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科学   1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51.
冰盖是大面积(超过50000 km^2)覆盖陆地表面的极厚冰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形变宏观上表现为由内陆向沿海流动[1],当前世界上仅存格陵兰和南极两大冰盖。广大的内陆区域冰雪终年不化,以极低的速率积累表面降雪继而密实化为冰川。受基岩性质和地热通量的影响,冰盖底部融化润滑在冰盖内部形成快速冰流通道。如果融水在下游积累到一定程度,则会进一步发育成为相互连通的冰下水文系统,并最终汇入海洋[2]。当固体冰川流向海洋时,受地形约束可能形成冰架,由冰水密度比值可知只有约1/10漂浮在海面以上,绝大部分冰架与海水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152.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2B-CLDCLASS和2B-CWC-RVOD数据集,分别揭示了层云与层积云的云粒子等效半径、数浓度及含水量等微物理属性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层云所在的云层高度比层积云高,特别是春季,层云可以延伸到11.0 km处,而层积云云层所在高度最高出现在夏季,最高延伸到8.5 km处。层云中的冰水分布在1.0~11.0 km,液态水分布在0~9.0 km,而层积云的冰水和液态水均分布在0~9.0 km。层云与层积云的冰粒子等效半径、水云粒子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呈现随云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冰粒子数浓度随云层高度增加呈增大趋势,冰水含量呈峰值分布,峰值出现在6~10 km范围内。各季节层积云粒子等效半径、粒子数浓度及水含量的最大值均大于层云的对应值,从这方面看,层积云更适合作人工增水对象。  相似文献   
153.
【研究目的 】川西坳陷孝泉—丰谷地区须二段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该地区埋藏较深且构造复杂、断缝系统多期叠加,使得地应力频繁变化,制约了该区井位轨迹设计与压裂改造的有效实施,故需对该区地应力大小进行精细评价,为工程开发提供建议从而提高产能。【研究方法 】基于岩石力学、声发射实验及差应变分析等实验测试方法,并结合常规测井、特殊测井及水力压裂等资料分析,优选了适应于深层块状均质致密砂岩储层的地应力大小实验测试方法,并在单点地应力大小准确评价的基础之上,构建了研究区分构造变形单元分层的单井地应力大小连续测井解释模型,查明了纵向上地应力大小变化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差应变分析法计算的地应力大小精确度最高,为更能够准确表征深层均质块状致密砂岩地应力大小的实验方法。测试结果显示须二段属于Ⅲ类地应力类型,处于走滑应力状态,存在部分逆冲挤压应力状态;在井点测试的基础上,形成了基于井壁影像反演的地应力大小评价技术;地应力大小结构变化在纵向上分为5种类型,其中南北向(SN)三级以上断层和南北向(SN)褶皱或北东东向(NEE)褶皱变形的高部位以低低高(LLH)型和低应力(LC)型为...  相似文献   
154.
厦门西港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GCFID测定方法对厦门西港表层海水中的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9个站位点的PAHs变化较大,从106.1ng/L变化到4365.ng/L;但与世界其他相似地区比^「1」,尚属轻微污染。PAHs主要来源于海上油污染、燃烧产物和城市及工业废水的排放。  相似文献   
155.
根据1951-2001年奥地利人口调查统计数据,分析了近50年来奥地利人口变化的时空间规律,以及人口变化中的增长区和下降区的区域配置等特征,并建立人口变化模式。研究表明:20世纪后半叶奥地利经历了其他欧盟国所表现出的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各个过程。特别是城市老龄化表现更为突出,据预测推算,到2035年奥地利将会有1/3的人口超过60岁。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应用了行政区划的区域方法,而且也依据土地利用的经济性质,在“土地经济生产小区”的基底上,对人口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透视。研究结果显示:奥地利西部阿尔卑斯山地中的城市区域人口增长幅度最大。沿着捷克和斯洛伐克边界伸展的北部和东北部区域是最严重的人口缺失地区。而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地东部的一些早期产业都市及其郊区,乃至更远一些的南部和东南部的老工业区域,目前由于普遍存在着经济的困境,也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人口的下降。但奥地利未来的总人口趋势将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56.
1 雨量传感器翻斗翻转不灵活或不翻转 这种情况造成干簧接点不闭合,不输出或少输出电路导通脉冲,就会出现雨量记录与人工观测记录相差较大.处理方法:清除翻斗支点的脏物,以减少翻斗翻转阻力,重新安装翻斗,轻轻拨动使其正常翻转,注意不要用手触摸翻斗内壁或其他物体,以免粘附油污.  相似文献   
157.
