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生物科学   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研究通过90d的投喂实验研究不同配方饲料对池塘养殖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ünther)生长性能和鱼肉品质的影响。实验使用5种饲料(Cont:对照、HP:高蛋白、HC:高糖、HL:高脂和HE:高能)。结果发现:HC组鱼体生长最差,而HP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都最高。鱼体水分和脂肪含量变化趋势相反,HL组最低,HE组略高,HP组最高。鱼体脂肪主要分布于内脏,在HL和HE组显著增高,导致出肉率(Yield)显著降低,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增多。投喂实验结束时,鱼体背部黄度(b*)HC组最高,HE组其次,HP组最低,腹部红度(a*)HE组最高,HL组次之,HP组最低。新鲜肉色各处理无差异,冰冻3d后,鱼肉L*和白度(ΔE)HE组最高,HL组其次,Cont组最低;鱼肉a*Cont组最高,HL组其次,HP组最低。新鲜鱼肉硬度、胶黏性均为HP组最高,Cont组其次,HE组最低,其他肉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饲料营养中脂肪是影响肉质最明显的因素,饲料脂肪通过控制鱼体成分影响鱼体体色、肉质,以及冰冻储存产生的MDA;冰冻储存显著降低鱼肉品质,冰冻后鱼肉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和系水力都明显降低,黏附性明显增大,该指标的变化是肉质降低的表现。    相似文献   
52.
以含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配合饲料饲喂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成鱼56d,研究异育银鲫成鱼[(122.3±0.7)g]生长、生理反应、肝脏组织学变化、卵巢发育以及鱼体各组织中的AFB1的毒素积累状况。实验分为5个实验组,不同实验组饲料中AFB1含量分别为0、5、20、50、500μg/kg饲料(实测值分别为2.59、4.12、12.39、46.23、454.07μg/kg饲料),每个处理3个平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均未表现出外部形态和行为异常,各组存活率均达到100%。各实验组异育银鲫成鱼终末体重、摄食率(F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均无显著差异。饲料AFB1水平对异育银鲫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各毒素组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各毒素组肝脏和卵巢均未见明显的组织学病理变化。肌肉和性腺中的AFB1积累量低于FDA食品安全限定标准(5μg/kg)。肝胰脏中的AFB1积累和饲料中的AFB1水平呈对数关系。饲喂AFB1≥50μg/kg饲料使异育银鲫成鱼肝脏AFB1积累超过安全限量标准。结果表明,异育银鲫成鱼至少可耐受AFB1含量达500μg/kg饲料(实测值:454.07μg/kg饲料)56d。  相似文献   
53.
水华蓝藻对鱼类的营养毒理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桂芳  解绶启  朱晓鸣  韩冬  杨云霞 《生态学报》2012,32(19):6233-6241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的发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水环境问题,很多鱼类处于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高级,蓝藻水华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可通过鱼类的摄食活动或生物富集作用在鱼体组织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近年来,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引起众多科学家的关注。在天然水体中不少鱼类可以主动摄食蓝藻,所以,水华蓝藻对鱼类来说既具有营养物作用、也具有潜在的毒性作用。鉴于目前机械收获的水华蓝藻生物量资源化利用问题以及水产饲料业亟需大力开发鱼粉替代蛋白源的需要,从营养学和毒理学这两个角度来研究水华蓝藻对鱼类的营养作用和毒性效应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概述了蓝藻粉、蓝藻细胞对鱼类的营养学和毒理学效应,以期拓展水华蓝藻对鱼类毒性效应的研究视野,同时也为水华蓝藻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4.
饲料中铜浓度对异育银鲫和斑点叉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不同铜含量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初始体重(128.6±2.0)g]和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初始体重(159.4±2.0)g]的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化以及组织中铜积累量的影响。两种实验鱼的实验饲料均以CuSO4?5H2O为铜源,铜含量分别为3.1(对照)、7.5、49.8、100.5、506.9、965.1和1491.1 mg/kg饲料。实验结果表明,异育银鲫摄食量(FI)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无显著影响(P0.05),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在铜含量为1491.1 mg/kg时出现最低值(P0.05),饲料效率(FE)表现出与特定生长率相似的变化趋势。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均随着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各处理组间的肥满度(CF)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中谷草转氨酶(GOT)在铜含量为7.5 mg/kg时达到最低值(P0.05),然而血浆中谷丙转氨酶(GPT)、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及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浓度(Hb)均不受饲料中铜含量的影响(P0.05)。肝脏中铜积累量随着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无显著影响(P0.05),而肌肉中铜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斑点叉尾FI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SGR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FE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HSI和CF随饲料中铜含量的变化而显著下降。Hct随铜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铜含量为100.5 mg/kg时达到最大值(P0.05),然而饲料铜水平对血浆中GPT、GOT、Cu-Zn SOD活性及Hb、VSI均无显著影响(P0.05)。铜在各组织中的积累表现出与异育银鲫相同的变化趋势。饲料中较高浓度铜可抑制斑点叉尾和异育银鲫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且异育银鲫对铜的耐受性高于斑点叉尾。  相似文献   
55.
