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8篇
生物科学   2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81.
生物黑炭对旱地土壤CO2、CH4、N2O排放及其环境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德才  张蕾  刘强  荣湘民  张玉平  田昌 《生态学报》2015,35(11):3615-3624
采用土柱室内模拟的方法,通过添加0%、0.5%、2%、4%、6%、8%生物黑炭于土壤中,测定土壤CO2、CH4、N2O排放通量,探讨生物黑炭对旱地土壤CO2、CH4、N2O排放及其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模拟土柱培养期内,施用生物黑炭能显著增加CO2排放,且生物黑炭添加百分数(x)与CO2累积排放量(y)之间满足线性方程:y=12.591x+235.02(R2=0.834,n=24);当生物黑炭添加量达到2%及以上时,基本抑制了CH4的排放和显著减少土壤N2O排放,并显著减少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当其达到4%以上时,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降幅更大并趋于稳定,但施用少量生物黑炭(0.5%)可显著促进N2O排放,对减少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并无明显效果。生物黑炭表观分解率随其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减少,生物黑炭添加比例越高,积累于土壤中的碳越多,从投入生物黑炭量与固碳量和减排比角度综合考虑,农业生产中推荐生物黑炭施用量为20 t/hm2,其固碳减排效果俱佳。  相似文献   
82.
大苞兰属全世界共有23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各国。我国分布有12种,可以说是该属的分布中心。在2011-2013年期间,对普洱地区兰科植物的野外考察中,发现了该属一个新记录种 Sunipia nigricans Avery-anov,根据该种拉丁名种加词之意将其定为“淡黑大苞兰”。淡黑大苞兰主要特点是花淡黑色、粘盘柄不分叉、顶部连接着4个球形的花粉团,与该属其它所有种类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3.
在温室大棚中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780 μmol·mol -1),研究了抽薹期油菜各器官对钙、镁、硫、铁、锰、锌、钼、硼离子吸收与运输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自然CO2浓度(对照)相比,高CO2浓度不施氮条件下,茎的中、微量元素含量除锌增加外,其他均减少,施氮条件(0.2 g N·kg-1土)下钙、硫、硼、锌增加,镁、锰、钼、铁减少;叶的中、微量元素两个氮水平下都表现为除钼含量增加外,其他均下降.CO2浓度升高条件下,茎中钙和硫占中量元素总和的比值及硼和锌占微量元素总和的比值增加,镁、铁、锰、钼相应比值减少,两个氮水平下表现一致;CO2浓度升高条件不施氮处理增加了钙在叶中的分配比例,而正常供氮处理则增加了镁的分配比例,两个氮水平下均促进了锰、锌、钼在叶中的分配比例.不施氮条件下,高CO2浓度处理的运输系数SFe,Mo和SS,B高于自然CO2浓度处理,而SMg,Fe、SMg,Mn和SS,Fe低于自然CO2浓度处理,表明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油菜向上运输的钼和硫高于铁,硼高于硫,镁高于铁和锰;正常供氮条件下,高CO2浓度处理的SMg,Fe、SMg,Mn、SS,B高于自然CO2浓度处理,而SCa,Mg、SFe,Mo、SS,Fe相反,表明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油菜向上运输的钙、铁和锰高于镁,硼高于硫,铁高于钼,硫高于铁.  相似文献   
84.
杨文军  刘强  袁旭  田昆  岳海涛 《生态学报》2021,41(18):7180-7188
恢复受损湿地生态功能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修复措施的选用会对恢复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滇池是国内重要候鸟越冬区,受长期围垦以及城市扩张的影响,湖滨区域破坏严重,近年来湿地公园建设为滇池湖滨带恢复带来了契机,但各种恢复措施的效果仍有待明确。2017年冬季以昆明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及临近湿地为研究区域,设置了人工重建湿地、人工恢复湿地、自然恢复湿地以及自然湖泊湿地4个对照样区,基于冬季水禽多样性进行了湿地恢复效果评价,并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湖泊湿地具有最高物种丰富度,其次为自然恢复湿地、人工恢复湿地和人工重建湿地。以Simpson多样性指数评价,自然恢复湿地的水禽多样性最高(0.60±0.03),其次为自然湖泊湿地(0.46±0.04)和人工恢复湿地(0.34±0.04),人工重建湿地水禽多样性最低(0.17±0.03),由此可见自然恢复措施效果优于人工恢复和人工重建。从景观格局上分析,水禽多样性与道路面积(r=-0.735,P<0.01)、景观形状指数(r=-0.461,P<0.01)和景观分离度指数(r=-0.661,P<0.01)负相关,这也表明人为干扰程度、景观形状以及破碎化程度均会对水禽造成重要影响。建议在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中,降低非湿地类景观尤其是道路对整体湿地景观的分割作用,提高湿地斑块的连接性和完整性以满足水禽的空间需求,对于湖泊型的湿地公园应加强对湖滨带沼泽生境的营造,以满足涉禽的生存需求,从而增加区域的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85.
