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5篇
生物科学   2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烟草黄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G117为父本、RG13为母本,杂交获得F1群体。系谱法常规选择过程中,在F3株系内发现黄绿自然隐性突变株。该突变体的叶色在旺长期前呈现正常绿色,进入旺长期后,叶色逐渐发黄,叶脉呈乳白色,与正常烟株差别明显。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从来源于一个连续自交单株的分离群体中分别选取10份隐性纯合烟株和10份显性烟株,利用430K烟草高密度SNP芯片进行基因型分析,快速确定了与目标性状相关联的标记。进而利用该分离群体验证相关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烟草第5号染色体M7和M18之间,并与M7标记共分离。相关研究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烟草其他重要性状的定位提供了一种有效、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2.
日本菟丝子及其寄生前后寄主的光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本菟丝子与寄主的光合生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菟丝子光合色素含量与寄主光合色素含量呈负相关.被日本菟丝子寄生后,易寄寄主寄生叶和相邻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增加,而非易寄寄主寄生叶和相邻叶的光合色素含量下降;非易寄寄主和易寄寄主的寄生叶和相邻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大小与寄主受日本菟丝子易寄程度的强弱顺序一致,前者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由气孔调节引起的,而后者则是多因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在光照条件下,与非易寄寄主相比,日本菟丝子从易寄寄主上脱离后的光合色素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干质量则下降减缓;黑暗条件下,日本菟丝子从不同寄主脱离后的光合色素含量与干质量下降速率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3.
在中性生物碱饱和特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膜电位的影响,考虑生物碱阳离子通量对总生物碱扩散通量的影响,从而导出膜电位影响的饱和特性模型。将模型在特定参数下积分,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很好描述各种生物碱的跨膜传递过程,为建立描述生物碱跨膜传递过程的普适性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4.
在中性生物碱饱和特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膜电位的影响,考虑生物碱阳离子通量对总生物碱扩散通量的影响,从而导出膜电位影响的饱和特性模型。将模型在特定参数下积分,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很好描述各种生物碱(高pKa值和低pKa值生物碱)的跨膜传递过程,为建立描述生物碱跨膜传递过程的普适性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5.
应用盲肠结扎法制备大鼠败血症休克模型,研究内源性一氧化碳(CO)在败血症休克时低血压发病中的作用。用血红素加氧酶(hemeoxygenase,HO)抑制剂2,4二甘油次卟啉锌(zincdeuteroporphyrin2,4bisglycol,ZnDPBG)处理大鼠后,观察动物动脉血压,同时测定主动脉平滑肌组织中HO活性和CO生成量。结果发现:败血症大鼠动脉收缩压、舒张压降低,同时血管平滑肌HO活性和CO生成明显增加。败血症大鼠用ZnDPBG处理后,动脉血压明显回升,同时HO活性和CO生成明显被抑制。实验表明败血症休克时低血压的发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HO活性增加和内源性CO生成增多明显相关;应用HO抑制剂阻断HO活性能导致内源性CO生成减少,继而使败血症休克时大鼠血压明显回升。实验提示,内源性CO对血管张力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HO活性和内源性CO生成增加是败血症休克时低血压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6.
胚胎着床过程中,母体面的蜕膜内有绒毛外滋养层细胞、免疫细胞和蜕膜细胞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网络状免疫微环境。其淋巴细胞中,大颗粒淋巴细胞(NK)的比例高达45%,且处于特定的功能状态。机体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归巢受体与组织中高内皮小静脉(HEV)的内皮细胞结合而归巢到淋巴结或相关淋巴组织,完成淋巴细胞的再循环。目前认为选择素CD62L和CD44是最主要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除了参与上述过程外,还在淋巴细胞活化及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往对蜕膜中细胞组分及表型变化的研究较多,而对着床过程中母体特别是蜕膜局部淋巴细胞归巢特点的研究较少,对淋巴细胞归巢受体在着床过程中的作用、动态变化及表达特点则未见报道。本文以着床期小鼠为动物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技术,对CD62L和CD44在着床期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及子宫内膜/蜕膜细胞(EC/DC)中的研究发现:CD62L、CD44在着床期PBLC中均呈高表达,无明显动态变化(Fig.1);在EC/DC中,CD62L呈低表达,并于妊娠第一天(D1)呈一过性降低,D2~D5无明显变化(Fig.2);CD44在EC/DC中仍呈高表达,但于D3开始呈动态下降;至D5降至最低(Fig.3)。即:着床过程对外用血整体淋巴细胞归巢机制不  相似文献   
127.
三株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变异株的部分序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株散发性戊型肝炎病毒Ch-T11、Ch-T21、Ch-T40的部分基因组做克隆测序,经比较发现与其它国内外HEV株ORF2部分相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78.3-81.3%,Ch-T21与Ch-T40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8%,而Ch-T11与前两者的同源性则分别为89.8%和90.2%.Ch-T11、Ch-T21、Ch-T40与其它HEV株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5.8-97.9%,它们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则为100%.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这三株HEV可能代表着一新型HEV.  相似文献   
128.
大气溴甲烷的释放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溴甲烷是破坏大气臭氧层的主要化合物之一,既有人为释放,也有自然释放,目前还存在着巨大的未知源。了解大气溴甲烷释放规律和控制措施,不仅对保护臭氧层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大气溴甲烷含量的历史追溯和未来预测的重要基础,是全球变化研究热点。全面介绍了大气溴甲烷排放的途径和机制以及调控排放通量的主要措施,并分析了近期的优先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9.
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观察了水稻(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受精前后胚囊内钙调素的分布变化.授粉后,卵细胞、助细胞和中央细胞内的钙调素较授粉前均有所增加.中央细胞内钙调素的增加要比卵细胞中约早2 h,退化助细胞与宿存助细胞之间的钙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授粉到受精期间,钙调素的主要分布形式由分散的单颗粒转变为聚集颗粒,受精完成后再变为分散的单颗粒形式.胚囊壁及珠心细胞的细胞壁和胞间隙中也观察到钙调素的分布和数量变化.初步讨论了胞内和胞外钙调素在水稻受精与合子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0.
航天诱变凤仙花SP2代形态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经“神舟4号”卫星搭载后的SP2代凤仙花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子叶数目除有了两片的外,尚有三片和四片的。子叶形态上出现连生子叶、杯状子叶和大小不等子叶。真叶的形态上出现线状披针形,其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小孢子不育。花的结构上出现花瓣增多和花的叶化现象。茎的分枝上,有的不分枝,仅具主茎,有的分枝多达40枝以上。这些变化对研究和认识航天诱变育种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