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33篇
  免费   4319篇
  国内免费   2935篇
医药卫生   44787篇
  2024年   152篇
  2023年   775篇
  2022年   1508篇
  2021年   2401篇
  2020年   1898篇
  2019年   1420篇
  2018年   1458篇
  2017年   1440篇
  2016年   1276篇
  2015年   1957篇
  2014年   2324篇
  2013年   2408篇
  2012年   3209篇
  2011年   3482篇
  2010年   2521篇
  2009年   2044篇
  2008年   2243篇
  2007年   2200篇
  2006年   1933篇
  2005年   1784篇
  2004年   1163篇
  2003年   967篇
  2002年   820篇
  2001年   624篇
  2000年   564篇
  1999年   526篇
  1998年   254篇
  1997年   260篇
  1996年   215篇
  1995年   189篇
  1994年   156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带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蒂的桡骨茎突骨(膜)复合瓣转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掌、指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新型手术方法。方法自2002年以来应用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的骨(膜)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掌指骨缺损12例,该复合瓣以桡骨茎突和第2掌骨头的连线为轴心线,以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构成筋膜蒂。皮瓣最大6cm×3cm,最小3cm×2cm;骨(膜)瓣最大3cm×1.5cm,最小2cm×1.5cm。结果术后12例复合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修复,X线显示骨缺损和骨不连在术后2~3个月达到骨愈合,但6例有不同程度的掌指关节活动受限,经康复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8~12个月,手部外形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桡神经浅内侧支营养血管骨(膜)皮瓣的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修复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第1、2、3掌骨和拇、食指指骨近节部分缺损。  相似文献   
93.
内眦赘皮与重睑成形同期手术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索适合同时行重睑成形术和内眦赘皮矫正术的新方法。方法 根据内眦赘皮深部眼轮匝肌结构上的异常特点,遵循内眦赘皮的上睑(倒向性内眦赘皮除外)内侧睑缘处皮肤短缺和尽量减少局部皮肤瘢痕的原则,设计适合同时行重睑成形术的新内眦赘皮矫正术(反Stallard法)。结果 临床应用86例,进行了为期6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的重睑为稳定性平行型重睑,内眦已完全或大部分开大,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此内眦赘皮矫正术能够充分矫正内眦部结构上的异常,而且适合与重睑成形术同期施行,是一种效果稳定,结果满意的术式。  相似文献   
94.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酚(EGCG)对异常蛋白β-淀粉样多肽(AB)损伤星形胶质细胞(AS)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分离培养新生1d大鼠皮质AS,细胞纯化后,加入Aβ进行处理,随后加入不同浓度(0.1、1、5、10、25、50umol/L)的EGCG培养24h,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MTT比色法进行细胞活性分析、AS中丙二醛(MDA)以及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变化的检测;比较上述指标在损伤前后的变化。结果EGCG能够减轻Aβ对AS的损伤,抑制AS的MDA的产生,降低AS外液中LDH的含量,增强细胞的活性。结论EGCG能够抑制Aβ对AS的损伤作用,并且对其有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Aβ引起细胞过度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95.
强化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翻修作用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试骨水泥强化膨胀式椎弓根螺钉(augmentation expansive pedicle screwfixa-tion with polymethyl methacrylate,AEPS),未强化的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sive pedicle screw,EPS),CDH椎弓根螺钉翻修后的最大轴向拔出力,评价AEPS螺钉的翻修效应。方法24个新鲜小牛腰椎随机分成三组,AEPS组、EPS组、CDH组,每组8个椎体,三组椎体的椎弓根处均预先植入直径6.5mm CDH螺钉,拔出螺钉造成螺钉松动脱出的脊柱模型,然后分别植入AEPS、EPS、CDH螺钉,再次拔出螺钉,记录翻修后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AEPS、EPS、CDH螺钉翻修后的最大拔出力分别为(2723.3±565.4)、(2216.3±475.6)和(1321.4±346.7)N,AEPS和EPS螺钉最大拔出力均显著高于CDH螺钉(P<0.05),AEPS轴向拔出力高于EPS螺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PS与EPS螺钉具有相当的翻修作用。  相似文献   
96.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再手术治疗的方式和注意事项。[方法]对20例再手术治疗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综合分析FBSS患者的病史、体征、影像学表现以及术中探查结果等资料。术中行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压以及自体骨植骨融合,其中12例腰椎失稳的患者辅以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术后进行一定的康复锻炼。[结果]术中损伤神经根1例,术后暂时性的脑脊液漏3例。治疗效果参照Ragab的评估标准进行综合评估。本组20例患者,治疗效果优1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结论]FBSS是一多病因多表现的综合征,术前应当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寻求病因,制订适宜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7.
A poptosis,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form of cell suicide, oc- curs in two physiological stages: commitment and execution.[1] It has been found that several Bcl-2 family proteins are located in the outer mitochondrial membrane, where they control relea…  相似文献   
98.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诊治的17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14例(8.1%),其中胆管狭窄6例.胆管狭窄合并胆漏1例,胆泥淤积或结石3例,肝断面胆漏2例(劈离式肝移植患者),T管拔除后胆漏1例,Oddi括约肌功能失常1例。除1例胆道狭窄再次行肝移植,因发生严重感染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经介入治疗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介入治疗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9.
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及环磷酰胺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缺血区域炎症反应特点及环磷酰胺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环磷酰胺预处理组,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和生化法观察额顶部皮质和基底节区P-选择素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变化;并进行TTC染色和HE染色.结果 (1)再灌注3h缺血侧额顶部皮质和基底节区出现P-选择素表达,12h达高峰.环磷酰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2)再灌注12h以后MPO活性明显升高.基底节区的MPO活性在再灌注48h达到高峰后下降.额顶部皮质MPO活性在再灌注24h达到高峰后至96h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对照组相比较,环磷酰胺预处理组MP(活性升高受抑制(P<0.05).(3)环磷酰胺预处理可显著缩小脑梗死体积(P<0.05).结论 (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主动性炎症反应,额顶部皮质比基底节区的炎症反应更持久和剧烈.(2)环磷酰胺减少缺血侧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不直接影响P-选择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0.
OBJECTIVE: We sought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facial translo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umors of the skull base and paranasal sinuses. STUDY DESIGN AND SETTING: From July 1993 to December 1999, 75 patients, aged 3 to 102 years old, underwent facial translocation. Thirty-three (44%) patients also underwent a combined neurosurgical procedure. Nineteen (25%) had previous surgery. Thes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o 6 years. RESULTS: There were 21 benign and 54 malignant tumors. There were no perioperative deaths. The morbidity rate was 31%. Of the 54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the actuarial 3-year survival rate was 59%, whereas the local control rate was 54%. CONCLUSION: The facial translocation technique offers favorable exposure of the critical zones of the anterior and middle cranial base, thus facilitating extensive res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facial translocation is one of the best sur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kull b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