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生物科学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李琦  李海蛟  章轶哲  周亚娟  朱姝  徐飞  邢晓科  丁刚 《菌物学报》2022,41(10):1704-1715
从一种采集于贵州省的致幻毒蘑菇——卵囊裸盖菇Psilocybe ovoideocystidiata中首次分离得到3种化合物,分别是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E-二烯(化合物1)、β-D-葡萄糖(化合物2)和腺苷(化合物3)。基于高分辨质谱与核磁共振谱数据以及相关文献比对确定以上3种化合物的结构,并首次推导出化合物2和3质谱裂解规律,其中重排与中性丢失在质谱裂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利用UPLC-MS/MS法对卵囊裸盖菇的干燥子实体和新鲜子实体中的裸盖菇素和脱磷裸盖菇素进行检测,在干燥子实体中检测到裸盖菇素和脱磷裸盖菇素,但在-80 ℃保存6个月的新鲜子实体中未检测到裸盖菇素和脱磷裸盖菇素,推测可能是由于保存方法和提取方法的原因导致化合物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2.
鹅膏毒肽是我国蘑菇中毒事件中致死率最高的蘑菇毒素。鹅膏毒肽引起机体中毒的主要机制为鹅膏毒肽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Ⅱ (RNAP Ⅱ)特异性结合并抑制mRNA形成。本文系统整理了有关α-鹅膏毒肽与真核生物RNAP Ⅱ相互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由于同一时代各领域对该主题有不同研究角度,研究进展既有平行也有交叉,因此,本文将鹅膏毒肽与真核生物RNAP Ⅱ相互作用的110多年研究史(1907-至今)分为8个阶段,包括(1) 鹅膏毒肽的早期研究、(2) 化学结构解析、(3) 毒理学研究、(4) 构-效关系研究、(5) 生物化学研究、(6) 分子生物学研究、(7) 结构生物学研究和(8) 药物开发与评价。本文按以上顺序,分主题论述α-鹅膏毒肽与真核生物RNAP Ⅱ相互作用的研究历程和重要研究结果,以期给中毒和临床毒理学等领域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3.
在Tv ALP基因和Tv RBL基因间加入一段柔性链接头(linker)基因序列,构建融合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融合基因含有一段信号肽序列。利用RT-PCR技术从绿色木霉菌丝体总RNA中扩增出Tv RBL基因、Tv ALP基因和去除信号肽的ΔTvALP基因,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构建重组质粒p ET30a-Tv ALP-linker-Tv RBL和p ET30a-ΔTv ALP-linker-Tv RBL,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 Lys S,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去除信号肽的表达质粒p ET30a-ΔTv ALP-linker-Tv RBL在大肠杆菌BL21(DE3)p Lys S中获得了表达,在60 k D处有一条蛋白质特异条带,与预测的目的产物蛋白条带大小一致。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掌握广州市荔湾区2013—2018年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病例及病原学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荔湾区2013—2018年流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3— 2018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流感7 585例,其中2018年最高为2 691例,发病率283.26/10万;2013年最低,仅有528例,发病率57.78/10万。流感流行趋势每年出现1~2次流行高峰,高峰季节为春季和冬季;男女性别比1.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年龄以0~<5岁和5~<15岁组为主;职业以散居儿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年龄和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共检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cases, ILI)咽拭子标本总数 6 110 份,其中,流感病毒阳性标本总数564份,阳性率9.23%;每年可有1~2次检出高峰,高峰季节为春季和冬季。流感病毒型别呈现新甲H1型、季H3型和B型交替流行趋势。结论 广州市荔湾区流感防控重点人群是15岁以下的散居、托幼儿童和中小学生,防控重点季节为春季和冬季。据此预测,2019年则需重点防控新甲H1型(A型)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高海拔地区藏族妇女宫颈组织中P21Ser31Arg的多态性,并分析其与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200例宫颈癌患者、10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患者、100例宫颈炎患者及100例正常宫颈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各组患者宫颈组织中P21Ser31Arg三种基因型Ser/Ser、Ser/Arg及Arg/Arg的分布情况并比较其构成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多态性与宫颈癌患者年龄、癌症分型及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四组患者宫颈组织中均检测到三种基因型,Ser/Arg、Ser/Ser及Arg/Arg三种基因型的构成比分别为53.38%、34.88%及11.75%。