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14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41.
利用Dobereiner低氮培养基通过平板稀释法从四川核桃主产区的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固氮细菌,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到种,并研究其生物量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再通过Shannom-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对其多样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初筛固氮细菌89株,乙炔还原法测定其固氮酶活性复筛后,得到具有较好固氮能力的菌株25株,属于9个属,假单胞菌属和固氮菌属为优势。土壤养分与固氮细菌生物量的相关性表明,除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N呈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余指标均无相关性。在多样性研究中,巴中南江和宜宾兴文两地的固氮细菌种群丰富,其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均较大。土壤养分与固氮细菌多样性的相关性表明,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与全N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N呈极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与有效N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2.
采用不同检测技术(荧光偏振法、中性红法、氧电极法等)测定梢枯病菌蛋白毒素对不同杂交竹品种嫩枝离体线粒体膜的流动性、表面电位、肿胀度、聚集度及脂质过氧化物 MDA、辅酶 Q10(CoQ10)含量、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毒素胁迫使4个竹品种的线粒体膜流动性减弱、表面电位减低、肿胀度增大、聚集度降低; CoQ10含量下降,MDA含量增加,细胞色素C氧化酶( CCO)、ATPase活性亦下降,呼吸控制率( RCR)和磷氧比( P/O)明显降低。说明蛋白毒素对杂交竹嫩枝线粒体膜造成损伤,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程度增加,膜完整性被破坏,呼吸作用受抑制。以上各项指标中,抗病品种(3#和6#)受蛋白毒素的影响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8#和30#)。  相似文献   
143.
从绛红褐链霉菌 YSSPG3发酵物中纯化获得抗菌蛋白 AMP,采用其稀释液喷雾或浸根诱导处理撑绿杂交竹苗,调查病情指数并测定杂交竹体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用抗菌蛋白 AMP(母液浓度为360.56μg·mL -1)的10,20,50倍稀释液叶片喷雾或浸根处理后,撑绿杂交竹病情指数都显著低于发病对照。经不同浓度抗菌蛋白诱导,植株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等抗性酶对杂交竹梢枯病菌有不同的响应。诱导并挑战接种处理的叶片内各抗性酶活性比只诱导不接种的处理上升幅度大。只诱导不接种及诱导后挑战接种,叶片内各抗性酶的活性与抗菌蛋白浓度呈正相关。POD,PPO,CAT 酶活性用浸根处理的时序变化幅度及同时期升高幅度大于喷雾处理,SOD,PAL的差异不明显。各抗性相关酶活性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抗病性在喷雾诱导处理中与 PPO,POD 和 CAT 活性相关性显著,在浸根诱导处理中与 SOD和 PAL活性相关性显著,说明抗性酶与病情指数的变化存在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4.
两种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种退耕还林模式的桦木林地、苦竹林地和农耕地(对照)为对象,对各样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数量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的优势类群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酵母菌(未定属)、木霉菌属(Trichoderma)这6类。两种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优势微生物类群数量存在差异,春、夏、秋三季均为苦竹林所占比例最大,冬季为桦木林最大。两种林地和农耕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数量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微球菌和酵母菌在夏、冬季较大,春、秋季较少;芽孢杆菌在秋季最大,夏季最小;游动放线菌与木霉菌数量在四季中变化不大;链霉菌是夏季最高,冬季最少。各优势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微球菌、游动放线菌、木霉菌随土壤层的加深其数量逐渐降低,芽孢杆菌、链霉菌数量则随土壤层的加深而逐渐增加,酵母菌随土壤层的加深其数量减少,但趋势不明显。两种林地对各优势微生物类群数量的根际效应为:链霉菌和木霉菌的R/S值大于1,酵母菌的R/S值小于1,微球菌和游动放线菌在桦木林的R/S值大于1而在苦竹林小于1。在优势微生物类群和土壤酶之间,微球菌与转化酶,芽孢杆菌与纤维素酶,木霉和游动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酵母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5.
枯草芽孢杆菌菌种退化及其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杜草芽孢杆菌(Bacilolus subtilis)的生物量、拮抗效应下降为菌种退化的标志,研究了2个菌株(BS-3,PRS5)在不同培养基上及继代培养过程中的退化现象,同时探讨了5种载体、不同复壮时间对恢复B.subtilis生物量及拮抗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在常见的7种培养基中以营养贫乏的PDA,WPA,CMA最易发生退化,SDAY较为稳定,两菌株中,BS  相似文献   
146.
四川桉树菌根类型及林分密度对菌根真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人工桉树林中的巨桉、尾叶桉、兰桉、大叶桉有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混合菌根 3种菌根类型 ,而窿缘桉缺少混合菌根类型。自然状态下 ,5种桉树菌根化率有明显差异 ,其中以巨桉、兰桉最高 ,分别为 6 8 3 %、6 4 6 % ,而窿缘桉菌根化率最低 (2 9 6 % )。同一桉树树种 ,外生菌根化率最高 ,内生菌根化率次之 ,混合菌根化率最低。林分郁闭度对菌根真菌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随着森林郁闭度增加 ,桉树林分外生、内生菌根真菌的类群趋于复杂  相似文献   
147.
几丁质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自然资源,几丁质酶在降解几丁质方面有重要功能,而且在植病防治方面有重要作用。绿粘帚霉(G.virens)是生物防治中具有前途的拮抗菌。本文以胶体几丁质、细粉几丁质、葡萄糖、蔗糖为不同碳源,以KNO3、(NH4)2SO4、蛋白胨、酵母浸粉为不同氮源对绿粘帚霉F051合成几丁质酶进行初步研究,发现绿粘帚霉F051合成几丁质酶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细粉几丁质和酵母浸粉。  相似文献   
148.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信号转导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导抗病性作为一种主动的防卫反应,是在激发子的诱发下产生的,以此区别于植物固有抗病性,对植物诱导抗病性的信号转导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归结于细胞的信号转导过程,以动物免疫体系的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为基础,系统阐述植物诱导抗病性的信号转导过程,即在激发子诱发产生胞间信号经跨膜信号转换,形成胞内第二信使,最后导致蛋白质可逆磷酸化,完成整个信号的传导。  相似文献   
149.
本文在阐述园林植物根病发生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根病诊断和防治困难的原因,提出了根病防治的一般原则,并明确了生物防治在土传病害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