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89篇
生物科学   2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重组炭疽致死因子的表达及生物活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使用分泌型表达质粒,实现了重组炭疽致死因子(rLF)在大肠杆菌周质腔中的分泌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经过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纯化,每升诱导培养物可获得约3mg电泳纯的rLF。蛋白N端测序表明,rLF序列与天然炭疽LF一致。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亦显示rLF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rLF的成功表达为今后研究LF的作用机理、发展新型炭疽疫苗、筛选针对炭疽致死毒素的抑制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2.
汉坦病毒糖蛋白G1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利用Ras募集系统(RRS)构建并鉴定含汉坦病毒囊膜糖蛋白GI的诱饵载体。将汉坦病毒76—118株囊膜糖蛋白GI基因与Ras基因连接,构建嵌合基因Ras—G1及Ras—G1’(G1’无前导肽序列)。将两个嵌合基因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Met25,并转染至酵母温度敏感株cdc25-2,检测其对RRS系统的激活作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表明,Met—G1和Met—G1’载体构建正确。激活试验为阴性。说明Met—G1和Met—G1’载体可用于从cDNA库中筛选汉坦病毒受体。  相似文献   
103.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汉坦病毒糖蛋白(GP)和核蛋白(NP)的嵌合基因G2S0.7表达产物的免疫学特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将汉坦病毒含有G2S0.7嵌合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中融合表达并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微量细胞培养中和实验及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免疫应答效果,以研究嵌合基因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用该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抗汉坦病毒NP及GP特异性的抗体,抗体效价分别为1:3200及1:200;同时融合蛋白还可刺激机体产生低水平的中和抗体和明确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说明汉坦病毒G2S0.7嵌合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既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汉坦病毒体液免疫应答,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为进一步进行汉坦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4.
栗斑腹鹀的栖息地和巢址选择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高玮  王海涛  孙丹婷 《生态学报》2003,23(4):665-672
于1999到2001年5月至7月连续3a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岗林场,采用样地法和样方法,对栗斑腹鹀的栖息地选择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鸟的繁殖是在草甸草原+杏树环境下进行的,对栖息地样方和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得出,杏树最大高度、50 m半径圆内杏树数量、贝加尔针茅数量、大油芒数量、植物盖度、火绒草平均高度、贝加尔针茅最大高度、兴安胡枝子平均高度8个因子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通过对46个巢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栗斑腹鹀把巢建在贝加尔针茅下面,巢出入口方向多为东南45°和西南45°.对46巢的27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植物盖度、火绒草高度、鸢尾数量、巢出入口方向、10 m内杏树数量、30 m内杏树数量、裸地面积这6个因子是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对46巢26个巢址和非巢址因子进行判别分析,植物盖度、大油芒、乳浆大戟高度、石竹数量、线叶菊高度和30m内杏树数量等6个因子,为巢位选择的主要因子 .两种分析结果基本相似.总之,栗斑腹鹀喜欢在植被盖度大、杏树相对多、贝加尔针茅和大油芒的密度大、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内营巢.  相似文献   
105.
影响灰脸鵟鹰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文洪  高玮  王海涛 《生态学报》2003,23(11):2246-2252
1996~1997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及土门岭地带对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的巢树和巢址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因子进入判别方程的先后顺序检测因子的重要性,通过对Wilk’sλ值的检测确定各因子对判别模型的贡献率,根据生态因子的重要性和贡献率大小确定影响灰脸鵟鹰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两年共观测灰脸鵟鹰的巢址12处,其中83.3%(n=10)位于山坡的上部位置,66.7%(n=8)位于山北坡;在灰脸鵟鹰所利用的巢树中,松科(Pinaceae)植物占的比例最大,为75%(n=9)。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胸径大于30cm乔木的基面积、针叶林的基面积和灌木数量等生态因子是影响灰脸鵟鹰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106.
重组BPI-(23)-Fcγ1融合蛋白在CHO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 (Bactericidal permeability increasingprotein ,BPI)是人和许多哺乳类动物白细胞中存在的一种碱性蛋白 ,它能与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 (LPS)结合 ,具有中和内毒素和杀灭细菌作用[1 ] 。人BPI基因位于第 2 0号染色体上 ,完整蛋白由 45 6个氨基酸组成 ,其活性部位主要在蛋白氨基端约 2 0 0个氨基酸 (BPI2 3) [2 ,3 ] 。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重组BPI(rBPI)及其衍生物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4] 。目前BPI在应用上存在的主要问…  相似文献   
107.
108.
从一名健康中国人外周血白细胞中克隆出杀菌 通透性增加蛋白 (BPI)基因 ,全长1 45 2bp,编码 2 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 45 6个氨基酸成熟蛋白。序列比较发现 ,此序列与国外发表的序列有 6个核苷酸的差异 ,编码蛋白有 4个氨基酸的差异。构建真核表达质粒 ,在CHO细胞中实现BPI基因的稳定表达。对重组蛋白初步纯化后进行杀菌实验 ,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具有与天然蛋白同样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索基于DAP12共刺激信号和靶向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的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CAR-NK)对前列腺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使用慢病毒转染系统构建CAR-NK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前列腺癌细胞DU145 PSCA的表达水平和CAR-NK细胞的阳性率,并经细胞和动物模型评价CAR-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前列腺癌细胞DU145高表达PSCA,阳性率约为98.50%。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AR-NK细胞CAR分子表达阳性率为(64.07±3.01)%。细胞毒性实验发现,与对照NK细胞相比,携带DAP12共刺激信号的CAR-NK细胞具有较强抗前列腺肿瘤作用,杀伤率提升了约1.5倍。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NK细胞相比,CAR-NK细胞杀伤DU145细胞时释放的TNF-α、IFN-γ、CD107α、Granzyme B和Perforin-1等因子水平显著提高。动物实验表明,CAR-NK细胞相对于对照NK细胞,更能有效抑制肿瘤增殖,两者之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0 1)。结论:靶向PSCA并提供DAP12共刺激信号的CAR-NK细胞具有较强杀伤前列腺肿瘤的作...  相似文献   
110.
采用PCR定点突变方法,成功地构建了抗HBsAg dsFv抗体的轻、重链突变基因,NdeI和EcoRI酶切后分别插入pET20b表达质粒,经测序证明在重链第44位氨基酸和轻链第100位氨基酸已突变形成半胱氨酸(Cys).VH和VL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到大肠肝菌BL21(DE3)中,IPTG诱导后,经SDS-PAGE电泳表明在12kD处有包含体蛋白表达,表达蛋白含量分别为28%和35%.VH和VL包含体蛋白经GuHCl变性后,等量混合在复性折叠液中结合,形成了一个约24kD并有一定活性的dsFv蛋白.抗HBsAg dsFv抗体表达及复性的成功,为今后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