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科学   93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对2007年7月16-19日高原低涡东移形成的川渝地区大范围大暴雨过程,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C TBB云图资料和T213分析场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诊断方法,分析了大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大暴雨过程是高原低涡诱发西南低涡发展从而形成耦合系统造成的,其垂直上升运动气柱和涡柱的耦合发展与维持是低涡发生发展并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动力机制,对流层下部深厚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维持是低涡发展并形成持续对流性降水的热力层结条件.  相似文献   
62.
从2008年1月10日起,受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1954年以来罕见的冰冻天气,此次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冰冻范围广、受灾程度重.文中简要介绍了毫米波雷达的探测特点及衰减特性;重点利用CloudSat 卫星上搭载的3 mm波长云廓线毫米波雷达(CPR)的探测结果分析了1月28日、2月10日南方冰雪天气形成的云物理机制,并且与C波段测雨雷达探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1)毫米波雷达具有高空间分辨率,能够清楚地反映云的垂直和水平结构,且清晰地反映云中0℃层融化带的垂直特征.(2)1月28日湖南冻雨、2月10日贵州冻雨分别是"冰雪-雨-过冷雨"和"过冷云-过冷雨"两种典型的云物理机制,云内0℃层融化带的强度和厚度与近地面温度的高低是能否形成冻雨天气的关键因素.(3)毫米波雷达在冰冻天气研究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充分将毫米波雷达与天气测雨甫达以及其他遥感手段结合,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发展毫米波探测技术将对研究各种天气形成的微观物理机制、云物理的发展、气候变化的研究及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东昆仑东段晋宁运动表现为一期强烈的构造热事件,不仅有碰撞型花岗岩侵入体形成,而且使基底岩系发生角闪岩相变质和变形。同位素研究表明本区晋宁运动的活动时期在957~746MaB.P.,在晋宁运动早期开始的大规模碰撞拼合在晋宁晚期达到高峰,并一直延续到震旦纪早期,它可能是全球范围内Rodinia超大陆形成时的构造热过程在东昆仑地区的反映。  相似文献   
64.
通过一次典型强寒潮天气过程的动力诊断分析 ,提出了有价值的寒潮预报着眼点 ,并应用 T10 6数值预报产品对预报因子作了定量分析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 T10 6数值预报产品的 PP预报方程。在 1999年 11月 2 4、2 5日的试报中 ,10℃降温 TS达到 0 .70 ,业务应用中预报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65.
董黎阳  贾磊  王瑾  吴肖春 《地质学报》2022,96(11):3741-3749
天镇地处山西北部,从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区内古地理格局变化频繁,气候逐渐干旱。不断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这一地区在白垩纪时曾经生存有甲龙类、鸭嘴龙类和蜥脚类恐龙。本文报道了该地区新近发现的一个暴龙类恐龙-王氏晋北龙,并对其埋藏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晋北龙为一处于中间演化阶段的暴龙超科恐龙,比雄关龙更为进步。它的发现,表明天镇地区在晚白垩世曾经生存着一个由甲龙类、鸭嘴龙类、蜥脚类和兽脚类组成的恐龙动物群,其时代可能处于康尼亚克期至坎潘期。埋藏环境分析表明,晋北龙生前环境为环滨湖地带,死后骨架被短距离搬运,异地埋藏于静水浅湖环境中。  相似文献   
66.
The redox sensitive elements, molybdenum (Mo) and uranium (U), in marine sediments from the latest Permian Dalong (大隆) Formation at the Shangsi (上寺) Section, Northeast Siehuan (四川), South China, were analyz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to determine their response to a range of redox conditions, and to estimate the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 On the ba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uthigenic Mo abundance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modern oceans, the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rocks at Dalong Formation, ranging from 0.48-125.83 mmol/(m2-d), which shows a larger range than the mineralization rate of organic carbon at the continental margins (1.6-4.23 mmol/(m2.d)). The Zr-normalized Mo and U abundances show large fluctuations in the entire section. The maxima of Zr-normalized Mo abundance and thus the maxima of the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s were observed at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155th and 156th beds (404-407 m above the base of Middle Permian). A decrease (the minimum) in U/Mo ratios is present in this interval.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oxygen-limited conditions and ultimately anoxia or euxinia may develop within this depth interval. In contrast, an enhanced enrichment of Zr-normallzed U abundance is found, in association with less enrichment in Zr-normnllzed Mo abundance in the interval from the I51st to 154th beds (395-404 m above the base of Middle Permian), inferring the dominance of a suboxic/anoxic depositional condition (denitrifying condition), or without free H2S. The presence of small quantities of dissolved oxygen may have caused the solubilization and loss of Mo from sediment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multiple cycles of abrupt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due to the upwelllng at this interval lead to the enhanced accumulation of authigenic U, but less enrichment of Mo. A decrease in the contents of U, Mo, and TOC is found above the 157th bed (407 m above the base of Middle Permia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enhanced U/Mo ratio, suggesting the overall oxic conditions at the end of the Dalong Formation.  相似文献   
67.