四组患者宫颈组织中P21Ser31Arg的三种基因型分布整体比较及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例宫颈癌患者中,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分型组患者的P21Ser31Arg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分化程度组浸润性鳞癌患者的三种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P21Ser31Arg多态性与高海拔地区藏族妇女宫颈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而可能与宫颈癌患者的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 采用16S rRNA和非靶向代谢组测序分析的方法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和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 新鲜粪便为实验样品,收集10个结直肠癌患者组样本和6个正常对照组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多样性和物种差异,并对预测差异肠道菌群代谢功能;取8个结直肠癌组样本和6个正常对照组样本进行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序,分析代谢产物变化情况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 结直肠癌组的菌群多样性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直肠癌组的优势菌群为疣微菌门,结直肠癌组葡萄球菌、嗜冷杆菌属、毛螺菌科NK4A136、梭状芽孢杆菌vadinBB60和CAG-56相对丰度增加(P<0.05),CAG-352、瘤胃球菌属、粪球菌属和挑剔真杆菌相对丰度降低(P<0.05)。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菌群在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和新陈代谢等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序检测出两组样本有367种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功能预测发现与咖啡因、嘌呤、氨基糖和核苷酸糖和生物素等的代谢相关。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和代谢物与健康个体存在差异,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27.
噬菌蛭弧菌对鱼类常见致病菌裂解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北京地区25份水样,其中24份检出噬菌蛭弧菌。本次试验选用4株鱼类主要致病菌为宿主菌,检出的蛭弧菌对上述4种细菌的裂解范围有所不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可被全部检出的蛭弧菌裂解(24/24),其他3株菌仅部分被裂解,依次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17/24),荧光假单胞菌(9/24),鳗弧菌(7/24)。本次试验直接从水样中检出6株对4种宿主菌均有裂解作用的蛭弧菌,为进一步利用蛭弧菌防治鱼类常见细菌性疾病提供了可用资料。  相似文献   
28.
白菜型油菜黄子资源的初步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随机选取的国内外22份黄子白菜型油菜和22份褐子白菜型油菜进行了种皮色泽的显隐性关系鉴定、黄子性状的等位性测验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子白菜型油菜与褐子白菜型油菜配组的杂交组合中,部分组合的F1种皮色泽呈现父本的种皮色泽,表现出花粉直感现象;自然界中存在多种白菜型油菜黄子类型,鉴定出的3种黄子白菜型油菜与褐色白菜型油菜的F2种皮色泽均为褐色,表明黄子性状对于褐子性状为隐性;分子标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白菜型油菜的生长习性所解释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皮颜色所解释的遗传变异,表明国外不同生长习性的黄子白菜型油菜资源可用于国内黄子白菜型油菜遗传基础的拓宽。  相似文献   
29.
用度量误差模型方法编制相容的生长过程表和材积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指出了按照常规方法建立的生长模型和材积模型不相容的原因、利用两阶段度量误差模型方法估计生长模型和材积模型的参数,进而编制相容的生长过程表和材积表.  相似文献   
30.
8种蒲公英属植物叶柄解剖学特征与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8种蒲公英属(Taraxacum)植物叶柄中部横切面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8种蒲公英属植物不同种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不同,可分为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扁椭圆形.维管束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周韧和近周韧,且每种蒲公英的维管束数目和大小都不尽相同.这些特征在种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可作为种间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并为蒲公英属植物亲缘关系鉴定提供了解剖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