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4篇
生物科学   9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博落回杀灭鱼类指环虫和病原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常压硅胶柱层析和RP-HPLC制备并结合杀虫、抑菌活性追踪的方法,从博落回中分离获得了杀灭金鱼指环虫和抑制鱼类病原菌的活性成分,通过TLC、UV、m.p.、IR、MS、1H NMR和13C NMR鉴定其为血根碱.杀灭指环虫试验结果表明:血根碱对指环虫有较强杀灭活性,在质量浓度为0.6 mg?L-1时的杀虫率达到100%.血根碱对6株水产致病菌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活性最高,MIC和MBC分别为12.5和25μg·mL-1;对哈维弧菌、鳗弧菌、杀鲑气单胞菌史氏亚种的活性最弱,其MIC和MBC均分别为50和100μg·mL-1.血根碱杀灭鱼类指环虫活性较高,对6株水产病原菌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2.
低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伟  张静  刘阳  温晓霞  廖允成  高茂盛 《生态学报》2009,29(9):4967-497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低施肥常规田间管理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下接茬冬小麦旗叶叶绿素(Chl)含量、净光合速率(Pn)、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施肥常规田间管理条件下,接茬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单峰趋势,过氧化物酶和丙二醛的变化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单谷趋势.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保护酶的水平,尤其是POD作用更大.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量为9000kg/hm2的处理各抗衰老性指标最好,抗衰老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最大,产量最高;玉米秸秆还田量为15000kg/hm2的处理各抗衰老性指标最差,抗衰老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最小,产量最低.在本地区低施肥常规田间管理下,9000kg/hm2的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接茬冬小麦旗叶抗衰老性及增产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3.
资源获得性和种内竞争对垂穗披碱草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志红  刘建秀  郑伟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0):2056-2061
研究了垂穗披碱草(E lym us nutans)在不同光照强度、不同土壤养分和不同密度下的生长和繁殖特性。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使垂穗披碱草的新增分蘖百分数、分蘖大小、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输出及其效力明显增加,贮藏生长效力相对减少;提高光照强度增加新增分蘖百分数、营养繁殖输出、有性繁殖输出和效力以及贮藏生长效力,减少营养繁殖效力;低密度下新增分蘖百分数、分蘖大小和营养繁殖效力显著增加,高密度下营养繁殖输出、有性繁殖输出和效力以及贮藏生长效力较高。在高施肥×高光照、高施肥×高密度和高光照×高密度处理下,植物有性繁殖输出和营养繁殖输出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低密度条件下新增分蘖百分数较高,高密度条件下有性繁殖效力较高。三因子互作对性状无显著作用。营养繁殖效力与有性繁殖效力无显著相关,这两者与贮藏生长效力为负相关。以上结果说明丰富的资源(高施肥、高光照)有利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种内竞争水平对体内的资源分配会产生很大影响。这些特性既与环境因子有关,又与植物性状间的内在联系有关,共同决定该种群在群落中的动态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4.
用IS-PCR和Rep-PCR对19个来自中国、日本和菲律宾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4个专化引物中的IS1113和ERIC能较好的区分三国水稻白叶枯病菌.UPGMA聚类结果表明,三国菌株主要呈现第2簇和第3簇遗传型;中国和菲律宾菌株在第2簇和笫3簇遗传型基础上有各自的特异性分化.病原菌的遗传分簇与致病群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5.
基于遥感图像不同辐射校正水平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南京市SPOT 5 HRG图像的地物反射率(PAC)、表观反射率(TOA)和灰度值(DN)影像,提取了4种植被指数(VI),即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转换植被指数(T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和修正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与地面实测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建立了36个VI-VFC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所有模型中,基于PAC级影像提取的NDVI和TVI的3次多项式模型最优;其次为基于DN级影像提取的SAVI和MSAVI的3次多项式模型,在VFC>0.8时其精度略高于前两种模型.这4个模型在植被中等密集区域(VFC=0.4~0.8)的精度高于植被稀疏区域(VFC=0~0.4).所建模型可通过中间模型的联结,进行推广使用.在基于VI-VFC关系建模过程中,基于遥感影像不同辐射校正水平提取植被指数,有利于充分挖掘遥感影像信息,进而提高VFC估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86.
