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7篇
生物科学   9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1.
盐胁迫过程中抗坏血酸对植物的保护功能   总被引:39,自引:8,他引:31  
以拟南芥抗坏血酸突变体 vtc- 1 和野生型 wt 为材料 ,研究了抗氧化系统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 ,以揭示抗坏血酸 ASA 的抗氧化机理及对植物的保护功能 .结果显示 :10 0 mm ol/ L Na Cl处理 12、2 4、4 8、72 h,vtc- 1和 wt体内 MDA 丙二醛 及 H2 O2 过氧化氢 的含量均明显增加 ,但 vtc- 1增加的程度明显高于 wt,说明盐胁迫可能对vtc- 1造成了更严重的氧化伤害 .胁迫过程中 ,wt体内的几种抗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PX ]活性均升高 ,而 vtc- 1体内 SOD、CAT活性降低 ,APX活性在胁迫 2 4 h之前增加 ,2 4 h之后降低 ;同时 ,vtc- 1中总的抗坏血酸含量和还原型谷胱甘肽 /氧化型谷胱甘肽 GSH/ GSSG 的比值下降 ,而 wt与此相反 .本研究表明 :抗坏血酸参与活性氧 AOS 的代谢 ,减轻 AOS对植物的伤害 ;并可能对植物细胞内的抗氧化酶具有调节作用 ,增强逆境胁迫下植物的抗逆能力 ,对植物有重要的生物学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下几种荒漠植物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对3种荒漠植物沙拐枣、梭梭和沙枣在干旱胁迫下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荒漠植物长期处于干旱生境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膜脂过氧化,其中,沙枣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大于梭梭和沙拐枣。在1d的变化中,随着水势的下降,上午10:00前3种植物体内MDA含量都表现为上升趋势,此后梭梭和沙拐枣体内MDA含量表现为持续下降,到下午18:00达到最低,说明尽管水分胁迫在加强,它们却表现出极强的抗氧化胁迫能力;而沙枣体内MDA含量在下午18:00又开始上升,表明沙枣表现出一定的调节能力,但其能力有限,低于梭梭和沙拐枣。3种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应激方式不同;沙拐枣体内的SOD活性和ASA含量明显高于梭梭和沙枣,这与其体内相对较低的O2含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于植物体内H2O2的清除,抗氧化酶系统对沙拐枣体内的H2O2的清除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的,抗氧化剂GSH起主要作用,而梭梭体内南抗氧化酶系统中的CAT起主要作用,抗氧化剂起辅助作用;沙枣体内的AsA-POD起主要作用,其它的抗氧化酶和氧化剂起辅助作用。同时,植物体内还保持管各种酶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MUC1粘蛋白在乳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MIC1粘蛋白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生物学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 15例乳腺非典型增生 ,15例乳腺良性肿瘤 ,44例乳腺癌 (2 1例含癌旁组织 )染色 ,观察MUC1在不同类型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结果 MUC1在所检测的乳腺组织中均表达 ,但在不同病变乳腺组织中其表达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在癌旁和非典型增生组织中只表达在近管腔或腺腔侧的胞膜上 ,胞浆未见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整个胞膜和胞浆均表达 ,且表达强度与细胞的恶性化程度成正相关 (P <0 0 1)。浸润性癌中MUC1表达明显强于原位癌 (P <0 0 0 5 ) ;乳腺癌组织中MUC1的表达强度与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成正相关 (P <0 0 5 ) ,与孕激素受体表达无关 (P >0 0 5 )。乳腺癌组织中MUC1有旁分泌现象。结论 MUC1表达水平可反映乳腺肿瘤恶性化程度 ,并可能作为乳腺癌治疗效果判断和预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该研究以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Pamp.)Rehd.]2年生实生苗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于干旱处理前3d分别连续喷施黄腐酸(FA)、甜菜碱(GB)和复配(FA+GB),并以清水为对照(CK)进行预处理,比较分析不同预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平邑甜茶的生理及光合特性变化,探讨FA和GB对平邑甜茶的抗旱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与对照相比,FA、GB和FA+GB预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平邑甜茶叶片相对含水量,且FA的保水性效果最佳。(2)3种预处理均可显著促进干旱胁迫下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增加,且FA+GB预处理后在干旱胁迫下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累积量显著高于单施FA或GB。