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32篇
生物科学   5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72.
利用有机溶剂萃取、制备型薄层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三步分离法从王不留行中分离出生物碱物质,鉴定并探讨其抗炎活性。王不留行种子经石油醚脱脂、乙醇回流提取,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依次萃取,获得水饱和正丁醇相(组分A3)。组分A3经制备型薄层层析分离,展开剂为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上层),于紫外灯254 nm、365 nm下检视,分为7个组分(组分B1~B7)。含量高且峰形简单的组分B2经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甲醇-水作为流动相,获得1个单体化合物(样品I)。经HPLC分析,样品I纯度高于98%。通过化学反应、UV、IR、LC-MS、1H NMR、13C NMR多种波谱分析方法对该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确定其分子式为C14H18N2O2,化学名称为N,N,N-三甲基色氨酸,中文名为刺桐碱(hypaphorine),属于吲哚类生物碱。再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炎症模型,观察刺桐碱的抗炎效果。连续给药6 d后,刺桐碱剂量为25 mg·kg-1时,可显著抑制小鼠耳廓肿胀,肿胀抑制率为52.02%。与阿司匹林(200 mg·kg-1)的肿胀抑制率(67.4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首次采用一条新工艺路线获得王不留行刺桐碱,并发现其在整体水平上具有抗炎活性,有望成为化学一类新药的候选分子。  相似文献   
73.
苹果树腐烂病已成为严重影响甘肃产区苹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为确定其致病的致病菌,对采自甘肃省镇原县的苹果树腐烂病病枝,以组织分离和离体枝条接种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获得了一株苹果树腐烂病致病菌,通过培养特征、显微形态和rDNA-ITS序列分析综合鉴定及菌体回接实验,初步确定致病菌菌株P1为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相似文献   
74.
从大肠杆菌C-8制备和纯化唾液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肠杆菌产生的多聚唾液酸是一类线性的同聚合体,这由200个左右的唾液酸通过α2,8酮苷键连接。我们在前文[1]中已就产多聚唾液酸的菌种筛选及产酸条件作了叙述。本文将对多聚唾液酸的水解、唾液酸的纯化及鉴别进行研究,为今后应用打下基础。1材料和方法1...  相似文献   
75.
血标本检出420株菌的菌谱分布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报告中山医科大学附一院从1995年10月至1997年8月应用Bact/Alert血培养仪检测3600份血液培养结果,阳性标本414份,其中6份为复数菌,菌株数420,其中革兰阳性球菌(G+C)236株,革兰阴性杆菌(G-B)发酵菌72株,G-B非发酵菌34株,真菌53株,革兰阳性杆菌(G+B)13株,革兰阴性球菌(G-C)2株,厌氧菌10株。主要的细菌分离率由高到低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SCON)1786%,金黄色葡萄球菌(SA)1286%,α—溶血性链球菌952%,肠球菌属905%,大肠埃希氏菌81%,微球菌属643%,铜绿假单胞菌429%和沙门氏菌31%。药敏结果显示G+C中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G-B却对各种药物表现出不同的耐药率,其中对泰能和头胞噻甲肟的耐药率较低。  相似文献   
76.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的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hIL-6)在工程菌pBV220/rhIL-6/DH5a中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rhIL-6经过工程菌体破碎、包涵体分离及抽提、复性、色谱分离后得到高度纯化。纯化产物纯度95%,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77.
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nkpoint)是存在于免疫系统中的抑制性信号通路,对外周组织中免疫反应强度、持续性予以调节,防止组织损伤,并在维持自身抗原耐受性的过程中发挥作用。T细胞识别、清除肿瘤的过程受到诸多信号通路、配体/受体的严密调控。免疫检查点疗法就是一类通过调节T细胞活性来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治疗方法。目前,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阻断信号以调节T细胞活性增强其抗肿瘤效应是肿瘤治疗热点,例如利用CTLA-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4)、PD-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的拮抗剂以及其它药物干扰免疫检查点,可直接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进而启动抗肿瘤免疫,介导持续的肿瘤抑制过程。而联合使用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加强肿瘤抑制效果也在进行深入研究。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的生物学机制目前获得诸多进展,本文就一些已应用于临床的免疫检查点及其它新型免疫检查点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及beta- 连环素蛋白(beta-caten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 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化SP两步法检测120例HCC、30 例癌旁肝组织、30例肝硬化组织及30 例肝血管瘤标本中正 常肝组织的STAT3 蛋白及beta-catenin的表达,分析STAT3 蛋白和beta-catenin 表达与HCC 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法探讨HCC 组织中STAT3 蛋白与beta-catenin 的相关性。结果:STAT3 蛋白在HCC、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 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4.17%、13.33%、43.33%及0.00%,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茁-catenin 在HCC、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 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50%、16.67%、33.33%及0.00%,阳性表达亦主要位于细胞质。STAT3 及beta-catenin 在上述各类组 织中阳性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HCC中STAT3蛋白阳性率在不同年龄、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病理分化程度及门 脉癌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 中STAT3 与beta-catenin 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STAT3 及beta-catenin 在 HCC 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二者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9.
刘佳  周勇  朱航  马海昊  邓希乐  周小毛  柏连阳 《昆虫学报》2016,59(11):1254-1262
【目的】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该害虫在湖南省5个主要蔬菜种植区的抗药性水平,并探讨该害虫对茚虫威的抗性与解毒代谢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为斜纹夜蛾有效防控及抗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2014-2016年湖南5地斜纹夜蛾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将斜纹夜蛾敏感种群3龄幼虫在死亡率40%~70%的选择压下用茚虫威进行汰选,比较了斜纹夜蛾敏感种群和抗茚虫威种群的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对硝基苯甲醚O-脱甲基活性。【结果】湖南5地斜纹夜蛾田间种群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产生了26.9~220.2倍的抗性,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68.3~890.8倍的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21.0~267.2倍的抗性,对相对较新型杀虫剂(甲维盐、阿维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产生了5.2~53.4倍的抗性。经茚虫威汰选后第14代[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 RR)=26.43]斜纹夜蛾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对硝基苯甲醚O-脱甲基酶活性分别上升2.86, 1.01和1.83倍。【结论】斜纹夜蛾对多种药剂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性,斜纹夜蛾幼虫羧酸酯酶和对硝基苯甲醚O-脱甲基活性增强可能是斜纹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上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0.
湿地生态水文结构理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敏建  王立群    丰华丽  戴向前  黄昌硕  王高旭 《生态学报》2008,28(6):2887-2887~2893
针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湿地消退问题,通过研究湿地水分运动与补给规律,分析湿地和径流进退的关系、湿地生境和生物的扩展关系,分析湿地水文连接度下降引起的湿地消退效应.根据湿地水循环原理和湿地生境空间分布规律,建立湿地径流场与生物多样性场的概念,从而提出湿地生态水文结构理论.以维持湿地存在、保障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目标,通过湿地径流场与生物多样性场的耦合关系,将湿地划分为中心区和适宜活动区,以维持湿地生态水文结构所需要的水分条件定义为湿地生态需水.湿地生态需水问题的核心为确定湿地生态水文结构,并以湿地中心区和适宜活动区为边界条件,通过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平衡模型对湿地生态需水量进行分析计算.以维持中心区的水分条件作为最小生态需水;维持适宜活动区的水分条件作为适宜生态需水.湿地生态水文结构更对湿地管理提供生态安全阈值.根据湿地生态水文结构的稳定程度,建立湿地生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进行不同级别的预警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