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3篇
地球科学   2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新疆哈密卡拉塔格块状硫化物矿床金银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哈密红海黄土坡VMS矿床位于东天山卡拉塔格隆起带,是卡拉塔格矿集区内新发现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体产于卡拉塔格隆起带核部火山沉积岩建造中,具有典型的VMS型矿床“上层下脉”二元结构特征。该矿床中含金硫化物矿石主要有块状黄铁矿黄铜矿、块状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块状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和块状闪锌矿。文中在对各类含金硫化物矿石进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基础上,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联用技术(SEM/EDS),对硫化物样品中金、银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块状硫化物中的主要矿物形成于多个期次,主要包括VMS成矿期(黄铁矿阶段、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阶段、石英重晶石阶段)、热液叠加期(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阶段)和表生期(铜蓝纤铁矿阶段)。矿区首次发现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银金矿、碲银矿),其较大的化学成分差异指示了热液环境由中酸性中性转变为更有利于Au、Ag迁移沉淀的偏碱性。后期的偏碱性热液对VMS成矿期形成矿物产生了交代作用,使得Au、Ag活化再富集。由于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红海VMS型矿床中Au、Ag不仅赋存于VMS成矿期后期中低温闪锌矿黄铜矿阶段,也赋存于VMS成矿期早期中高温黄铁矿阶段,并贯穿整个热液叠加期。各含金矿物组合中除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外Au多呈显微不可见状态,推测Au、Ag主要以原子或离子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中或矿物空位处。  相似文献   
152.
三工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尺度问题是当今水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特别是针对不同流域尺度以及适合于干旱地区的分布式模型更是研究的焦点。提出了位于干旱区巾小流域尺度的三工河流域分布式模型建立的方法.采用了半分布式网格与子流域结合的模拟计算方式.实例证明这种模型非常适合于模拟干早区融雪径流.对干旱区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研究将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3.
贺敬安  陈曦 《气象》2002,28(S1):147-150
对模拟复合、模拟分量、数字标准清晰度(SDTV)、数字高清晰度四种信号格式及其对应的制作环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4.
博斯腾湖水体矿化度变化趋势及调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博斯腾湖水体矿化度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本在1.0g/L以上,80年代矿化度曾经高出1.8g/L,目前还维持在1.3g/L左右。以实测数据为基础,阐述博斯腾湖水体矿化度的变化趋势;并以建立的水量-水质-生态系统模型为基础,探讨博斯腾湖水体矿化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从本质上分析控制博斯腾湖水体矿化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改变了从表象上认识的缺陷,提出了水体矿化度调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5.
碳酸盐岩中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对于古环境研究重要意义。笔者研究了浙江煤山剖面的新元古代地层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中δ13C,δ18O,87Sr/86Sr以及微量元素含量的演化。所分析的87Sr/86Sr值都大于0.714,同时大多数Mn/Sr比值在4~20之间。因为Sr在海洋中的存留时间很长(约3Ma),盖帽碳酸盐的87Sr/86Sr可指示冰期海水的Sr同位素组成,而在雪球事件期间87Sr/86Sr不可能这么高。在冰期之后,由于冰期前沉积的大量碳酸盐岩和冰期时喷发的玄武岩与陆壳岩石一起风化,海洋87Sr/86Sr也不会升到如此之高,可以认为所研究地层87Sr/86Sr已被成岩改造。大多数δ13O大于-10,并且δ13O和δ13C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大多数样品记录了初始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演化曲线在碳酸盐盖帽以及陡出沱组-灯影组交界呈现明显的负漂移(-4‰~-3‰),在主要的陡山沱和灯影时期则最高升至+3‰~+4‰。碳酸盐盖帽中的δ13C负漂移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例如:因为在雪球事件时海洋中光合作用几乎完全中止,造成海水与海底热液中CO2(约-6‰)的δ13C值趋同;冰期后即使生物产量已经快速恢复,但是极高的碳酸盐沉积速率仍会造成较低的δ13C值;原来甲烷水合物在冰期后中释放出甲烷;冰期后原来分层的海洋发生垂向洋流。目前尚不能唯一地确定碳酸盐盖幔中的δ13C负漂移是由某一个原因造成的,可能是由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生物产量、大气中CO2含量和洋流都在雪球事件之后逐渐恢复正常,陡山沱组碳酸盐岩中δ13C也逐渐升高到正常的正值。当大气中巨量的CO2通过风化、碳酸盐岩沉积和有机质埋藏等途径被移除以后,气候开始变冷。当气个冷到某个临界范围时,强烈的温盐环流造成的上升洋流把富集12C的深部海水带到表层海水,造成陡山沱组-灯影组交界处的δ13C表现负漂移,同时使大气中的CO2升高到正常水平。灯影时期的气候要比陡山沱稳定。大气和海洋环境在几乎整个灯影时期都维持在适合生态系统的状态中,因面灯影组的δ13C大多为正值。  相似文献   
156.
