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4篇
生物科学   2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损伤和α突触核蛋白聚集的分子机制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蛋白质异常聚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功能障碍引起的。蛋白质泛素化由一系列泛素化酶级联反应促进,并受去泛素化酶(deubiquitylases,DUBs)的反向调节。泛素化和去泛素化过程异常导致蛋白质异常聚集和包涵体形成,进而损伤神经元。近来研究报道,蛋白质的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饰在P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E3泛素连接酶促进蛋白质的泛素化,有利于α突触核蛋白的清除、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维持线粒体的功能等。DUBs可以去掉底物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抑制α突触核蛋白的降解,调控线粒体的功能和神经元内铁的稳态。本文以E3泛素连接酶和DUBs为切入点,综述了蛋白质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饰参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12.
本研究采用天然产物分离技术从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真菌SGSF622(Berkleasmium sp.)、SGSF289(Oidiodendron sp.)和SGSF062(Parapyrenochaeta sp.)的提取物中获得8个天然产物,经核磁共振、质谱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1-甲氧基-Sch53825(1)、3,4-二羟基-10-甲基-2-亚甲基十六碳-9-烯酸(2)、3,3-二-(3-吲哚)丙烷-1,2-二醇(3)、环(D-色-L-脯)二肽(4)、6-demethylkigelin(5)、lignicol(6)、indole-3-carboxaldehyde(7)和N-(5-amino-2-hydroxy-1-oxopentyl)-tyrosine(8),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2和3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2活性最强,抗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MIC值为7.81μg/mL。  相似文献   
213.
在樟子松人工林和种子园中防治东北鼢鼠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仁华  陈曦 《兽类学报》1991,11(2):152-153
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为地下洞栖害鼠,据作者在黑龙江省泰来县东方红林场对20个土丘群统计,平均每鼠每年破坏草场面积9.17平方米,拱土0.3564立方米,使草场退化,土壤沙化。近年来,又因该地区荒地植被被大量开垦种植,以草根茎为食的鼢鼠则进入附近林地,取食樟子松(Pinus sytyestris var. mongolica)之根。据调查,每只鼢鼠一年可危害4—7株,5—12年生的樟子松往往也被其食根致死,可见它已成为该地森林新的害鼠。1987—1990年我们在东方红林场对樟子松人工林和种子园中的鼢鼠进行灭杀试验,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