新一代冰流模式乌阿及其在南极埃默里冰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腾  陈卓奇  李慧林  程晓  韦屹  刘岩 《冰川冻土》2020,42(1):254-264
南极冰盖不仅是全球环境变化的指示器, 其消融所产生成的淡水输入也是未来海平面上升的主要不确定性来源。数值模式是诊断冰流动力机制、 评估冰盖物质损耗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介绍了乌阿(冰岛语úa或英语Ua)冰流模式的基本原理, 并利用该模式模拟东南极埃默里冰架的动态变化。乌阿冰流模式基于质量和动量守恒方程的垂直积分, 在自适应不规则三角网格上求解微分方程, 仅用少数参数规则即可构造适应冰流动力特征的网格结构, 有效缩减运算时间。采用当前主流的模式边界数据集, 针对埃默里冰架设计了两个试验。试验一为反演试验, 试验中模式的代价函数在100次迭代后下降三个数量级, 表明模拟的流速与遥感观测吻合(RMSE = 13.35 m·a-1), 但高频细节仍有待提高; 试验二为预测试验, 测试了模拟冰厚变化率的不确定性, 以自由漂移量接近零为标准选出一组最优模型参数, 最后假设埃默里冰架解体情景开展模拟, 结果表明冰架解体会导致海平面上升(45.36 ± 0.08) mm。随着资料更新迭代, 基于最新发布的南极底部地形数据模拟效果是否提升还有待未来检验。  相似文献   
158.
为探明珠江口黑鲷海捕苗种与人工繁殖苗种间的形态差异,作者采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对采集自珠江口两岸的海捕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苗种与2个繁殖场的人工繁殖苗种进行形态差异比较,比较了不同样品组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可量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2项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9.9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汕头苗场(ST)样品组与另外3个样品组距离最远,判别分析结果同样显示以对该样品组判别准确率最高;可数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组间背鳍鳍条数、鳃耙数、椎骨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样品组间的形态差异,各分析方法获得结论基本类似,相互印证。该研究结果显示,采集自不同繁殖场的黑鲷苗种与珠江口海域野生苗种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但没有证据显示这种差异已导致黑鲷野生和养殖群体间明显的形态分化。  相似文献   
159.
生物学研究及种类鉴定是绿潮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石莼科绿藻常见种类的生物学特征,探讨了系统分类研究难点,并利用ITS、rbcL等基因序列以及质体蓝素氨基酸序列进一步研究分析了石莼科10种绿藻的序列结构特征和分子系统学关系.研究显示,石莼科浒苔属和石莼属绿藻rbcL和ITS序列差异未体现出属间分化的差异,根据rbeL序列和ITS序列分别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石莼和孔石莼、肠浒苔、扁浒苔都聚类到同一进化枝上,而裂片石莼和网石莼、浒苔和缘管浒苔聚类到另一进化枝上,这显示出在分子进化水平上较为一致的结果,为浒苔属和石莼属系统分类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证据;根据质体蓝素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阿氏石莼和孔石莼在NCBI上发表的质体蓝素氨基酸序列在第1进化枝中,浒苔的质体蓝素氨基酸序列在第2进化枝中.但在第1进化枝中,孔石莼的3个质体蓝素氨基酸序列没有完全分布在同一个分支上.  相似文献   
160.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精细评估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可以深入探索南极冰盖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基于最新的多源遥感冰盖产品,本文改进了通量法(IOM)在触地线处冰通量的评估方法,并逐年逐流域评估了2005年—2016年南极冰盖物质平衡及变化,探讨了其变化的动力学和气候学原因。本文实现了触地线处冰通量的精细评估,与国际同期结果比较此方法结果更合理;同时,对比结果显示细微的数据差异和方法差异会造成IOM法物质平衡估算结果的明显差异。2005年—2016年期间,南极年冰盖物质平衡基本处于物质流失状态,年均物质损耗量为109.1±34.9 Gt/a,年际间波动为±84.1 Gt/a。南极冰盖物质损耗由西南极主导,占总物质损耗量的65.1%;东南极整体处于正平衡状态,但威尔克斯地流域存在明显的物质损耗;南极半岛地区在零平衡状态下波动;岛屿冰通量首次被单独评估,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冰盖物质平衡变化从整体来看是由表面物质平衡主导的,受年际变化的气候学因素影响;从小尺度范围来看,冰架变薄、冰川崩解导致的触地线处冰通量的动力学变化影响了部分物质损耗严重区域的物质平衡变化,使其在崩解事件发生的年份流失的冰物质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