(3)3种预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平邑甜茶幼苗的SOD、POD、CAT活性,并显著降低MDA的积累速度及其累积量,且以FA+GB预处理的MDA含量最低、抗氧化酶活性最高。(4)GB和FA+GB预处理下平邑甜茶的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CK和FA,且FA+GB处理下改善光合特性的效果最佳,GB次之。研究表明,单独喷施黄腐酸和甜菜碱及两者配施预处理均能够增加干旱胁迫下平邑甜茶的渗透调节物质和相对含水量,提高叶片的保水性,调节抗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细胞膜稳定性,改善光合性能,进而提高平邑甜茶的抗旱能力,且以复配喷施(FA+GB)预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细胞培养技术在植物抗性生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所进行的抗性生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培养过程中植物细胞对外界胁迫的反应、有关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反应,以及植物抗逆性的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大量的实验证明,细胞培养技术在植物抗逆性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P 糖蛋白胞外段 ,构建了高效表达载体pGEX Pgp ,转化大肠杆菌DH5α ,进行表达、鉴定及纯化 ,以获得的融合蛋白为靶蛋白 ,筛选噬菌体随机 12肽库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 .SDS PAGE分析 ,表达出约 30kD大小的蛋白 ;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获得了与P 糖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阳性克隆 ,测序获得了其特异性结合肽序列 :NDGLLFTWQPSP .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 :筛选得到的噬菌体阳性克隆可与耐药细胞BIU 87 ADM结合 ,而与敏感细胞BIU 87不结合 .结果表明 ,筛选获得的结合肽可与耐药的肿瘤细胞结合 ,表现出一定的肿瘤特异性 .P 糖蛋白结合肽的筛选 ,为进行人膀胱癌多药耐药的靶向治疗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MUC1/Y的特异表位肽,制备抗体,用PCR扩增其编码序列,克隆到pGEX-2T中,转化DH5α感受态,0.2mmol/L IPTG诱导表达,超声破碎或BPER-TMⅡ试剂处理诱导菌,亲和层析和阴离子交换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免疫家兔制备多抗,初步用于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转化菌经诱导后表达融合蛋白GSTY30,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0%,大多以可溶形式存在,与诱导温度无关。免疫家兔获得多抗,效价为1∶320 000,纯化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可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MUC1/Y蛋白。所得蛋白和抗体可用于MUC1/Y的表达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用PAM 2000型便携式荧光测定系统测定了不同浓度N arc iclas ine(NCS)处理的离体萝卜子叶的荧光动力学参数:初始荧光(F0)、光化学淬灭(qP)、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结果表明,NCS对各种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显示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NCS的抑制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利用蓝绿温和胶电泳技术分析萝卜子叶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发现,转绿期间叶绿体中光系统Ⅱ(PSⅡ)和光系统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含量增加均被NCS抑制.表明从水仙鳞茎分泌物中分离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NCS能够明显抑制离体萝卜子叶的光下转绿,而且NCS对离体萝卜子叶光下转绿的抑制是多位点的.  相似文献   
20.
植物质膜H+-ATPase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质膜H -ATPase参与植物细胞的物质跨膜转运、细胞的伸长生长、气孔的开闭以及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等生理过程,是植物生命活动的“主宰酶”。其活性调节涉及激素、环境因子等多种因素,可发生在转录、翻译和酶分子等多级水平。因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质膜H -ATPase活性的调节对生理活动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植物质膜H -ATPase的结构特征、生理功能、活性变化及其调节机理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揭示该酶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理与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