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4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117篇
自然科学   337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针对具有正网络外部性的信息产品,在基础产品免费策略下,构建新产品与市场中已有产品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考虑网络外部性和转移成本对新产品进入策略的影响,进而研究市场先进入者和后进入者的最优定价策略,并对市场均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市场达到均衡时,市场先进入者可以通过降低附加产品价格来竞争市场份额;只有当网络外部性强度和转移成本都较小时,后进入者才会采取基础产品免费的进入策略;当网络外部性强度或转移成本较大时,后进入者或者不进入市场,或者进入市场但不提供免费的基础产品.  相似文献   
82.
为刻画缓存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在网络缓存服务中的经济学行为,研究了网络边缘TTL缓存的服务计费机制与存储策略,提出了基于内容文件缓存命中速率以及内容文件缓存逗留时间的计费模型。采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对缓存服务定价与存储策略问题进行建模,并求解了在均一定价和差异定价策略下的最优缓存价格和内容文件缓存时间。仿真实验对比了在不同计费模型和定价策略下缓存服务提供商获得的投资回报以及内容提供商产生的收益,结果表明:差异定价策略性能要优于均一定价策略;在差异定价策略以及基于内容文件缓存逗留时间的均一定价策略下,内容提供商获得的收益显著大于缓存服务提供商得到的回报,而在基于内容文件缓存命中速率的均一定价策略下情况正好相反;在均一定价策略下,基于内容文件缓存命中速率的计费模型比基于内容文件缓存逗留时间的模型带给缓存服务提供商更多回报。  相似文献   
83.
针对传统发酵豆粕的品质与豆粕的利用率低等缺陷,用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以1∶1比例混合)为发酵菌株,进行单因素发酵豆粕的试验。以发酵温度、料水比、接种量及发酵时间为单因素,经优化试验得到,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的最佳条件:发酵温度为37℃,料水比(m/V)为1∶1,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为48 h,此时发酵豆粕粗蛋白质量分数增幅最大为62.3%,呈偏碱性的酱香味;酿酒酵母菌优化后的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温度为31℃,料水比(m/V)为1∶1,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为60 h,此时发酵豆粕粗蛋白质量分数为53.8%,具有浓郁的酵母香;乳酸菌发酵豆粕的最佳条件:发酵温度为37℃,料水比(m/V)为1∶1.2,接种量为7%,发酵时间为72 h,此时发酵豆粕粗蛋白质量分数为48.6%,有酸香味。  相似文献   
84.
渤海SZ油田经首次加密调整后开发效果大幅提高,但随着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日趋复杂,进一步调整和挖潜的难度增大,需要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和开发策略以实现油田的可持续开发。针对此现状,在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利用岩芯、地震、测井等资料,详细刻画了单一成因砂体在垂向及平面的接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运动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层间相带干扰、层内夹层及平面构型单元接触关系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效果,提出了基于构型单元的层间水平井挖潜策略、基于构型单元的层内水平井挖潜策略、基于构型单元的平面小井距加密策略等,构建了一套海上三角洲相油田综合调整后的剩余油挖潜技术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5.