辽西地区回兰-城隍磷矿勘查中,运用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高精度磁法测量的综合物化探方法.根据矿区地质特征,结合元素共生组合和异常分布特征以及岩(矿)石磁性特征,圈定了一处综合异常.通过工程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说明综合物化探方法勘查在该区寻找磷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8.
毫米波云雷达冻雨 降雪微物理和动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柳柳  刘黎平  余继周  王志锐  郑佳锋  王瑾 《气象》2017,43(12):1473-1486
目前冬季冻雨和降雪垂直结构的精细化研究十分缺乏,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垂直指向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冬季在贵州威宁观测的功率谱数据进行反射率因子、速度谱宽参数的提取,且新颖地提取了可以反映粒子下落过程变化的偏度参数。通过反演空气垂直运动速度得到粒子的下落末速度,进而得到垂直方向上的平均粒子半径,随后分析了垂直方向上液态水含量和冰水含量的变化,并结合探空数据及各参数在垂直结构上的变化分析了下落过程中粒子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冻雨回波特征是片状不均匀结构,而降雪的丝缕状结构明显;冻雨和降雪过程初始形成的平均粒子半径分别在40和120μm附近;冻雨过程粒子从初始形成到迅速碰并形成大的粒子并开始下落大约要0.2 km左右;云顶高度较云中液态水含量、冰水含量的高度高0.1 km左右,高出范围内的云内含水量很小,各参数在垂直结构上的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69.
刘小艳  索勇  王瑾 《干旱气象》2017,(4):688-693
利用2009—2015年贵州安顺市26个冰雹个例资料,基于CPAS系统统计分析了冰雹个例的回波强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45 d BZ强回波顶高及强回波中心高度等特征参数及其时间变化,并结合探空站0℃层和-20℃层高度,综合归纳了安顺市冰雹云的识别指标。结果表明:近7 a来,安顺市冰雹天气发生在3—6月,4月最多,6月最少;降雹前最大回波强度多在45 d BZ及以上,3月和4月的VILmax≥15 kg·m-2,5月和6月VILmax≥25 kg·m-2;降雹日的0℃层和-20℃层平均高度均呈逐月增加趋势,-20℃层平均高度比0℃层高3.11 km;45 d BZ强回波顶高在8 km以上,且与0℃、-20℃层高度差分别大于2.3 km、0.2 km,强回波中心高度与0℃层的高度差大于0 km可作为该市冰雹预警指标。通过个例应用,冰雹预警指标能够有效指导防雹作业。  相似文献   
70.
张智  韩永翔  王瑾  刘朝茹 《气象科学》2016,36(3):389-395
本文利用2014年1月贵州西北部威宁观测的激光雨滴谱、探空和常规气象要素等资料,分析了冻雨发生期间的气象条件、雨滴的微物理特征及谱分布特征,并与南方其他地区冻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冻雨发生期间,地面以静止锋系统为主,大气存在逆温,云层薄、云底低,近地面温度低、湿度高、风速小。(2)4次冻雨过程均为冻毛毛雨过程,雨滴平均直径为037 mm,雨量极微弱,平均值为002 mm。数浓度与液水含量高度正相关。平均谱分布拟合结果,Γ分布好于M-P分布。(3)与中国其他南方地区冻雨相比,雨滴直径、雨强均偏小,平均谱分布较窄,小滴多。(4)威宁冻雨的微物理特征符合"过冷暖雨"的形成机制,云贵准静止锋的特性和该地高海拔山地地形可能是导致该地滴谱窄、雨滴直径和雨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