比叶重(LMA)是构建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重要参数之一,准确预测树冠比叶重的动态变化对提高模型精度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人工长白山落叶松为对象,分别在生长季针叶不同发育时期对树冠内不同垂直位置的针叶比叶重进行测量,分析针叶比叶重在树冠垂直方向及针叶不同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探讨导致其时间和空间差异的主要因子,建立长白落叶松幼龄林比叶重动态预估模型。结果表明: 比叶重在树冠垂直方向表现为随着相对着枝深度(RDINC)的增加而减小,完全展叶后比叶重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展叶初期。比叶重在不同发育时期表现为随发育进程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该趋势随着树冠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分别以RDINC和年度积日(DOY)为单一变量预测比叶重时,模型的调整后决定系数(Ra2)低于0.6,当同时以RDINC和DOY为自变量构建比叶重预估模型时,Ra2提高0.19,且模型检验效果良好(ME=0.54 g·m-2, MAE=5.74 g·m-2)。研究表明长白落叶松比叶重在树冠不同轮层和不同针叶发育期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RDINC和DOY为自变量构建的比叶重预测模型可以很好描述长白落叶松比叶重的空间及生长季针叶发育期变化,为阐明树冠发育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生态过程模型精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6.
本文利用cvTree和复杂网络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3 420条tRNA序列亲缘关系进化网络.计算了相关网络的平均度、平均聚类系数和平均最短路径随进化距离Dis变化的关系.同时还分析和讨论了tRNA序列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其进化机制,观察到一个与其它方法不同的结果:随着亲缘距离Dis的增加,网络的度分布先是从power-law分布转变为Gussian分布,然后又从Gussian分布转变为反power-law分布.本研究结果说明由cvTree方法和复杂网络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tRNA基因序列的进化的结果也许更加符合其进化历程.  相似文献   
87.
报道了中国兰科毛兰属一记录种——孟连毛兰,本种主要特点是花序短且一般具2朵花,花梗基部具较大的花苞片,唇瓣上有2条形状各异、增厚的附属物。但其茎长达30 cm,花梗和子房、花萼背面光滑无柔毛,唇瓣侧裂片大于中裂片等特征可与棒茎毛兰明显区别开。  相似文献   
88.
正斑头雁(Anserindicus)主要繁殖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西部,少部分繁殖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北部地区,越冬于中国西南部、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地区(Joost et al. 2010)。根据越冬地的隔离性,可将斑头雁分为4个独立的越冬种群,即印度次大陆越冬种群、缅甸越冬种群、西藏越冬种群以及云贵高原越冬种群(刘冬平等2010,Takekawa et al. 2013,Joost et al. 2014,Liu et al. 2014)。  相似文献   
89.
2-甲基丁酸对西门塔尔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甲基丁酸对西门塔尔牛瘤胃pH、NH3-N、VFA、营养物质降解率及微生物蛋白质产量的影响。选用4头体重420 kg,年龄2.5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门塔尔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在每头牛基础日粮中添加2-甲基丁酸(0、8.4 g/d、16.8 g/d组和25.2 g/d),以饲喂基础日粮组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对瘤胃pH无显著影响(P>0.05),16.8 g/d和25.2 g/d组饲喂后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和8.4 g/d组(P<0.01);16.8 g/d和25.2 g/d组豆粕干物质、有机物质和粗蛋白质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6.8 g/d组提高了玉米秸秆干物质、有机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有效降解率(P<0.05);采食后16.8 g/d组瘤胃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比例显著增加(P<0.05),8.4 g/d和16.8 g/d组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P<0.05)。日粮添加2-甲基丁酸对瘤胃发酵有促进作用,适宜添加水平为16.8 g/d。  相似文献   
90.
郭馨  黄成  林晓晴  郑欣怡  刘强  黄凌风 《生态学报》2022,42(6):2442-2460
海洋微型鞭毛虫是海洋原生生物中一类高度异质化的类群,物种多样性高,具有多种营养方式,在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广阔的生态位,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关于其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认识十分有限,特别是有关环境因子与其生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研究更为罕见。为了探究微型鞭毛虫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影响其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环境因素,将高通量测序技术与传统的显微镜观测方法相结合,全面调查了中国东海春季和秋季微型鞭毛虫的群落特征,并深入探讨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微型鞭毛虫的丰度平均为2.27×10~3个/mL,表现为近岸处较高、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现表层低于底层、近岸区低于陆架区的特征,反映了生物群落的稳定程度以及对环境条件的适应程度;不同类群的鞭毛虫具有各自独特的营养模式和相对固定的粒级,表现出对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素的不同响应,从而使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分布模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生境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东海海洋微型鞭毛虫的群落结构、分布格局以及环境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