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3篇
生物科学   1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刺齿贯众及贯众配子体发育的培养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腐叶土为基质培养刺齿贯众和贯众的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刺齿贯众和贯众的配子体发育特征极为相似:孢子均为单裂缝,具周壁,培养5~7 d后萌发;原丝体形态多样;35.d后发育为原叶体,心形,具毛状体;60 d后性器出现,多数为雌雄异株;85~90d后配子体发育出幼孢子体.  相似文献   
122.
槲蕨配子体形态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无机培养基和土壤培养基分别培养槲蕨(Drynaria roosii Nakaike)孢子,显微镜下观察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形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黄色,具单裂缝,赤道面观豆形,极面观椭圆形,不具周壁,孢子外壁局部具大小不一的颗粒状纹饰.接种后10~12 d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为槲蕨型.接种后20 d左右发育为片状体,片状体形成顶端细胞的时间较晚.毛状体出现在片状体形成之后,数量丰富,多为单细胞,分布于原叶体背腹面及边缘.接种后60 d左右发育形成幼原叶体,成熟原叶体呈心脏形.接种后65 d左右开始有性器官出现,精子器的出现较颈卵器早10 d左右.颈卵器成熟后,颈部常向原叶体基部倾斜或弯曲.原叶体受精后幼胚突破颈卵器生长.  相似文献   
123.
采用稀释培养基的方法模拟了不同寡营养环境,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稀释度培养基中的生长和被膜形成异质性以及在人工海水培养条件下进入活得不可培养状态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寡营养条件下具有较大的生长变异性;环境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比临床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且在不同寡营养条件下的被膜形成具有较大变异性;在低温人工海水培养50 d后,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并未全部进入活得不可培养状态,且细菌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比较了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寡营养条件下的异质性,以期为开展精准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4.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和2(Erk1/2)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属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的关键成员,通过磷酸化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多种底物参与正常及病理状态下的细胞活动。以纹状体为核心的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 BG)被认为是运动控制相关的重要结构。Erk1/2通过对纹状体胞外多巴胺(DA)和谷氨酸(Glu)信号进行整合,协调了细胞增殖、分化及转录和翻译等重要细胞事件。研究显示,纹状体多巴胺受体1型中等多棘神经元(D1-MSNs)和多巴胺受体2型中等多棘神经元(D2-MSNs)上,Erk/MAPK信号通路具有差异性调控运动行为的作用。纹状体D1-MSNs的Erk1/2通过多巴胺D1样受体(D1R)激活cAMP/PKA通路促进运动行为,D2-MSNs的Erk1/2通过多巴胺D2样受体(D2R)和α-氨-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抑制运动行为。此外,Erk/MAPK信号通路还能参与调节帕金森病(PD)、亨廷顿病及成瘾行为相关的病理生理学进程。Erk/MAPK信号通路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相关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