本文对23例恶性滋养细胞和19例正常早孕绒毛滋养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反转录PCR、放免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体外培养滋养细胞P53蛋白和β-hCGmRNA的表达、β-hCG、hPL和IL-6含量的变化。体外培养的恶性滋养细胞中,细胞滋养细胞增生异常活跃,细胞核呈明显异型。恶性滋养细胞P53蛋白阳性表达,且阳性强度与正常早孕绒毛滋养细胞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体外分泌β-hCG和IL-6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滋养细胞(P<0.05)。P53蛋白的表达以及IL-6的分泌可能与恶性滋养细胞的异常增殖和低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87.
利用乔纳金无菌苗叶片培养,成功地诱导出胚状体并获得再生植株。具体步骤如下:Ⅰ.在MS BA2.0mg.L-1 IAA6.0mg.L-1 2,4-D0.3mg.L-1培养基上预诱导6d;Ⅱ.在MS BA2.0mg.L-1培养基上胚性细胞发生胚状体;Ⅲ.在MS BA0.5mg.L-1 IAA0.1mg.L-1上壮苗培养20d;Ⅳ.在MS IBA0.8mg.L-1 IAA0.7mg.L-1培养基上小植株生根。  相似文献   
88.
郑伟  季林丹  邢文华  涂巍巍  徐进 《遗传》2013,35(7):823-829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类古老但仍对人类造成巨大影响的传染性疾病。到目前为止, 肺结核依然是由单一病原菌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 并且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而呈现死灰复燃之势。近几年, 肺结核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发现了与肺结核相关联的遗传易感位点和区域, 使肺结核的遗传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后续肺结核的早期和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线索。然而, 由于人群遗传结构差异和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 与其他复杂疾病相比, 肺结核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依旧面临重重困难, 进展缓慢。文章对不同人群肺结核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及其验证进行综述, 并系统阐述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9.
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主处理分别为行间生草覆盖和清耕,副处理为4个施肥处理,具体为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氮磷钾配合(NPK)、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合(MNPK),采用微孔板荧光法研究生草覆盖条件下不同肥料配施对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生草刈割覆盖后土壤含水量、有效磷、硝态氮含量和β-1,4-木糖苷酶(βX)、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均显著高于刈割前,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刈割前后差异均不显著.生草覆盖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和土壤βX、NAG、βG、CBH、AKP活性在刈割前后均显著高于清耕处理,但土壤含水量、有效磷、硝态氮含量在刈割前则显著低于清耕处理.生草覆盖条件下,有机肥添加处理(M和MNPK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机碳含量在刈割前后均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其中MNPK处理的βX、βG、CBH、NAG、AKP等 5种酶活性在刈割后均显著高于NPK处理.清耕条件下,MNPK处理的土壤有效磷、有机碳、硝态氮、全氮含量和βG、CBH、AKP活性在刈割前后均显著高于CK和NPK处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可以利用土壤酶活性来反映土壤肥力状况.综上所述,生草覆盖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土壤酶活性,是改善当前果园土壤质量下降的重要措施,对当地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嗅觉是动物对挥发性物质的感觉过程。嗅质分子、嗅质结合蛋白以及嗅质受体是完成嗅觉感受最初阶段的3个要素。嗅质分子一般为小分子挥发性物质,需要先与嗅质结合蛋白结合以助溶,再与受体结合,通过与视觉类似的过程在嗅觉神经元中引起电信号:该电信号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嗅觉。嗅质受体编码基因数目庞大,其假基因化程度与物种生存对嗅觉的依赖程度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