研究通过90d的投喂实验研究不同配方饲料对池塘养殖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ünther)生长性 能和鱼肉品质的影响.实验使用5种饲料 (Cont:对照、HP:高蛋白、HC:高糖、HL:高脂和HE:高能). 结果发现:HC组鱼体生长最差,而HP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都最高.鱼体水分和脂肪含量变 化趋势相反,HL组最低,HE组略高,HP组最高.鱼体脂肪主要分布于内脏,在HL和HE组显著增高,导致 出肉率(yield)显著降低,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增多.投喂实验结束时,鱼体背部黄度(B~*)HC组最高,HE组 其次,HP组最低,腹部红度(a~*)HE组最高,HL组次之,HP组最低.新鲜肉色各处理无差异,冰冻3d后,鱼 肉L~*和白度(△E)HE组最高,HL,组其次,Cont组最低;鱼肉a~*Cont组最高,HL组其次,HP组最低.新鲜鱼 肉硬度、胶黏性均为HP组最高,Cont组其次,HE组最低,其他肉质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饲料营 养中脂肪是影响肉质最明显的因素,饲料脂肪通过控制鱼体成分影响鱼体体色、肉质,以及冰冻储存产生的 MDA;冰冻储存显著降低鱼肉品质,冰冻后鱼肉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和系水力都明显降低,黏附性明显增 大,该指标的变化是肉质降低的表现.  相似文献   
56.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57.
为探究投喂频率对不同水平的复合非粮蛋白源替代饲料鱼粉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血浆生化、肠道形态和抗氧化的影响,设计了棉籽浓缩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和小球藻4种非粮蛋白源混合(8:5:3:4)后替代0、30%、60%和90%的鱼粉的四种等氮等脂饲料(D1、D2、D3和D4),设置3个投喂频率(1、2和4次/d)。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体重为(14.23±0.07) g的大口黑鲈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室外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摄食D4饲料组大口黑鲈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沉积率(PRE)显著低于D1—D3组,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0.05)。在各饲料组中,投喂1次/d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2和4次/d投喂组(P<0.05)。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摄食D4饲料组大口黑鲈血浆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D1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D1组(P<0.05)。在各饲料组中,投喂1次/d大口黑鲈血浆葡萄糖(Glu)含量,碱性磷酸酶(AKP)和谷草转...  相似文献   
58.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类型和水平的硒源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硒源为亚硒酸钠、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添加水平为0、0.4和1.2 mg/kg,制作对照饲料(C)、亚硒酸钠添加饲料(S1和S2)、酵母硒添加饲料(Y1和Y2)和富硒螺旋藻添加饲料(P1和P2)。使用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7.82±0.12) g的杂交鲟幼鱼,养殖62d。结果表明,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全鱼和肝脏硒含量(P<0.05),但对肌肉和脊椎骨硒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酵母硒和富硒藻螺旋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全鱼、肝脏、肌肉及脊椎骨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添加组的血浆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高水平硒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水平硒添加组(P<0.05)。亚...  相似文献   
59.
文章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白术提取物(Extraction of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EAMK)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生产性能、器官指数、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消化系统健康和抗病力的影响。实验以初始体重为(0.21±0.05) g的日本沼虾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饲料处理,白术提取物添加量为0、100、200、400、600和1200 mg/kg(Control、A100、A200、A400、A600和A1200)。每个饲料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养殖缸放入60尾虾,实验周期为75d,每天记录采食量。养殖实验期间监测水体温度为(20±3)℃, pH为7.8—8.2,亚硝酸盐为0.16—0.2 mg/L,氨氮为0.02—0.1 mg/L,溶氧>6.0 mg/L。在实验结束后,分析日本沼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和免疫指标及肝胰腺抗氧化能力,观察日本沼虾的组织结构,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攻毒并记录存活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00 mg/kg的白术提...  相似文献   
60.
实验以初重为(12.71±0.11) g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Carassius gibelio var.CAS V)为研究对象,基于异育银鲫必需氨基酸需求量,探究在低蛋白饲料中补充必需氨基酸对异育银鲫生长、消化、氨基酸转运和m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计3组等能饲料:CON组(35%粗蛋白)、LP组(28%粗蛋白)和LP+EAA组(28%粗蛋白+晶体氨基酸),养殖周期为50d。实验结果显示:低蛋白饲料中补充必需氨基酸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生长性能(P<0.05),并与CON组无显著差异(P>0.05);LP+EAA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LP组(P<0.05),而谷丙转氨酶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补充必需氨基酸对肠道中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无显著影响(P>0.05)。肠道中cat2、asct2和b0at1三种氨基酸转运蛋白显著上调(P<0.05),LP组的b0,+at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而pept1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