017年   1658篇
  2016年   1832篇
  2015年   2692篇
  2014年   3516篇
  2013年   3344篇
  2012年   4497篇
  2011年   4251篇
  2010年   3295篇
  2009年   3287篇
  2008年   3773篇
  2007年   3477篇
  2006年   3206篇
  2005年   2736篇
  2004年   2341篇
  2003年   1962篇
  2002年   1715篇
  2001年   1376篇
  2000年   1253篇
  1999年   936篇
  1998年   539篇
  1997年   356篇
  1996年   340篇
  1995年   271篇
  1994年   246篇
  1993年   202篇
  1992年   197篇
  1991年   145篇
  1990年   142篇
  1989年   123篇
  1988年   109篇
  1987年   100篇
  1986年   92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59篇
  1982年   68篇
  1981年   41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9篇
  1977年   17篇
  1963年   15篇
  1950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有机污染物芘胁迫下白菜生理特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多环芳烃芘对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实验对华北地区常见的11种白菜进行不同浓度芘胁迫下的培养,研究白菜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菜的种类和芘的浓度对白菜生理指标(生物量、丙二醛、叶绿素)均有显著影响,且随芘浓度变化,不同种类白菜的生理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白菜的生物量随芘的添加呈现两种变化:一是随芘添加浓度增加白菜生物量逐渐下降;二是在中低浓度芘(5、15、45 mg/kg)处理白菜生物量升高,高浓度(135、405 mg/kg)胁迫下生物量下降。白菜的丙二醛(MDA)含量随芘浓度的增加,表现出3种不同规律:各浓度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MDA含量逐渐升高,以及显著低于对照组。叶绿素含量随芘浓度的增加,主要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和逐渐上升2种变化趋势。京春白(JCB)和中白50(ZB-50)对芘的胁迫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生理指标变化较小;中浓度芘胁迫下京翠60(JC-60)和京春绿(JCL)较为敏感,高浓度下京秋65(JQ-65)和吉红308(JH-308)生理指标变化显著,可以作为中低浓度和高浓度芘污染土壤指示作物。  相似文献   
992.
鄱阳湖流域作为较突出的碳汇功能区,深入掌握不同土地覆被碳素利用率(C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对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该流域生态功能和碳水循环有重要意义。利用MODIS数据产品,结合流域土地利用和气象监测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0-2014年鄱阳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CUE和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与降水、气温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CUE和WUE多年平均值分别为0.458和0.682 gC/kgH2O,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CUE大小依次为草地 > 水田 > 其他林地 > 旱地 > 疏林地 > 灌木林 > 有林地,WUE大小依次为有林地 > 灌木林 > 旱地 > 疏林地 > 水田 > 其他林地 > 草地;2)鄱阳湖流域CUE、WUE在研究时段内均呈微弱下降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CUE和WUE则表现出较大的年际波动,且年际变化趋势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中林地各类型下降趋势最大,其次是旱地和水田,草地最小;3)降水是影响鄱阳湖流域土地覆被碳水利用效率变化的关键因素,其他因子与CUE和WUE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不同覆被CUE和WUE对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93.
了解动物栖息地和空间利用模式是开展野生动物放归自然的重要前提。为明确野化培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野外环境中生境利用特征和空间格局,本文以2只野化培训大熊猫为研究对象,基于其野外GPS项圈数据,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动物移动模块等工具分析其在野外环境中栖息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随着在野外环境时间的增加,2只大熊猫由低海拔西南坡的阔叶林逐渐向高海拔南坡针阔混交林区域移动,且坡度利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均偏向在17°~20°的平缓区域活动。在野外环境的最初一个月,2只大熊猫平均日移动距离较大,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2只野化培训大熊猫在野外环境初期,活动区域大小随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无规律的变化趋势,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3~4个栖息地斑块,且斑块间面积和距离各异。因此,认为野化培训大熊猫在野外栖息地环境初期属于不稳定的随机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994.