白垩纪古海洋气候变化及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垩纪并非一直处于温室气候状态,存在着冰室气候间断。白垩纪古海洋气候也是如此。通过收集已经发表的古海洋气候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显示,该期全球古海洋气候可以分为早白垩世低温气候、中白垩世温室气候、晚白垩世冰室气候3个阶段;早白垩世可进一步识别K_1-Ⅰ温暖干燥气候、K_1-Ⅱ冷湿气候、K_1-Ⅲ温暖气候回升3个次级变化旋回;中白垩世整体处于温暖状态,不过,虽然极热气候在全球出现和结束的时间不尽一致,但总体上出现在赛诺曼一土仑期,局部地区如赤道太平洋早可以在阿尔布期,南极地区晚可推迟到晚白垩世坎潘早期;晚白垩世可划分为K_3-Ⅰ大幅降温冰室期、K_3-Ⅱ浅幅气候回升期、K_3-Ⅲ低温冰室期、K_3-Ⅳ短暂温室期4个次级气候变化旋回。还介绍了白垩纪古海洋温度计、冷赤道与低温度梯度、中白垩世黑色页岩、气候变冷及旋回、大气CO_2作用几方面重大问题,并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7.
应用Cotton2k模型模拟北疆棉花生长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tton2k模拟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能在生理过程水平上模拟棉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通过应用棉花生产管理系统(GOSSYM/COMAY)中一种机理性很强的棉花生长模拟模型Cotton2k,对新疆北部地区棉花的生长状况进行模拟。从生育期的模拟结果分析得出除60%吐絮期误差较大外,其他生育期的模拟结果非常好;从形态发育模拟和实测结果比较表明:形态发育在花铃期前基本吻合;各器官干物质重的模拟和实测结果比较表明:除叶重误差较大外,其他的模拟结果较为满意,特别是植株干重的模拟可以作为精准农业水肥诊断的依据;植株中氮浓度的模拟误差较大,其原因分析有二:(1)棉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每个生育期对不同肥的吸收量值不同,导致模拟值与观测值有差异;(2)在播种前应对试验地的肥力进行测定,使原始含N量的差异排除,会对模拟结果的精度有所提高。各层土壤含水量的模拟结果表明:耕作层0~45的土壤水分含量差异较大,但是45 cm以下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不同水肥处理方式下的产量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比较,产量模拟的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58.
毕岭  肖玲  贾慧  章宏波  陈曦 《地质论评》2023,69(6):2335-2347
遗迹化石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地层旋回性及其全球成因动力学研究的有效载体。遗迹化石是某种环境条件下生物行为习性的直接证据,是沉积环境的灵敏指示剂,对探讨生物行为习性的演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此,笔者等选取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数据,对1954~2022年遗迹化石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CiteSpace 6.1.R2 软件对文献类型分布、年度发文数量、国家、机构、期刊、作者、高引文献、突现关键词等进行分析,构建和绘制各单元间相互关系,以探求研究领域关键路径及知识拐点,进而挖掘所蕴含的新知识,预测学科研究趋势。研究表明:①我国遗迹化石领域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河南理工大学;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是胡斌;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作者是龚一鸣;我国遗迹化石的研究主要以国家层面的基金资助为主。②系统发展阶段,我国遗迹化石研究区主要集中在贵阳、新疆;创新发展阶段,研究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等地。③中国寒武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云南省和贵州省境内;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中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贵州、陕西、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湖南等地。石炭系—二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等地;三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扬子地区。笔者等基于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遗迹化石研究现状和趋势,对于进一步了解遗迹化石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9.
用雷达反演资料诊断江苏地区一次暴雨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曦  徐芬  王振会  蒋义芳 《气象科学》2015,35(5):629-637
对2010年7月12日发生在江苏中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产生的原因、多普勒雷达图像产品特征及由雷达数据反演的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和定量评估,得出如下结论:雷达径向速度图像特征变化反映了风场辐合辐散特征的变化,有助于了解雨势增减情况。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提取的散度数据与NCEP散度数据整体趋势上是一致的,但辐合辐散中心区位置及强度存在差别,雷达反演散度强度较NCEP大4~5倍,天气过程变化期间两者散度在垂直高度场的配置调整均能反映降水动力场变化;400hPa及以下高度反演的平均散度更可信;对于雨强小于等于16mm/h的降水天气过程效果更好。由雷达基数据定量计算得到的平均散度特征和垂直速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能较好的反映出强降水过程的动力学特性;雷电频次与强降水出现时次有一定相关性,约有1~2h提前量,雷电发生随时间演变与雷达回波强度时空分布较为吻合,云底动能施力参量一定程度可以描述闪电增长情况,较降雨量约有40min左右的提前量,有一定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60.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东部的错那洞淡色花岗岩产出有白云母、石榴子石、电气石等特征性矿物,显示具有高度分异岩浆岩的特征。从二云母花岗岩到电气石花岗岩到石榴子石花岗岩,碱性长石均为正长石,斜长石从更长石演变为钠长石,白云母Al2O3、Na2O含量逐渐升高,反映花岗岩逐渐向富Al富Na演化的趋势。二云母花岗岩中黑云母XFe值、Al逐渐升高,表明二云母花岗岩之间存在结晶分异演化。电气石Xvac值、Al、Mg和Fe含量之间的变化,反映电气石花岗岩到花岗伟晶岩岩浆结晶环境中Na含量的增加,表明花岗伟晶岩结晶分异演化程度高于电气石花岗岩。石榴子石高XFeXMn值的特征,也是高分异花岗岩的标志。上述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二云母花岗岩是由岩浆早期结晶矿物与残余的母岩浆组成的糊状物经过长期结晶形成的,而电气石花岗岩和石榴子石花岗岩由从晶粥体中分离出来的衍生熔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