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生物科学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针对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超重肥胖患者实施个体动态化体重管理,探讨该干预方法对体重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拟行IVF-ET的超重肥胖患者共99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49例,分别采取个体动态化体重管理及常规干预的方法对两组进行体重管理,记录并统计干预前后相关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两组干预前后BMI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厚度、获卵数、可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婴儿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动态化体重管理的干预方法可有效减轻接受IVF-ET的超重肥胖患者的体重,降低体重指数,提高IVF-ET的移植成功率、活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选取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的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样本作为数据集,在全基因组的水平上研究肺鳞状细胞癌病人从正常到发病I期基因表达的变化,寻找与LUSC发病密切相关的早期标志物,并建立一种基于早期标志基因的肿瘤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模式识别分类法和基因通路和功能分析相结合的筛选方法,对LUSC的早期标志物进行识别,并运用Fisher判别建立肿瘤预测模型。得到12个LUSC的早期标志物,分别是CLDN18, CD34, ESAM, JAM2, CDH5, F11, F8, CFD, MRC1, MARCO, SFTPA2 和 SFTPA1,机器学习建模后对LUSC早期癌症样本和正常肺组织样本的分类精度达到了98%以上。由基因SFTPA1和ESAM建立的LUSC早期肿瘤预测模型,对正常肺组织和LUSC肿瘤Ⅰ期样本的分类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18%和100%,并且独立验证集的分类准确率也在90%以上。结论 筛选出的12个早期分子标志物有望成为LUSC诊断的标志分子,并且建立的肿瘤预测模型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可以为LUSC的发生机理研究以及早期肿瘤预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丁程  李晓琴 《生物信息学》2013,11(2):124-129
热稳定性相关区域的识别是蛋白耐热性改造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枯草杆菌蛋白(SUBTILISIN BPN)为研究对象,通过枯草杆菌蛋白同源家族序列的统计耦联分析,提取枯草杆菌蛋白中的保守残基和强耦联残基,并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提取枯草杆菌蛋白表面候选突变残基,综合上述结果,提出了枯草杆菌蛋白表面耐热性改造关键区域的识别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确定了枯草杆菌蛋白表面的10个耐热性改造关键区域。将该结果与已有的耐热性突变实验资料进行了对比,发现其中的7个预测区域与实验结果吻合。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识别蛋白耐热性改造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14.
阳离子-π相互作用是一种在阳离子和芳香性体系之间形成的一种作用力。在蛋白质中,带正电荷的氨基酸(Lys、Arg)和芳香族氨基酸(Phe、Tyr、Trp)之间可以形成阳离子-π相互作用。对α/β类蛋白中两种典型折叠类型――单绕和双绕的研究表明:(1)单绕结构中阳离子-π相互作用的分布密度是双绕结构的2.3倍。(2)Arg-Phe组合偏好在双绕中出现,Arg-Tyr组合偏好在单绕中出现。(3)在单绕中除Lys-Phe组合外,其余5种组合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能量高于双绕的对应组合,其中以Arg-Trp组合的能量最高。(4)在单绕结构中,样本所含氨基酸残基数量和样本中阳离子-π的数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双绕结构中没有发现类似的相关性。(5)在单绕和双绕结构当中,把阳离子-π相互作用能量分解为静电能和范德华力能揭示出静电能与范德华力能之比接近2∶1,静电作用在阳离子-π相互作用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蛋白质折叠类型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折叠类型识别是一种分析蛋白质结构的重要方法.以序列相似性低于25%的822个全B类蛋白为研究对象,提取核心结构二级结构片段及片段问氢键作用信息为折叠类型特征参数,构建全B类蛋白74种折叠类型模板数据库.定义查询蛋白与折叠类型模板间二级结构匹配函数SS、氢键作用势函数BP及打分函数P,P值最小的模板所对应的折叠类型为查询蛋白的折叠类型.从SCOP1.69中随机抽取三组、每组50个全β类蛋白结构域进行预测,分辨精度分别为56%、56%和42%;对Ding等提供的检验集进行预测,总分辨精度为61.5%.结果和比对表明,此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折叠类型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到2018年4月本院接诊的DME患者23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PRP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康柏西普联合PRP实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手术前后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效率为94.96%,较对照组(84.87%)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小于术前(P0.05),且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6%)明显低于对照组(10.92%,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PRP治疗DME患者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PRP治疗,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迟钝爱德华菌对大鲵的致病性,为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不同浓度(102~108 cfu/ml)迟钝爱德华菌,通过不同的感染途径(喂养的水环境、灌喂及注射)感染大鲵,观察病原菌的致病条件及大鲵各组织器官的细菌分布(皮肤、消化道、肝、脾、血液)和病理变化及敏感抗生素的治疗作用.结果 喂养的水环境不能感染,大量灌喂(106~108 cfu/ml)出现轻微感染症状,注射感染(104~107 cfu/ml)出现明显感染症状,且部分死亡.感染后细菌分布于皮下、血液、肝、脾、胃等器官.用敏感抗生素处理后病鲵好转.结论 迟钝爱德华菌对大鲵可能是一种机会致病菌,病菌感染大鲵需要合适的入侵途径和数量,感染后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折叠类型分类方法及分类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琴  仁文科  刘岳  徐海松  乔辉 《生物信息学》2010,8(3):245-247,253
蛋白质折叠规律研究是生命科学重大前沿课题,折叠分类是蛋白质折叠研究的基础。目前的蛋白质折叠类型分类基本上靠专家完成,不同的库分类并不相同,迫切需要一个建立在统一原理基础上的蛋白质折叠类型数据库。本文以ASTRAL-1.65数据库中序列同源性在25%以下、分辨率小于2.5的蛋白为基础,通过对蛋白质空间结构的观察及折叠类型特征的分析,提出以蛋白质折叠核心为中心、以蛋白质结构拓扑不变性为原则、以蛋白质折叠核心的规则结构片段组成、连接和空间排布为依据的蛋白质折叠类型分类方法,建立了低相似度蛋白质折叠分类数据库——LIFCA,包含259种蛋白质折叠类型。数据库的建立,将为进一步的蛋白质折叠建模及数据挖掘、蛋白质折叠识别、蛋白质折叠结构进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Globin-like蛋白质折叠类型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质折叠类型识别是蛋白质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以SCOP中的Globin-like折叠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序列同一性小于25%的17个代表性蛋白质为训练集,采用机器和人工结合的办法进行结构比对,产生序列排比,经过训练得到了适合Globin-like折叠的概形隐马尔科夫模型(profile HMM)用于该折叠类型的识别.以Astrall.65中的68057个结构域样本进行检验,识别敏感度为99.64%,特异性100%.在折叠类型水平上,与Pfam和SUPERFAMILY单纯使用序列比对构建的HMM相比,所用模型由多于100个归为一个,仍然保持了很高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对序列相似度很低但具有相同折叠类型的蛋白质,可以通过引入结构比对的方法建立统一的HMM模型,实现高准确率的折叠类型识别.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分子进化规律研究是分子进化研究的重点,对揭示生命起源与进化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已知空间结构及物种信息的单绕蛋白,利用结构比对信息,构建了不同层次单绕样本系统聚类图。分析发现:功能相似蛋白存在明显聚集现象,同一超家族样本基本聚在一个大支中,同一家族样本集中在所属超家族下的小支中,功能约束下单绕样本聚类图与物种进化图有较好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单绕蛋白的结构演化反映了蛋白质功能的约束,特定功能单绕样本的结构差异具有种属特异性,结构演化包含了物种进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