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33篇
生物科学   5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31.
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进行双向调节。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影响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神经内分泌和炎症等途径干预IS的发生发展。IS发生后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应激反应等又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因此,肠道菌群可能是临床预防和治疗IS的一个潜在靶点。本文综述了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IS的研究进展,对益生菌、粪菌移植、抗生素及中药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IS脑损伤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IS的药物干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2.
研究旨在探讨氢气吸入对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影响。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24例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吸入66.7%的氢气)和对照组(吸入33.3%的氧气),每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单肺通气前5 min(T0)、单肺通气结束时(T1)的氧饱和度、氧合指数、肺动态顺应性、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3、7 d的谵妄发生率。结果显示,T0时间点,两组患者氧饱和度、氧合指数、肺动态顺应性、IL-6和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观察组氧饱和度、氧合指数、肺动态顺应性、S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L-6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7 d的谵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氢气吸入通过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能够降低老年胸腔镜肺癌根治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3.
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以块根入药,是我国著名的大宗药材.但是地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造成产量和品质急剧下降.细菌作为叶际微生物中最为丰富的一类,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至关重要.叶际细菌区系研究为探索连作障碍形成机制及其消减措施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同时差异菌群也可作为连作障碍发生的指示菌.本研究采用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合传统可培养法分析地黄连作下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 地黄连作导致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重茬地黄和病株地黄的叶际细菌群落结构较为相似,聚为一类,并明显区别于头茬地黄.同时,重茬地黄和病株地黄叶际细菌群落的均匀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头茬地黄.物种注释分析显示,地黄叶际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91.2%)、厚壁菌门(5.1%)和放线菌门(3.7%)组成.韦恩图分析发现,连作下地黄叶际细菌种类变化不大,但是结合相对含量来看,地黄连作导致叶际变形菌门含量增加,而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下降.在属水平上,头茬地黄叶际的微小杆菌属、芽孢杆菌属、节细菌属等潜在有益菌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重茬地黄和病株地黄,而假单胞菌属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传统可培养法结合致病性验证发现,在病株地黄叶片上广泛分离到的变形假单胞菌D9对地黄叶片表现出较强的侵染致病性.综上可见,地黄连作下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偏移,导致有益菌含量下降而病原菌含量上升,造成连作地黄叶片病症频发,加剧了地黄再植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4.
荔枝异形小卷蛾的蛀梢为害是珍贵树种格木人工林健康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依据其天然分布和潜在推广区的温度范围设置系列温度梯度,探讨温度对荔枝异形小卷蛾发育和繁殖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对荔枝异形小卷蛾各阶段的发育历期具有显著影响,在研究温度范围内,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呈显著地下降趋势,世代历期在18℃时为66.87 d,30℃时降至35.77 d。预蛹和蛹的存活率对温度的响应不敏感,而卵、幼虫、成虫的存活率和世代存活率以及产卵量均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繁殖力对温度的反映较存活率敏感,其存活率和繁殖力在18℃时均最低,分别为41.20%和13.90粒,在27℃时发育最适,分别为83.80%和45.40粒,在30℃时虽有下降,分别为66.00%和32.40粒,但仍高于18℃时,即其对低温较高温敏感。荔枝异形小卷蛾完整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5.77℃,所需有效积温为876.76 d℃,其中幼虫发育所需有效积温最高,占整个历期的45.23%,发育速率与温度显著正相关。根据荔枝异形小卷蛾为害方式、发育和繁殖特征分析可知,在低温地区其幼虫期长,但世代数少、存活率和繁殖力低,对寄主植物受害部位的单次为害程度严重;在高温地区则幼虫期短,但世代数多、存活率和繁殖力高,对寄主植物受害部位的单次为害程度低,但更为频繁,持续为害程度高。研究结果对于不同地区选择荔枝异形小卷蛾的防治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有助于指导格木人工林的合理推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5.
利用上下文相关隐Markov模型建立ncRNA基因基本二级结构模型,从两序列比对结果中提取序列相似性信息,并把该信息引入基本的上下文相关Markov模型中,从而构建出新的ncRNA基因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36.
足癣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足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有较大影响。不合理、不规范的诊断与治疗常导致足癣的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为规范足癣的诊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部分专家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形成以下共识,随着学科的发展其内容将会不断予以修订,以满足中国广大皮肤科医师的需求。1定义足癣(tinea pedis)是指由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主要累及趾间、足跖及侧缘。仅感染足背的皮肤癣菌病称为体癣。足部也可见到非皮肤癣菌的真菌如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此时应称之为足部皮肤念珠菌病。2病原菌足癣的致病菌是…  相似文献   
137.
目的:研究E-钙粘素(E-cadherin,E-cd)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探讨E-cd与口腔疣状癌,口腔鳞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方法检测18例口腔疣状癌、20例口腔鳞癌组织中的E-cd表达。结果:E-cd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疣状癌、高分化鳞癌和低分化鳞癌中主要位于胞膜及胞浆上。电镜观察显示E-cd在胞膜主要定位于桥粒,胞浆主要定位于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上。定量检测显示:E-cd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疣状癌、高分化鳞癌和低分化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100%(8/8)、61.1%(11/18)、50.0%(5/10)和30.0%(3/10)。口腔疣状癌E-cd蛋白的平均染色强度与高分化鳞癌间差异无显著性,但明显低于正常黏膜组(P<0.05)而高于低分化鳞癌(P<0.05)。结论:E-cd的表达水平随口腔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且超微结构的表达部位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8.
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生殖方式,精细胞只有通过花粉管穿过花柱才能到达子房、胚珠受精。花粉管在母本组织中的生长和引导包括孢子体控制(sporophytic control)和配子体控制(gametophytic control)两个连续的过程,现已克隆出不同阶段花粉管生长和引导的基因,通过分析其表达调控揭示出花粉管生长和引导的分子机制。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花粉管生长和极性引导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禾本科(Poaceae)和十字花科(Brassicaceae)植物花粉管引导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9.
夏蜡梅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 S.Y.Chang)。 2材料类别子叶节,幼苗通过种子无菌萌发获得。 3培养条件(1)腋芽诱导培养基:MS+6-BA2.0mg.L^-1(单位下同)+NAA0.1;(2)生根培养基:1/2MS+6-BA0.05+NAA0.5。上述培养基中含30g.L^-1白砂糖,7g.L^-1琼脂粉,pH5.8,培养温度为(25+2)℃,光强为20μmol.m^-2.s^-1,光照时间12h.d^-1(万志刚等2000)。  相似文献   
140.
光皮桦花粉离体萌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若干温度的培养环境以及各种浓度蔗糖、蔗糖+硼酸、蔗糖+硝酸钙、蔗糖+硼酸+硝酸钙培养基,研究温度以及蔗糖、硼、钙对光皮桦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探明光皮桦花粉萌发的适宜温度和最佳培养基。结果表明:合适浓度的蔗糖、硼酸和硝酸钙均能显著促进光皮桦花粉萌发,而高浓度的蔗糖、硼和钙均抑制其花粉萌发;光皮桦花粉离体萌发的合适培养基为10%蔗糖+200mg.L-1硼酸+200mg.L-1硝酸钙,适宜培养温度为30℃;在此条件下培养4h后花粉萌发率基本稳定,培养6h后花粉管长度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