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因子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然而,当前关于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因子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层面上,在群落水平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依然知之甚少。本研究以大熊猫同域分布大中型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丰富度数据、气候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经纬度数据,构建基于不同变量组合的多元线性模型,并通过模型拟合优度比较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气候因子、土地利用因子和空间结构在影响大熊猫同域分布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1)四川省大熊猫分布的五大山系内的大中型哺乳动物在属数和物种数方面差异较大。其中岷山山系的属数和物种数最高,分别为25属和28种,凉山山系的属数和物种数最低,分别为19属和20种,五大山系内排名前五的优势种分别为大熊猫、羚牛、野猪、中华斑羚、中华鬣羚;(2)大熊猫同域分布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所有10 km×10 km栅格内的物种数在1~14之间,平均值为6.199±3.475;(3)完全模型(包含所有气候变量、土地利用变量和空间结构变量的模型,CLS)的拟合优度要好于其它6类模型,且包含土地利用变量模型的拟合优度要好于没有包含的模型;(4)气候变量、土地利用变量和空间结构变量共同解释了大熊猫同域分布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43.0%的空间变异,其中,土地利用变量对物种丰富度的解释率最高,单独解释率为23.2%,气候变量和空间结构变量的解释率则相对较低,单独解释率分别为6.3%和9.3%。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土地利用因素是影响大熊猫同域分布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最为关键的驱动因素。因此,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人为干扰和使用,是实现对大熊猫同域分布哺乳动物综合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兽类(即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John R.Reeves于1829—1834年在我国广东开展兽类调查以来,近200年我国兽类分类及系统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知的兽类物种数已达686种,约占全世界兽类种数的10%,是世界上兽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破碎化、人类活动增加及人兽共患重大疫情涌现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兽类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越发明显。同时,兽类分类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也在不断引入各种新方法与技术,如整合分类学、标本数字化、模式标本测序、便携式测序技术及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等,分类学研究的成果及应用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动物分类学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是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医学、药学等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然而,由于学科特征和差异等原因,该学科近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出现了学科萎缩和分类学人才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分类学、形态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课题设置和资金投入等,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也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996.
准确把握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与内涵是设置专业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文中通过讨论生物产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特征,挖掘长三角地区生物产业对于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总结岗位典型任务和要求,阐述了典型任务中包含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阶段培养解决生物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结合产教深度融合的医药生物技术学院、教师科研反哺教学项目建设、课程团队与一流课程建设、覆盖全员的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等多种措施,更好地支撑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97.
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核心。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主干课,在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对研究生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探讨了翻转课堂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研究生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教学中的综合运用,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98.
替米沙坦是经典的抗血压病药物。近年来人们发现替米沙坦除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外,还可以部分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得益于其双靶点的作用机制,替米沙坦可以通过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和缓解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而使糖尿病或糖尿病高危病人获益。本文就替米沙坦在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机制研究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999.
子宫内膜癌(uterine corpus endometrial carcinoma, UCEC)是危害女性健康的癌症之一,但其发生发展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基因的异常表达在细胞癌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UCEC中异常表达的基因进行网络调控分析,为UCEC的机制研究及预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利用"limma"包筛选得到差异表达的RNA分子;接着,利用R软件中的"GDCRNATools"包构建lncRNA-miRNA-mRNAceRNA网络;最后,利用DAVID(TheDatabase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R软件中的"survival"包、MCODE(Molecular COmplex Detection)插件、StarBase数据库等对ceRNA网络中的RNA分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UCEC中,我们鉴定了1 319个mRNA、68个lncRNA及100个miRNA为差异表达的RNA分子。同时,利用这些UCEC中的差异表达RNA分子,成功构建了ceRNA网络,结果表明,HCG11、LINC00958、LINC00667、MAGI2-AS3和AC093010.3可能具有ceRNA的功能。通过进一步对该网络成员的分析,结果发现,该网络中的mRNA分子聚集于内皮细胞增殖、细胞骨架和锌离子结合负调控等生物学过程中。生存分析显示,hsa-miR-449a、LINC00958、PKIA和DPYSL2等19个差异表达的RNA分子与UCEC患者预后显著相关。最后,利用MCODE插件对ceRNA网络进行筛选,共获得一个子网络,其成员分别是LINC00667、hsa-miR-449a、hsa-miR-34a-5p和RECK。该研究结果提示,在UCEC的发生发展中存在lncRNA、miRNA和mRNA的差异表达,并且这些RNA分子之间存在ceRNA网络模式的调控,其中一些关键分子与患者的预后相关,这将为进一步研究与理解UCEC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筛选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反应性最佳的非洲猪瘟病毒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 诊断抗原,通过建立ELISA方法,以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表达的ASFV p30蛋白诊断抗原为参照,首次探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ASFV p35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的抗原性和潜力。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获得了40 kDa的重组p35蛋白和30 kDa的p30蛋白,两种蛋白与ASFV阳性血清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原性。采用重组p30和p35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分别建立ELISA方法,并验证其敏感性、稳定性以及与进口试剂盒的符合率。结果显示,尽管p35-ELISA方法的检测敏感性稍低于p30-ELISA方法,但其敏感性仍可达95.8%,且p35-ELISA方法和p30-ELISA方法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p35-ELISA方法与进口试剂盒比较,符合率达97.2%。结果表明建立的p35-ELISA方法敏感性高且稳定性好,可应用于ASFV感染血清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