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48篇
生物科学   98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和七一  余晓东  柳建平 《四川动物》2007,26(2):255-257,I0002
虎斑颈槽蛇中国大陆亚种(Rhabdophis tigrinus lateralis)具有已知蛇类中罕见的颈背腺及其毒液。肉眼观察发现腺体呈珠球状,8~13对腺体呈平行排列,腺体间隔分布;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腺体上无开口,无合成毒液的细胞器;实验表明毒液有神经毒性,对小白鼠的半致死量(LD50)为97.99mg/kg,SDS-PAGE电泳呈现4条蛋白条带。虎斑颈槽蛇中国大陆亚种颈背腺毒液很可能作为一种特殊辅助防御系统,增强DuvemoY腺毒液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82.
为了解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VP1基因进化关系;阐明HBoV目前具体的变化规律,用PCR的方法扩增了1株HBoV的全基因和9株HBoV的VP1基因,克隆并测序,在此基础上,将HBoV的全基因序列和衣壳序列分别与细小病毒亚科其他14个有代表性的病毒进行遗传分析,构建进化树,对目前所有可得到的HBoV的17个衣壳蛋白进行二级结构分析和抗原性分析。结果显示:HBoV全基因序列与B19关系较远,但衣壳序列遗传关系较近。以有典型性的猫瘟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FPV)衣壳蛋白为参照,分析多个HBoV衣壳序列之间的变异情况,显示HBoV衣壳的二级结构基础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序列之间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高抗原区域和感染活性区域。衣壳病毒变异情况显示HBoV在稳定自身的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的活跃性以逃避免疫反应,也表现出一定的感染适应力。  相似文献   
83.
隆肛蛙属种群形态量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隆肛蛙属Feirana中隆肛蛙F.quadrana和太行隆肛蛙F.taihangnicus的15个种群565只标本的28项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并运用典型判别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隆肛蛙和隆肛蛙的形态差异明显,形态度量信息支持太行隆肛蛙与隆肛蛙是不同的物种;2)原隆肛蛙河南伏牛山种群和山西中条山种群均为太行隆肛蛙的地理种群;3)隆肛蛙的种群间形态差异明显,其中四川安县种群、陕西周至种群和湖北利川种群与模式产地重庆巫山种群的差异可能达到了亚种或亚种以上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84.
海南霸王岭天然次生林边缘效应下木质藤本与树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玉娜  陶建平  奚为民  赵科  郝建辉 《生态学报》2011,31(11):3054-3059
选择海南岛霸王岭天然恢复60 a的次生林样地中形成年限为17和13年的边缘,分别设置4条10 m100 m的样带,研究边缘效应下dbh ≥1 cm树木的攀藤率、被藤本攀附的频度和每木藤本数随距边缘距离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8 hm2的样带中,树木的攀藤率分别为44.58%(17年边缘)和32.63%(13年边缘)。2种边缘中,dbh 1—5 cm、5—10 cm树木的攀藤率都随距离发生了变化,17年边缘中dbh >20 cm和13年边缘中dbh 10—20 cm树木的攀藤率都没有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树木被藤本攀附的频度随距边缘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攀附3株以上藤本的树木最少,在17年边缘中变化趋势较明显;攀附1株藤本的树木最多,在13年边缘中变化明显。17年边缘中每木藤本数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在边缘形成初期,边缘形成年限对每木藤本数产生了影响,其在17年边缘中下降程度较大,但总体高于13年边缘中。  相似文献   
85.
对医疗物资管理的现状,抓住医疗物资供应链关键节点,采用先进库存策略、网上申领、“采”、“购”分开、射频识别技术以及重塑团队精神的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医疗物资的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碳源对卷枝毛霉脂肪酸产量的影响,为代谢调控卷枝毛霉生产Y-亚麻酸奠定基础.方法:测定卷枝毛霉在各种碳源、碳源浓度及碳氮比条件下生物量、油质产量及油脂中GLA含量.结果:卷枝毛霉EIM-10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发酵时,油脂得率为2%,油脂中γ-亚麻酸含量为18%;以大豆油为碳源时,其生物量(干重)达到33g/L,油脂占菌丝体干重的35%,GLA的含量为3%.卷枝毛霉EIM-10不能利用醋酸和柠檬酸,可以利用醋酸钠和柠檬酸钠生长但不积累油脂.结论:卷枝毛霉EIM-10脂肪酸从头合成能力不强,能利用外界脂肪酸合成细胞内油脂.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下肢动脉脉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7段经DSA确诊的不同部位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行低剂量CT扫描,并采用MPR,VR,MIP等重建方法获得各下肢动脉CTA图像,将CTA图像与DSA图像的诊断结果利用统计学软件SAS8.1行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检验水准为:Kaapa.系数大于0.75.结果:所得CTA图像与DSA图像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的kappa系数为0.8058,两种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为优.结论:采用低剂量扫描条件获得高质量的CTA图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上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8.
厌氧发酵法生物制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具有转化率高、可再生和无污染等优点。与传统制氢方法相比,生物制氢技术的能耗低,对环境无害,其中的厌氧发酵生物制氢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厌氧发酵生物制氢技术的方法和机理,分析了生物制氢的可行性,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9.
磁泳分离细菌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酸性矿坑水中富集培养分离到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errooxidans)[1-2] 菌同趋磁细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部分浸矿细菌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具有微弱的趋磁性,基于菌种的这种特性,设计了磁泳分离仪,对其在磁场作用下泳动(磁泳)进行分析,经磁泳后的近磁、远磁菌的生理特性有较大的差异。从用涂布平板法获得的近磁菌纯培养A. ferrooxidans菌体中,分离得到纳米磁性颗粒,能谱分析表明,其主要成分为Fe和O元素。实验结果证明,A. ferrooxidans具有微弱趋磁性,采用磁泳分离该类菌体内含有磁性颗粒的细菌是可行的,这一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将为传统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提供一种新型分离技术,也将大大促进趋磁细菌的研究,而且它与浸矿工艺的结合将大大促进我国生物冶金的研究步伐。  相似文献   
90.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木质藤本垂直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科  陶建平  郝建辉  乌玉娜 《生态学报》2010,30(12):3173-3181
木质藤本植物是热带森林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分,但对于其垂直分布的研究较少。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坡地8条样带内胸径≥0.5cm的攀援木质藤本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其多度、物种丰富度、径级结构、攀援方式组成、物种组成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多度和物种丰富度都呈现出一种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型曲线变化规律。(2)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个体趋于分布在更大径级。在森林底层(05m)和林冠层(≥15m)分别以0.51cm和≥2cm径级的木质藤本占优。(3)不同高度级间,不同攀援方式木质藤本个体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主茎缠绕类木质藤本在各高度级都占优势,卷须类木质藤本个体比例随高度增加显著降低,根攀类木质藤本呈现相反趋势。(4)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物种优势度明显发生变化。总体来看,木质藤本呈现出一种复杂、有序的垂直结构,这可能决定其对森林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