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球科学   1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近年来,随着摄影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态测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动态测量对于特征提取而言,不仅意味着速度快,还需兼顾精度高.目前经典的特征提取算法在高速度与高精度之间并不能两全,就不同的场景,特征提取算法应有不一样的选择.本文通过比较SIFT、SURF、SIFTGPU与ORB四种算法,探讨不同场景特征匹配算法的选择参考.实验表明,SIFT算法最稳定,同时速度最慢,对平台要求最高.SIFTGPU有很棒的速度与较好的正确率,对多种场景的适应性良好.SURF速度较慢,但在特征缺乏的场景较为占优.ORB在特征丰富场景更具优势,要获得质量更高的特征点,需根据场景调整参数.  相似文献   
52.
精确的余震序列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能够提供强震破裂尺度、发震断层面和区域应力场等信息,为震后应急决策和分析发震构造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2日 青海玛多Ms7.4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得到震后9天内共1055个事件的精定位结果;同时,利用青海、西藏、四川和甘肃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近震全波形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到了玛多Ms7.4地震15次中等余震(Ms≥4.0)震源机制解,并进一步反演得到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地震定位结果显示,玛多主震位于玛多—甘德断裂与甘德南缘断裂之间,发震断层面较为陡立,余震序列在时间上呈现出不对称的双侧破裂模式,且沿主破裂面的两端均表现出分支破裂特征,说明本次地震触发了分支断层;震源机制结果显示15次中等余震包含12次走滑型和3次逆冲型地震,暗示主断层破裂受到局部异常结构的影响;另外,应力场反演表明震源区为近EW向挤压特征,与该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优势取向一致.结合上述结果以及周边地质构造背景,我们认为玛多地震发震构造为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一条NWW向的高倾角左旋走滑断裂,主破裂触发了东西两端分支断层活动,断层面的非均匀性控制了余震序列时空分布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3.
本文将黑龙江省决策服务灾情系统和Micaps特殊天气记录相结合总结分析了2013年黑龙江省暴雪、暴雨、冰雹、霜冻、大风、雾霾6种灾害性天气影响评价和分布特征,包括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与常年比较情况。结果发现:暴雪、暴雨、雾霾较常年偏多,特别是7月份暴雨和10月份雾霾属于历史罕见,冰雹异常偏少;6种灾害性天气季节性分布较强,暴雪、暴雨、冰雹、大风、霜冻、雾霾天气产生的主要季节分别为11月、7月、春末夏初、春夏两季、4-5月、10-11月;空间整体分布特征为,灾害天气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暴雪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暴雨南部和西南部较多,冰雹较少分布零散;大风主要分布在哈尔滨中部、佳木斯西南部、牡丹江和鸡西交界线附近;霜冻主要位于西南部偏东地区以及东北部,但随着整体温度的不断上升,霜冻影响地区由南向北;东部及南部地区产生雾霾天气较多。  相似文献   
54.
珠江口受复杂径?潮动力耦合作用的影响,河口重金属迁移转化机制复杂多变。本文基于2018年夏季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水和沉积物的调查资料,研究了珠江口多动力因子驱动下7种重金属元素汞、砷、锌、镉、铅、铜和铬的沉积、迁移和积累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溶解态重金属(水体中)的赋存状况,吸附态重金属(沉积物中)更稳定,污染也更严重;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重金属元素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溶解态重金属主要以稀释混合过程为主,吸附态重金属受有机碳和氧化还原作用的影响较大;沉积物?水界面重金属的分配系数显示出铅和铬易被吸附在颗粒物上,而镉和汞易溶解在水体中,揭示了河口复杂动力影响下元素在不同介质的形态转换特征;除了镉?铬、镉?铜和铬?砷这3组元素间不显著相关,其他元素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了重金属元素具有相似的来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元素的潜在来源,主要来源为工业废水,农业和大气沉降次之。研究结果可为有效控制重金属的排放和河口污染治理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5.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种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手段,其实施必然对环境带来影响。因此,必须对各类土地利用与开发行为之于环境的可能或潜在影响开展科学、有效评价。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方案为基础,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本文首先从总体上梳理了研究区的各方面情况,然后,结合规划内容,识别规划期内的主要环境影响要素,形成"环境影响识别列表",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以此预测各种土地利用、开发行为对乌海市实施规划过程中所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最后,基于数理分析结果,提出预防或减缓乌海市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可能带来或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6.
论述了我国近几年来西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岩地层复杂条件钻探工艺技术组合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钻探工程装备技术组合;钻具技术组合;矿层(或目的层)钻进工艺技术组合;冲洗介质及循环系统技术组合;不取心钻探工艺技术组合;孔内事故预防工艺技术组合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57.
58.
总结大脑坡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对矿床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矿化产出形式、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组构、围岩蚀变、成矿方式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探讨矿床成因,综合分析认为矿床形成晚于围岩,属于层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与MVT矿床相似。  相似文献   
59.
古近纪早期是显生宙典型的“温室气候”期,也是气候向“冰室气候”转型前的最后温暖期。川西峨眉地区发育有完整的古近系名山组湖相地层,对该地层的古气候研究可以为了解和探索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和气候的演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比值和磁化率为依据,结合宏观沉积特征和岩石薄片镜下特征,对峨眉地区古近纪早期气候演化与磁化率形成机理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 川西峨眉地区古近纪早期总体为热带—亚热带炎热干旱气候,该气候为晚白垩世炎热干旱气候的延续,但较晚白垩世干热程度明显降低,期间出现多次炎热干旱—温暖湿润变化,并存在气候波动较为剧烈的时段。气候的干湿变化是造成研究区磁化率变化的主要原因,磁化率高值反映气候趋于湿润,低值则反映干旱程度增加,剖面中磁化率出现明显波动的位置可能对应东亚季风开始对峨眉地区产生影响的时期。  相似文献   
60.
2018年7月24日傍晚至25日白天,黑龙江省自西向东出现了一次区域性的暴雨和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资料对25日黑龙江省鹤北镇形成的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强降水过程是由多种影响系统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订正探空站,其对流不稳定能量增加,层结曲线表现为明显的短时强降水特征,暖云层厚度大,降水效率高,此次降水过程是以积云为主的混合性降水回波,强回波中心强度多为50 dBz以下,且垂直方向上高度均在融化层以下,表明产生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的特征为低质心的热带海洋型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