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生物科学   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无细胞蛋白表达系统是一种将目的蛋白在体外进行表达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已广泛应用到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等领域的研究中。在无细胞蛋白表达系统中,细胞抽提物的制备是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大肠杆菌细胞抽提物制备过程中离心速度、预孵化和透析等参数的考察,利用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蛋白,可以得到一个细胞抽提物制备的简化方案。采用相对低的转速(12 000×g,10 min),简易空孵化即可制备出活性高的细胞抽提物,用于无细胞体系蛋白表达,其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产量为209μg/mL。与传统的大肠杆菌细胞抽提物S30相比较,新方案将使时间与成本节省62%,产量是传统方法的2.6倍,使无细胞蛋白表达技术的操作快速、高通量的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细辛脑联合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予低流量吸氧、抗炎、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细辛脑、多索茶碱静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9%、81.7%(P<0.05),观察组在发热、咳嗽咳痰、喘息症状消失时间,以及肺部罗音减少50%以上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在FEV1、FEV1/FVC、PEF、PaO2、PaCO2等指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细辛脑、多索茶碱可以有效提高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3.
阚群  赵兴银  王丽娜 《蛇志》2004,16(4):56-57
急诊溶栓是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院前或急诊科采取的急救措施,是目前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以下简称急性心梗).  相似文献   
44.
甘草甜素对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草甜素对肾小球硬化模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方法建立大鼠肾小球硬化模型.实验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检测各组第4和8周各项指标的变化.包括①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胆固醇(Cho)和白蛋白(Alb).②各组肾皮质进行光镜等病理学检测.③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质的表达.④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内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①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较,24h尿蛋白定量、BUN、Scr、Cho和Alb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②肾皮质病理学改变肾小球硬化程度治疗组明显轻于模型组.③肾组织内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峰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结论:从蛋白和mRNA水平同时证实甘草甜素对TGF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鼠肾小球硬化有早期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5.
利用多靶点液相芯片(Multi-Analyte Suspension Array,MASA)技术对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的病原,包括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A and B, RSVA、RSVB)、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流行 性感冒病毒A型和B型(Influenza A virus and Influenza B virus,INFa,INFb)、副流感病毒1型和3型(Parain- fluenza virus 1 and 3,PIV1,PIV3)、衣原体(C.pneumoniae,CPN)和支原体(M.pneumoniae,MPN)进行了病原学 研究。我们采集并分析了140例患典型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的咽拭子,发现在这些标本中至少被前述的一种病 原感染的标本有95例,阳性率为67.86%。结果显示这些标本中上述病原感染的情况分别为:RSVB感染的患儿 占35.71%、PIV3感染的占4.29%、INFa感染的占28.57%、INFb感染的占2.14%、MPN感染的占3.57%、CPN 感染的占17.86%,被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的患儿有17.14%。这些标本中都没有检测到RSVA、PIV1和SARS- CoV病原的感染。RSVB病原的感染率在3岁以下的患儿中明显高于3岁以上的患儿,而INFa的感染情况则相 反;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检测到INFa病原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呼吸道感染,而RSVB病原感染的情况相反。 此外,我们发现在2005年3月-5月中造成武汉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以RSVB、INFa、CPN为主,而 RSVB感染则又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和引起低龄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究不同温度刺激与大气PM2.5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交互毒性作用。方法:提取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别在18℃、24℃、30℃、37℃、43℃下培养,每个温度组下设置不同浓度PM2.5处理,依次为100μg/ml、50μg/ml、25μg/ml、0μg/ml。处理8 h后,观察两因素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组织形态学、细胞存活率和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同一温度下,不同剂量PM2.5组的相对细胞存活率和吞噬功能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剂量越高,毒性作用越强,吞噬功能越弱。而在各温度组间,37℃组相对细胞存活率和吞噬功能最高,而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相对细胞存活率降低,吞噬功能下降。结论:不同温度刺激和大气PM2.5处理均会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使其吞噬能力降低,并且温度与37℃差距越大、PM2.5浓度越高时毒性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47.
黄瓜果型是非常重要的外观商品性状,CsSUN是调控黄瓜果型的关键基因。为了明确SUN基因家族在黄瓜中的潜在功能,本研究对其成员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分析了黄瓜SUN基因家族成员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比较了黄瓜、拟南芥和番茄SUN基因家族的进化关系,并明确了黄瓜SUN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组织表达特异性。结果表明:黄瓜SUN基因家族包含28个成员,编码的蛋白均含有IQD结构域,其核心基序为IQ基序(IQxxxRGxxxR)。黄瓜SUN基因家族成员在果实和根中表达的数量较多,在茎和卷须中表达的较少。本研究为深入研究SUN基因家族各成员在黄瓜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王丽娜  余正  田野  张文静  杨军 《生态学报》2015,35(18):6183-6188
瘤棘砂壳虫是东亚特有的原生动物,广泛分布于长江与珠江中下游以及福建地区的湖泊和水库,作为水生态系统的捕食者,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18S rRNA基因PCR扩增和克隆文库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从基因水平研究瘤棘砂壳虫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46条序列在97%相似度水平含有11类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操作分类单元),其中包括轮虫6个,桡足类5个,说明瘤棘砂壳虫的捕食类群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同时也证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以多细胞的后生动物为食。此外,通过克隆文库测序技术分析原生动物的食物组成比例,不仅是一种方便、高效、快速,重复性高的方法,同时也为分析原生动物的生态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9.
为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影响花绒寄甲卵发育的因子,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储存时间、温度和湿度下花绒寄甲孵化率和初孵幼虫寄生率,结果显示,储存时间对花绒寄甲孵化率和寄生率影响最大,对照组处理的孵化率最高为97.88%,而储存1个月处理的寄生率最高为30.80%,储存3个月处理无幼虫孵化,且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各温度处理对孵化率影响无差异,11℃处理孵化率最高为93.83%,8℃处理最低为89.97%,而各温度处理对寄生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11℃处理最高为47.80%,5℃处理最低为25.00%。湿度处理对孵化率和寄生率的影响均无差异,湿度80%处理孵化率最高为94.05%,湿度40%处理的寄生率最高为39.20%。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花绒寄甲繁殖率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广生物防治害虫提供充足的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50.
蛭弧菌的噬菌特性及其在水污染检测和控制应用中的研究进展王丽娜,吴联熙(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50)蛭弧菌(Bdellovibrio)是Stolp和Petzold于1962年从土壤中分离噬菌体时首次发现的 ̄[1],其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