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农业科学   69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甜菜夜蛾在我国原本是一种间歇性暴发为害的农业植物害虫,近年来已演变成大部分地区蔬菜和棉花等作物上常发性害虫。甜菜夜蛾在我国广大地区发生为害呈现出明显的为害程度加重、为害区域扩大、南方为害世代多于北方、南方为害时期早于北方的特点。为害种群呈现出明显的接力棒式关系,表现出典型的迁飞为害特征。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了加强甜菜夜蛾迁飞虫源监测、建立异地预测预报技术,集成以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为主的多种防治措施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核心示范区,推广、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统防统治,从而实现对甜菜夜蛾的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32.
在温度(22±1)℃、相对湿度70%±5%和光周期L//D=16 h//8 h条件下通过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探讨了寄主植物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饲养的草地螟卵期和幼虫期最短,与大豆、向日葵和小麦处理组相比差异显著,雌雄蛹重显著高于小麦组,雌雄蛾寿命也显著长于向日葵及小麦组;表明藜是草地螟最适宜的寄主植物,其次为大豆、向日葵和小麦。以藜饲养的草地螟产卵前期较短,产卵历期较长,产卵量也显著高于向日葵及小麦组;与藜饲养相比,大豆饲养的草地螟产卵前期较长,但产卵历期和产卵量与藜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以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计算藜饲养的草地螟种群的幼虫存活率达90%,显著高于其他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及周限增长率分别为84.01、0.111和1.117,显著高于其他组,平均世代周期为55.44 d,显著短于其他组;根据种群生命表参数预测90 d内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藜最有利于草地螟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33.
辽宁省甜菜夜蛾田间种群虫源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分别在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葫芦岛市连山区应用性诱剂监测了甜菜夜蛾全年发生动态,并对当地的主要作物的受害程度进行了调查。根据甜菜夜蛾越冬区划和越冬规律,结合当地越冬调查,明确了甜菜夜蛾在辽宁省田间不能越冬,其初始发生虫源性质属于外来迁飞虫源。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发生的甜菜夜蛾主要由我国黄海地区迁入。  相似文献   
34.
瘦怒茧蜂Orgilus ischnus Marshall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初龄幼虫寄生蜂。为探究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害作用,本文在23 ℃、16L:8D光周期条件下,以1龄草地螟幼虫为寄主,测定了瘦怒茧蜂的发育历期和茧重、成虫生殖行为特征、能力和寿命,研究了瘦怒茧蜂对草地螟幼虫的功能反应和寄生率,探究了寄主幼虫的取食量及虫体大小与正常幼虫的差异。结果表明,瘦怒茧蜂卵和幼虫期为12.8 d,预蛹和蛹期10.5 d,世代历期23.2 d,平均茧重为4.1 mg。成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寄生,属卵育型,平均交配时间为49 s,雌蜂平均产卵量为100.5粒,产卵高峰期分别为交配后第4 d和第8 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1和14 d。在5~40头/瓶(650 mL)8个密度条件下,瘦怒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15头/瓶时,寄生率会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寄主幼虫一生取食量为106.7 mg,仅为正常幼虫的21.3%,寄主幼虫第6和12 d的体重、大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幼虫。本文研究结果明确了瘦怒茧蜂基本的生物学特性,证明该蜂对草地螟控害作用显著,为改善、提高草地螟的可持续控制技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5.
