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05篇
生物科学   3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烟粉虱内共生菌16SrDNA的酶切结果及部分生物体16SrDNA的(G C)%分析结果表明:烟粉虱初生内共生菌的16SrDNA能够被EcoRI酶切成两个片段、而不能够分别被BamHI与SacI酶切;烟粉虱次生内共生菌的16SrDNA没有BamHI内切酶位点、而能够分别被EcoRI或Sac I酶切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片段。(G C)mol%与菌的分类地位有关,同时还与菌的可培养能力有关。Proteobacteriaγ亚纲的烟粉虱初生内共生菌与α亚纲的Rickettsia、线粒体的16SrDNA相似,富含(A T)mol%,具低的(G C)mol%。而γ亚纲的次生内共生菌及大肠杆菌与β亚纲的mealybugs初生内共生菌的16SrDNA相似,富含(G C)mol%。说明初生内共生菌可能与烟粉虱同时发生,并且形成一种非常紧密的共生关系,次生内共生菌与烟粉虱关系松散一些,其特性近似于自由生活的细菌,更有可能获得纯培养体。16SrDNA的系统进化树表明,烟粉虱次生内共生菌属于Proteobacteriaγ-3亚纲,而初生内共生菌属于Proteobacteriaγ亚纲的另一分支。  相似文献   
42.
43.
用选择性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到芽胞杆菌B13。结果表明:芽胞杆菌B13能够同时溶解无机磷和分解有机磷,并且芽胞杆菌B13活菌及其发酵液能够抑制烟草青枯病菌和黄曲霉的生长;共培试验证明芽胞杆菌B13能够抑制烟草疫霉的生长;盆栽试验证明芽胞杆菌B13对烟草青枯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可以进一步将其开发出集解养分与抗病于一体的微生物活体制剂。  相似文献   
44.
法落海的化学成分及抗HIV活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种柱层析方法,从法落海(Angelica apaensis)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IR、MS、NMR等波谱数据鉴定为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1)、氧化前胡素水合物(oxypeucedanin hydrate,2)、异欧芹属乙素(isoimperatorin,3)、白当归脑(byakangelicin,4)、白当归素(byakangelicol,5)、3'-O-acetylhamaudol (6)、( )-9(Z),17-octadecadiene-12,14-diyne-1,11,16-triol(7)和9,17-octadecadiene-12,14-diyne-1,11,16-triol,1-acetate(8),其中,化合物6-8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我们对所有得到的8个化合物进行抗HIV活性分析,化合物1具有明显的抗HIV活性,其抑制合胞体形成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1.6 ms/L,治疗指数(TI)为17.59.  相似文献   
45.
广东省豆科植物结瘤固氮及根瘤菌资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0~2001年在广东省境内54个县(市、区)进行了豆科植物结瘤固氮资源的调查及根瘤菌的采集工作。共采集到豆科植物根瘤样品484份,隶属于37属78种;根瘤的形状以圆形、椭圆形、珊瑚状和姜状居多,大小一般在1~10 mm之间,颜色多为淡红色或黄色。用乙炔还原法对24种93份根瘤样品进行了固氮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多数样品的固氮酶活性在1~10 μmol C2H4·g-1 fresh nodule·h-1之间。从采集到的根瘤中分离纯化出410株根瘤菌,对其中312株进行了回接试验,回接成功率为93.3 %。调查发现广东省现有栽培豆科作物种类与《广州植物志》的记载相似,所以本研究在豆科栽培作物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调查采集到根瘤的豆科植物中,三尖叶猪屎豆(Crotalaria micans)、毛排钱草(Phyllodium elegans)、细长柄山蚂蝗(Podorcarpium leptopus)等在本研究之前未见到有结瘤固氮的报道。  相似文献   
46.
通过反转录PCR获得了SARS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N)和膜蛋白(M)基因,其序列分析结果与加拿大多伦多株完全一致。将M基因和N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2b和pBV222上,并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及可溶形式获得高效表达。通过离子交换、金属螯合层析纯化获得电泳纯制品。所获得的核衣壳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用于抗SARS抗体检测及亚单位疫苗研究。  相似文献   
47.
HPO结构与受体结合功能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生成素(HPO)是一种新型细胞因子,在肝再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在肝源细胞表面有其特异性受体。为了研究HPO结构与其受体结合功能的关系,构建并表达了HPO及其系列缺失体,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HPO及其系列缺失体与受体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在HPO的序列中可能有多个受体结合功能区,其N端的前10位氨基酸残基和C端的第11—20位氨基酸残基对于其受体结合能力是必需的,而C端前10位氨基酸残基对HPO与受体的结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HPO结构的完整性对于其受体结合功能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48.
日本血吸虫新基因Sj-MA的克隆、表达及保护性免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发现新基因 ,寻找日本血吸虫病新疫苗候选分子 ,采用Sj雄虫免疫血清筛选Sj成虫cDNA文库。经测序发现新基因Sj MA含有一个完整的阅读框 ,推测其由 2 4 9个氨基酸组成 ,编码分子量为 2 8.8kD的可溶性蛋白质 ,并带有多个能被磷酸化激活的位点 ,提示其可能为一重要的信息传递分子。将Sj MA的cDNA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 5X ,获得Sj MA原核表达的重组体rSj MA/GST ,并在E .coli中高效表达为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融合蛋白 ,分子量为 5 4 .8kD ,Western印迹显示融合蛋白质能被抗雄虫和抗GST血清识别。融合蛋白质免疫小鼠可诱导 34.2 9%的减虫率 ,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表明新基因Sj MA表达的蛋白质能诱导小鼠的抗日本血吸虫的保护性免疫 ,提示其作为日本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49.
目的:基于B细胞表位制备抗肝细胞生成素(HPO)的抗体。方法:根据HPO的空间结构选择了2个候选B细胞表位,展示在T7噬菌体的表面,将提取的重组噬菌体免疫动物,采用ELISA法检测抗血清的效价,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针对HPOC端表位的单克隆抗体。结果:2个候选B细胞表位KDGSCD和DGWKDGSC均能诱导抗相应表位多肽的多克隆抗体的产生,免疫6周后血清中抗体效价均达到1∶103,产生的抗体还能够特异识别HPO全蛋白;针对HPOC端表位KDGSCD的单克隆抗体也能识别HPO全蛋白,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基于T7噬菌体展示的B细胞表位可作为免疫原用于制备识别该B细胞表位来源的全蛋白质的抗体。  相似文献   
50.
为原核表达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受体CD163,本研究根据CD163基因序列(EU016226),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Scanprosite预测了CD163结构特征并进行分段。利用DNAstar软件设计合成3对特异引物,从猪肺泡巨噬细胞(porcine alveolar macrophages, PAM)中克隆CD163三个片段,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分别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在IPTG诱导下,进行CD163重组蛋白的截短表达,经Western杂交检测证实表达的三段截短蛋白均具有良好的与抗原反应活性,从而为进一步研究CD163受体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