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生物科学   1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用等位酶电泳分析方法对短额负蝗(A tractom orpha sinensis)和奇异负蝗(A tractom orpha p ereg rina)各3个自然种群10种酶(AAT,CK,G 3PD,HEX,IDH,LDH,M DH,M E,PG I,PGM)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种负蝗在某些基因座上共享常见的等位基因,如A a t-1-b、A a t-2-b、G 3p d-a、Ck-1-b和Ldh-b;除个别基因座在部分种群符合H ardy-W e inberg平衡外,两种负蝗的大多数基因座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 ardy-W e inberg平衡。此外,奇异负蝗M e-c(0.318~0.740)、短额负蝗H ex-1-a(0.800~1.000)及Ldh-b(0.487~0.750)等位基因频率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表明M e和H ex、Ldh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短额负蝗平均每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A)为1.9~2.3、多态基因座百分率(P)为56.3%~68.8%、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072~0.096;而奇异负蝗的相应值依次为A=1.7~2.2,P=43.8~56.3%,Ho=0.070~0.107。从A、P和Ho3个参数可知,短额负蝗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奇异负蝗。6个负蝗种群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均明显低于H ardy-W e inberg平衡预期值,表明6个负蝗种群均出现了杂合体缺乏现象。短额负蝗3种群I值为0.971~0.996,奇异负蝗3种群I值为0.982~0.995,短额负蝗与奇异负蝗I值为0.379~0.451,表明种内遗传相似度明显高于种间,从种间I值可知奇异负蝗和短额负蝗属于近缘种。根据R oger's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两种负蝗可分为两支,且两种负蝗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均存在明显的相关趋势。两种负蝗的平均FST值都不显著偏离0值(奇异负蝗FST=0.087,p>0.05,短额负蝗FST=0.045,p>0.05),表明该两种负蝗种群间的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中华稻蝗四个种群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四个种群的12个基因座位,探讨其遗传分化.这四个种群分别采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山西代县、山西太原和陕西西安.Ck和Mdh-2在四个种群中均为单态,其余的基因座位至少在一个种群内有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在Ldh和Mdh-1的等位基因频率呈现梯度分布趋势.多态基因座位百分率(P)和平均每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数目(A)分别为58.3%-66.7%和2.2-2.8,平均杂合度为Ho=0.173-0.240.除Gpi,Hk-2,Idh,Ldh和Mdh-1在部分蝗虫种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外,其余绝大多数基因座位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四个种群间FST平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FST=0.0510,P>0.05),结合高的Nei's遗传一致度(I>0.97)可知,种群之间遗传分化不明显.我们认为人类的农业活动可能促进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降低了分化程度[动物学报50(2)187-192,2004].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在海南岛进行热带雨林淡水贝类资源考察时,采得一批标本,经鉴定发现我国黑螺科一新纪录——微刻川蜷。现报道如下: 微刻川蜷Brotia microsculpta Brandt 1968  相似文献   
14.
查氏拟齿蚌Pseudodon chaperi (Morgan, 1885) 见壳近似长方形,略膨胀。前部短圆,后背缘呈截状与后缘相交处有一不明显的角。壳顶部低平,略低于后背缘,位于贝壳的前部,距壳前端1/3处。腹缘略直。壳面呈黄褐色或棕褐色,常被腐蚀,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中华稻蝗等位酶基因型与阿维菌素急性死亡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稻蝗的Ldh、Gpi、Pgm、Me基因座位具有多态性 ,从平均每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数 (A =2 8)、多态基因座位百分率 (P =80 0 % )、平均观察杂合度 (Ho=0 2 71~ 0 2 79)和平均期望杂合度 (He=0 30 5~ 0 316 ) 4个参数可知 ,中华稻蝗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适合于农药阿维菌素作为选择因子用于对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的致死性差异研究。用阿维菌素农药制剂按 1 3× 10 -2 μg/ g剂量注射中华稻蝗五龄若虫共 85 5头 ,2 4h后平均死亡率为 5 4 %。分别对存活个体和死亡个体的Ldh、Gpi、Pgm、Me基因座位进行等位酶分析以确定每个个体的基因型。列联表 χ2 检验表明 :阿维菌素对Ldh、Pgm和Me各基因型个体的选择呈现随机特征 ,各基因型与死亡率未见显著的相关 (P >0 0 5 )。但在Gpi基因座位上 ,各基因型个体的死亡率呈梯度分布 ,由低到高依次为Gpi AA(38% )、Gpi AB (5 1% )、Gpi BB (5 8% )和Gpi BC (74 % )。且Gpi AA与Gpi BB(P <0 0 5 )、Gpi AA与Gpi BC(P<0 0 1)、Gpi AB与Gpi BC(P <0 0 5 )之间的基因型与死亡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显示阿维菌素的致死作用对Gpi基因座位的不同基因型呈现出非随机特征 ,Gpi AA基因型很可能与中华稻蝗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有关。此外 ,在所有具有较低死亡率的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