蛾龄、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草地螟自主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的迁飞行为规律,为改善和提高其监测预报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试验依据,本文应用所在实验室研发的昆虫自主飞行测试系统,对不同日龄(1~5日龄)、温度(14、18、22、26和30℃)和相对湿度(20%、40%、60%和80%)条件下的成虫自主飞行活动(飞行倾向、时间和次数)进行了研究。所得的主要结果为:1~2日龄成虫的飞行活动较少,3日龄后明显升高,并随日龄增加而升高。其中4~5日龄的飞行活动显著高于1~2日龄的;在14~30℃条件下,成虫飞行活动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26℃下达到最大。当温度达到30℃时又下降;在20%~80%湿度条件下,成虫飞行活动随湿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湿度达到80%时达到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他低湿条件的。对3日龄成虫在22℃、80%湿度条件下持续10h的测试结果表明,测试开始后1h成虫的飞行活动频率相对较高,之后就逐渐下降,在第8h也相对较高,9~10h的飞行活动明显降低。本文就上述结果与草地螟迁飞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6.
为确定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雌蛾的性信息素特征成分及其不同配比的室内引诱效果,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技术检测了雌蛾性腺浸提液,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粘虫雄蛾对不同配比性信息素特征成分的选择反应。结果显示,从粘虫的求偶雌蛾性腺浸提液中可分离到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3种特征成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依次为15.82、16.06和17.27 min,含量分别为3.37、1.83和0.10 ng,比例约为34∶18∶1。无论是天然存在于雌蛾性腺还是人工合成的顺-11-十六碳烯醛均能够激发雄蛾的电生理反应。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不同配比对雄蛾表现出不同的引诱活性,最大引诱率达87%,极显著高于对照溶剂石蜡油对雄蛾的引诱率。表明顺-11-十六碳烯醛、十六碳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为中国粘虫种群的雌蛾性信息素特征成分,且其不同配比对雄蛾有不同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37.
蚜虫是植物病毒病的主要媒介昆虫。有人用300种蚜虫对相同数目的植物病毒病进行传毒传毒试验,结果表明有180种蚜虫可以传播病毒病(Harris 1980)。在所研究过的蚜虫中,以桃蚜Myxus persicae(Sulzer)传播的病毒病最多(78种);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也可传播55种。由于蚜虫传播了如此之多的  相似文献   
38.
应用硫氟磺酰胺毒饵在广西陆川防治25 hm2红火蚁的结果表明,施药后3d蚁巢内即有红火蚁个体死亡.施药后7、14、21d的防治效果分别可达81.5%、93.9%和100%;施药后余下的顽固蚁巢和7d后出现的新蚁巢经再度施药后14d全部死亡;从5月23日到11月25日蚁群全部死亡的5次监测、调查,既诱捕不到工蚁,也没有发现新蚁巢.因此,硫氟磺酰胺毒饵不仅具有高效、快速、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而且硫氟磺酰胺的应用完全可以取代目前国外普遍使用的二步施药法中的灌巢法.  相似文献   
39.
在确定了氟磺酰胺毒饵对红火蚁控制效果的基础上,就氟磺酰胺毒饵的使用量对红火蚁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25 g/巢的范围内,氟磺酰胺毒饵都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防治效果及蚁巢的死亡程度会因施药量的不同而异。5 g/巢的剂量可在40 d内获得平均为96.7%的防效,但不能将所有的蚁巢杀死。10-25 g/巢的剂量可以在30-40 d内使蚁巢死亡,但蚁巢100%死亡所需的时间会因剂量的减少而延长。工蚁数量下降的程度不会因氟磺酰胺毒饵的使用量而产生差异。为此,建议在使用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时,可在10-25 g/巢的范围内根据蚁巢大小调整使用量。  相似文献   
40.
蔬菜蚜虫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昆虫等节肢动物生殖组织内的共生细菌,对寄主的生殖方式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而在害虫基因工程和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Wolbachia的外膜蛋白ws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法检测了北京市郊设施蔬菜上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桃蚜(Myzus persicae)体内Wolbachia的感染状况。结果表明,3种蔬菜蚜虫体内均能扩增出长度约为500 bp(萝卜蚜)和590 bp(甘蓝蚜、桃蚜)的wsp目的基因片断,表明这几种主要蚜虫体内均广泛存在Wolbachia的感染,为利用Wolbachia基因工程开发菜蚜的生物防治新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