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6篇
生物科学   1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埃博拉病毒感染致死率最高可达90%,属烈性传染病,检测诊断对于疫情控制就显得异常重要。目前我国实验室通过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埃博拉病毒核酸进行确诊,但耗时相对较长,对检测的人员和仪器要求较高。ELISA法检测血清是病原学诊断的主要指标,该种检测方法简单易操作,能够有效判断患者是否感染埃博拉以及感染程度,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有力补充。由于埃博拉出血热在我国境内尚无病例出现,尤其需要储备血清学检测阳性质控物。通过基因工程抗体技术构建并表达抗埃博拉病毒核蛋白NP人-鼠嵌合抗体,为埃博拉出血热血清学检测做人源阳性对照储备。采用RT-PCR技术,从分泌抗埃博拉核蛋白单克隆抗体的鼠杂交瘤细胞株中分离克隆抗体轻重链可变区基因,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根据序列分析的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将鼠源抗体可变区基因VH、VL分别克隆至携带有人抗体轻重链恒定区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HL51-14,瞬时转染293T细胞,表达并纯化获得人鼠嵌合IgG抗体,随后对其进行了免疫学检测和功能鉴定。结果表明正确构建抗埃博拉病毒核蛋白人鼠嵌合抗体真核表达载体,成功表达并纯化获得两株人鼠嵌合单抗。  相似文献   
92.
DNA指纹在近交系动物遗传污染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用DNA指纹为建立葡萄胎动物模型选择动物的过程中,发现“三种”不同来源的BALB/C小鼠的DNA指纹出现了明显差别。与标准的保种品系B1和B2有12kb各缺铁了一条DNA片段,B1还缺失了6.6kb的片段,而在6kb处B1和B2都增加了一条DNA片段。  相似文献   
93.
孙复川  宓为群 《生理学报》1995,47(5):417-422
本文以双脉冲光分眼刺激(dichoptic stimulating,双脉冲的第一脉冲光刺激一侧眼,第二脉冲光刺激另一侧眼)进行瞳孔采样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双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时,瞳孔产生两次收缩反应;当时间间隔小于约0.6s时,瞳孔只对第一个脉冲光刺激产生瞬态收缩,对第二个脉冲光刺激不产生反应。这不仅证实了单眼实验研究的结论:瞳孔系统不是在时间上连续进行控制,而是离散的采样控制,它对光刺  相似文献   
94.
我国某些鱼类对达里湖碳酸盐型半咸水的适应能力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根据作者1975-1978年在达里湖的鱼类驯养工作中室外、室内的试验结果,并参照河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几个内陆性湖泊近年来水质变化过程和放养鱼类的效果,对梭鱼、鲢、鳙、草鱼、鲤、丁鱥、鲤鲫杂交种、青海湖裸鲤(湟鱼)、鲫、雅罗鱼、麦穗鱼、条鳅等十数种鱼对湖水的适应能力作了评述。对碳酸盐型半咸水湖水,梭鱼、鲢、鳙、草鱼最为敏感,在达里湖水中几小时即死亡;鲤、丁鱥等适应能力较强,在湖水中可活10天以上;条鳅、雅罗鱼和鲫鱼适应性很强,可在湖中繁殖发育。其中又以条鳅对高碱度的水耐力最强。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使pH升高,易造成鲫鱼大批死亡。达里湖盐度5.5%,总碱度44.5毫克当量/升,pH9.30-9.56,已接近鲫鱼的适应极限;当碱度上升到73毫克当量/升,盐度9.08%(查干诺尔),pH9.6时,雅罗鱼也难于适应;湟鱼因来自氯化钠占主要成分的青海湖,它对碳酸盐含量高的达里湖水的适应能力比雅罗鱼、鲫鱼都强。  相似文献   
95.
近年来,利用骨髓细胞、胎肝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造血障碍性疾病是引人注目的研究动向,也是治疗极重度放射病包括肠型放射病的可能有效措施。它们有效成分是造血干细胞。就造血干细胞的来源来看,在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虽少,但分离浓集比较方便,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关于外周血干细胞的测试技术,对各种动物都已有报道,但对狗  相似文献   
96.
97.
98.
《日经生物技术》2000年4月24日号第7页报道:东经兹惠会医科大学DNA医学研究所所长大野典也等近期宣布,2000年开始进行用细胞融合技术研制的癌疫苗的临床试验。对象为脑肿瘤、乳腺癌等。兹惠医大开始临床试验的是融合了患者树状细胞和在实验室内经灭活处理的患者癌细胞。树状细胞具有活化免疫系统的能力,如果给患者导入该融合细胞,就能增强患者对癌症的免疫反应。 这项技术是美国Dana-Farberai癌研究所癌药理部主任Donald Kufe开发的。兹惠医大与Kufe共同进行了研究。 美国G-enzyme Molecular Oncology公司与美国Dana-Farberai癌研究所就树状细胞/癌细胞融合技术签订了特许合同,在美国从1999年就开始以乳腺癌为对象进行了工期临床试验(参见日经生物技术99年9月27日号11页)。兹惠医大开始的临床试验与Genzyme公司无关,是单独进行的。孙国凤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