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5篇
地球科学   10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51.
本文以1974年MSS、1999年TM、2007年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辅以实地踏勘,考虑一个完整的峰丛洼地等,扣除其平坝部分后作为评价单元,获得了贵州省盘县3个时期的石漠化数据并计算了石漠化和无石漠化土地的演变轨迹。相应于1974年、1999年、2007年3个时段,研究区土地退化演变轨迹可分为8种,并可进一步归纳为不变型、逆转减弱型、反复型和加重型4种演变过程类型,从1974年、1999年到2007年未发生过变化的不变型轨迹面积占较高的比例。研究区的喀斯特土地可分为石漠化土地、无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已恢复土地和潜在可恢复石漠化土地。  相似文献   
52.
运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源,从聚落入手,采用聚落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小尺度上建立基于研究区普定后寨河地区的总体情况、地形地貌差异、聚落等级的岩溶山区乡村聚落空间规模与人口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4个时期独立聚落人口动态数量进行回归模拟。步骤为:1)建立研究区已获取人口数的聚落空间分布规模(面积)与人口数的一元线性相关关系,对研究区聚落与人口进行回归分析,推算出研究区各时期无法获取准确数据的独立聚落人口数;2)建立各地貌区聚落空间规模与人口的线性关系,推算基于地貌类型无法获取准确数据的聚落人口数;3)考虑聚落空间规模的等级效应,将研究区各时期聚落按空间分布规模划分为高、中、低3个规模等级,计算不同等级内已获取人口数聚落的人均聚落面积,然后推算未知人口数聚落的人口数;4)在上述三种推算方式的基础上,使用平均法计算各时期每个独立聚落人口数。通过对比县志、人口资料和实地调查,证明通过聚落与人口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推算聚落人口数是基本有效的、准确的。  相似文献   
53.
土壤结构恶化是土壤侵蚀性退化的普遍现象和结果,在喀斯特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以重庆黔江区为例,分析了四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主要集中在<0.05mm的范围内,土壤粘粒(<0.001mm)含量普遍较高;土壤经人为开垦利用转变为耕地后,表层土壤颗粒砂化明显;土地利用方式不同,风干团聚体含量相差不大,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差异较大,>5mm和>1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由大到小为:灌草坡>林地>退耕地>耕地,>0.25mm团聚体含量由大到小为:灌草坡>退耕地>林地>耕地。灌草坡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大,稳定性最强,耕地最差。有机质是影响水稳性团聚体的主要因素,因此,增加有机质的含量是恢复和改良喀斯特山地土壤结构状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54.
重庆市浅丘带坝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镇为研究区,采用其建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运用GIS的图形处理与空间分析功能,生成6种景观格局图并输入Fragstats for ArcView3.X软件,提取景观格局指数,借助于景观格局指数在生态过程与土地利用间所建立的一种关联,分析并探讨土地利用诱发下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的响应.其结果:水田景观在景观类型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其连接度表现较高,是景观类型明显的基质,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冬水田景观要素接近于水田景观本底,且冬水田景观要素斑块个数、类型面积随着河流缓冲区距离的增大而增加;旱地景观中各景观要素斑块总体上分布比较零散,规律性不强;农村居民点景观要素是建设用地景观的主要类型,其斑块几何形状简单、规整,各斑块间的相似性强,外围边界接近于正方形或者矩形.  相似文献   
55.
川渝地区气温随地形、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英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Using the daily temperature data of 9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this paper adopted these methods (e.g., linear regression, trend coefficient, geographical statistics,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and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s of GI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 of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with topography, latitude and longitude. Moreover, the rank of gray correl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and elevation, longitude, latitude, topographic position and surface roughness also was measured.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1) The elevation affected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most obviously, followed by latitude, and longitude. The slope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between temperature change rate and elevation, latitude and longitude was 0.4142, 0.0293 and -0.3270, respectively. (2) The rank of gray correl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change rate and geographic factors was elevation > latitude > surface roughness > topographic position > longitude. The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temperature change rate and elevation was 0.865, followed by latitude with 0.796, and longitude with 0.671. (3) The rate of temperature change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levation. Especially, the warming trend was significant in the plateau and mountain areas of western Sichuan, and mountain and valley areas of southwestern Sichuan (with the warming rate of 0.74℃/10a during the 1990s). However, there was a weak warming trend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low mountain and hilly areas. (4) The effects of latitude on temperature change rate presented the specific regulation, which the warming rate of low-latitude areas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high-latitude areas. However, they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gulation that the increasing of low temperature controlled most of the warming trend,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rrain and elevation on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5) Ba-sically,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along longitude direction resulted from the regular change of elevation along longitude. It was suggested that, in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special features of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largely depended on the terrain complexity (e.g., undulations, mutations and roughness). The elevation level controlled only high or low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d the range of temperature change rate in the macro sense.  相似文献   
56.
李阳兵  罗光杰  黄娟 《中国岩溶》2017,36(4):447-453
本研究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为基本数据源,运用Arcmap和Fragstats软件,研究了茂兰自然保护区弃耕撂荒地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结果表明:整个保护区的弃耕地主要集中在缓冲区和实验区;从2005年到2015年,弃耕地的空间分布范围明显减少,斑块面积逐渐增加;2005年和2010年,撂荒地数量与距聚落距离呈正相关,2015年,撂荒地主要分布在距聚落<200 m、600~800 m和>1 000 m的缓冲范围;弃耕地植被恢复型演替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研究结果为全面反映保护区的人地关系演变和生态恢复情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7.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出露广泛,土壤和植被是其岩溶生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要素。综述了西南岩溶区的土壤形成与演化、植被生态特征与演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岩溶区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理论,指出岩溶生态重建关键问题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对西南岩溶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8.
大渡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渡河流域的环境脆弱性体现在地质地貌不稳定,土质差,土壤干旱现象严重,可归结为地质地貌的基底性脆弱和界面性脆弱以及气候的波动性脆弱。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已逐步恶化。从实地考察情况看,该地区生态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也有不少问题乃至深层障碍尚未解决。在强调西部生态建设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格局面临转型;因此,搞好综合区划,重新认识资源环境优势,逐步发展环境资源产业,引导传统农业和关联产业转型,是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实现生态建设目标的基本对策和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59.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存在着以石漠化为表现形式的土地退化过程,以景观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寻求人类活动与自然协调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无疑是实现石漠化土地持续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石漠化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规划是基于格局优化的目标规划和基于干扰分析的问题规划的结合,并借鉴预案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首先确定退化土地安全层次和总体规划目标,提出多种预案进行评价比较,最终要落实到实施措施的空间定位。以桂花河流域石漠化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规划为例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桂花河小流域石漠化土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坡度中的分布,提出优先治理的几种预案,综合比较得出6类土地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模式和各项工程的空间布置。希望能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0.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喀斯特石漠化代表了世界上一个比较独特的荒漠类型,即湿润区石质荒漠化。目前石漠化面积快速扩展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因对石漠化发生机制与喀斯特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还不清楚,同时缺乏比较完善的石漠化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目前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过程和适应性生态修复研究方面存在的基础理论问题,包括喀斯特石漠化的时空格局变化与驱动力、喀斯特山地的侵蚀过程、驱动力与危险性、以水为纽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和石漠化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喀斯特受损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修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优化和综合调控等方面,阐述了上述几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喀斯特石漠化是一个非地带性问题,不是纯自然过程,而是与自然、社会与经济紧密相关,需要以喀斯特科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