不同轮伐期巨尾桉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轮伐期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影响,为从经济视角科学确定人工林的合理轮伐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短(7a)、中(13a)、长(21a)轮伐期的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轮伐期巨尾桉人工林的蓄积量(Stand volume,SV)、营林成本、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和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进行分析,揭示不同轮伐期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随着轮伐期的延长,巨尾桉人工林的蓄积量持续增长,7a、13a、21a轮伐期的蓄积量分别为144.95m~3/hm~2、346.97m~3/hm~2、553.69m~3/hm~2。随着轮伐期的延长,巨尾桉人工林净现值不断增加,在12a时达到最高值(30 297.61元/hm~2),之后逐渐降低,7a、21a轮伐期的净现值分别为17 239.86元/hm~2、22 008.59元/hm~2。内部收益率在13a开始趋近峰值(53.32%),明显高于7a时的39.29%。【结论】在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的轮伐期确定在13a左右较为适宜,既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又可大幅提升蓄积量。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不同培肥措施对植物多样性的作用规律,为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两种不同林地清理(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和3种不同培肥措施(加炭C、加氮N和套种绿肥)处理试验,比较研究不同林地清理和培肥措施的独立和交互作用对桉树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4年后,火烧清理林地的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人工清理林地(P0.001);两种清理方式下加C、加N和套种绿肥均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但优势种保持不变,均为蔓生莠竹、弓果黍、小花露籽草和五节芒(套种绿肥中的小花露籽草除外),显著降低植物多样性指数(包括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两种清理方式各处理林下植物功能群谱完全相同,均表现为禾草植物木本植物蕨类植物藤本植物杂草植物入侵植物;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条件下,加C、加N、套种绿肥处理均极显著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林地清理方式与不同处理的交互作用也对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产生极显著的影响。【结论】火烧和人工清理林地及加C、加N、套种绿肥等培肥措施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影响。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视角出发,在桉树人工林的经营中应尽量减少加C、加N和套种绿肥等培肥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阐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林地的桉树红锥混交林中,设置生物炭和氮添加的控制实验,研究生物炭和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有效磷(AP)和有效钾(AK)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人工清理林地时,添加生物炭显著增加了20~40cm土层的AP含量;氮添加极显著增加了0~10cm土层的SOC、TP、AP含量和C∶N;10~20cm土层的SOC、AK含量,20~40cm土层的AP和AK含量也显著增加;而0~10cm土层的N∶P则极显著降低。林地清理方式为火烧清理时,生物炭添加极显著增加0~10cm土层的TP含量,而0~10cm、10~20cm土层的SOC和AK含量,0~10cm土层的C∶N,10~20cm的AP∶TP、C∶P以及0~10cm、10~20cm、20~40cm土层的AK∶TK显著降低,0~10cm土层的AP含量、AP∶TP、C∶P和N∶P更是极显著降低。氮添加显著降低10~20cm土层的N∶P以及0~10cm土层的AP∶TP,0~10cm土层的AP含量以及10~20cm的TN含量下降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人工清理林地条件下,实施生物炭和氮添加有利于提高桉树红锥混交林的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88.
【目的】深入探讨不同轮伐期对巨尾桉人工林碳固存的影响,为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确定合理轮伐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轮伐期为短(7a)、中(13a)和长周期(21a)的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轮伐期桉树林分生物量、碳固存、年平均固碳量的分析,揭示不同轮伐期对桉树林分碳固存的影响。【结果】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随着轮伐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由7a轮伐期的(75.81±5.12)t·C/hm~2增至13a轮伐期的(180.11±19.97)t·C/hm~2以及21a轮伐期的(192.08±16.50)t·C/hm~2,方差分析表明,13a和21a轮伐期的总生物量碳显著高于7a轮伐期,而13a和21a轮伐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巨尾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随轮伐期延长而显著降低,由7a轮伐期的(89.99±0.35)t·C/hm~2、13a轮伐期的(85.42±0.76)t·C/hm~2下降到21a轮伐期的(74.64±0.24)t·C/hm~2。7~13a仍是巨尾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迅速增长期,年平均总生物量碳由7a时的10.78t·C/(hm~2·a)迅速提高到13a的19.54t·C/(hm~2·a),增长81%;21a时巨尾桉人工林进入固碳能力下降期,年平均总生物量碳降至3.78t·C/(hm~2·a),固碳能力只是13a的19.34%。【结论】在南亚热带,巨尾桉人工林的最佳轮伐期确定在13a左右较为适宜,这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致。  相似文献   
89.
【目的】为了解国内海洋生物肥料的知识产权现状,明确海洋生物肥料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方法】对国内有关海洋生物肥料的公开专利进行检索分析,主要从年度专利申请量、区域分布、技术领域、申请机构类型和词频分析进行数据整理。【结果】海洋生物肥料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迅速,其中山东省在海洋生物资源农业应用领域领先全国,广西位于全国前列。企业在专利申请数量上远高于科研院所和高校。62%专利涉及的相关工艺为海洋原材料简单物化处理技术,其他的则为采用微生物发酵或酶解技术。专利词频分析表明,海藻是海洋生物肥料领域使用最普遍的原材料。【结论】海洋生物肥料市场潜力巨大,但其在应用上仍处于原材料收集利用的初级阶段,深入挖掘利用海洋微生物资源能够促进生物肥料产业的升级换代。广西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也有微生物工业应用的经验和基础,研发人员应在原有海洋生物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海洋微生物资源提升产品功效,促进广西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