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40篇
  免费   1003篇
  国内免费   967篇
医药卫生   28510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80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244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346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304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838篇
  2013年   870篇
  2012年   1046篇
  2011年   1184篇
  2010年   1415篇
  2009年   1355篇
  2008年   1451篇
  2007年   1338篇
  2006年   1232篇
  2005年   1248篇
  2004年   1305篇
  2003年   1190篇
  2002年   1041篇
  2001年   955篇
  2000年   985篇
  1999年   822篇
  1998年   756篇
  1997年   736篇
  1996年   715篇
  1995年   688篇
  1994年   644篇
  1993年   496篇
  1992年   462篇
  1991年   429篇
  1990年   350篇
  1989年   376篇
  1988年   286篇
  1987年   271篇
  1986年   220篇
  1985年   193篇
  1984年   193篇
  1983年   165篇
  1982年   116篇
  1981年   147篇
  1980年   96篇
  1979年   69篇
  1978年   31篇
  1965年   30篇
  1964年   27篇
  1959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肿瘤标志物和肝酶谱指标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观察组)及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2组人员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及肝酶谱(ALT、AST、ALP、GGT)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血CEA、CA19-9水平分别为(9.59±3.03)ng/ml、(100.89±15.68)k U/L,高于对照组;ALT、AST、ALP及GGT水平分别为(43.89±15.54)U/L、(58.79±11.35)U/L、(65.36±10.89)U/L、(54.85±8.37)U/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多伴有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肝酶谱等生化指标的改变,对上述指标的检测会为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Ⅱb~Ⅲ期食管癌术后单纯放疗与序贯放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Ⅱb~Ⅲ期食管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均行放射治疗,观察组行序贯化放疗,比较治疗两组肿瘤标志物等临床指标,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包括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总生存率(OS)、无疾病生存率(DFS)、局部无复发生存率(LRFS)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gM、IgG、IgA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于治疗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5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总生存率、无疾病生存率、局部无复发生存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术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同期放化疗或序贯化放疗能有效的改善局部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FMEA护理管理模式对忽视防范针刺伤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采用FMEA护理管理模式之前针刺伤事件作为对照组,与2016年开展FEMA护理管理模式后出现针刺伤事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采用FMEA护理管理模式后针刺伤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证明该模式对于护士针刺伤的预防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比较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吻合与食管胃吻合治疗的近期临床效果和术后生活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收治的84例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双通道组(40例,行双通道吻合),食管胃组(44例,行食管胃吻合)。比较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及相关并发症,通过Visick 分级、EORTC QLQ-C30和 EORTC QLQ-STO22 量表联合评估术后 1 年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结果 与双通道组相比,食管胃组病人手术时间更短,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清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Clavien-Dindo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组18例病人完成术后7 d消化道造影,61%的病人消化道造影呈双通道。术后随访 12个月,双通道组 Visick分级优于食管胃组(P=0.040);EORTC QLQ-C30问卷调查显示双通道组病人总健康状况较好(P=0.040),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症状较少;EORTC QLQ-STO22问卷调查显示双通道组反流症状较少(P=0.030)。两组病人BMI均下降,双通道组BMI下降差值低于食管胃组(P=0.019)。结论 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中,食管胃吻合较双通道吻合的手术时间更短,手术费用更低;双通道吻合术后实际呈现单通道与双通道两种状态,双通道吻合病人在术后生活质量和BMI维持方面优于食管胃吻合。  相似文献   
995.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术式,疗效明确,但因责任节段融合引起相邻节段椎间盘压力及未融合节段活动范围增加,导致术后手术关节活动度(ROM)欠缺、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加速等。针对融合术式存在的弊端,非融合技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应运而生,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疗效可靠,可在完成神经减压后保留手术节段ROM,恢复椎间盘高度,降低邻近节段ASD的发生率,克服了ACDF的固有局限[1-3]。CTDR有明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4],而ACDF的禁忌证较少,2种术式的优劣目前尚无定论。自2005年开始,多个研究中心围绕CTDR和ACDF的疗效优良率、关节ROM、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等方面展开分析比较,得出2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相似的结论[5-9],甚至有部分研究认为CTDR疗效优于ACDF[10-12]。但因随访时间短,对于CTDR的疗效和预后仍存在争议[10,13]。近年来,诸多研究[14-19]在比较CTDR与ACDF预后的同时,还围绕2种术式的医疗支出、恢复周期、运动功能等展开讨论,为术式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6.
抗纤维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XL-FN颗粒、D-D、FN单体等作为免疫原获得一组小鼠单克隆抗体。除了3个与FG有交叉反应,其余均只与XL-FN和/或其片段反应。其中SZ-58、SZ-60及SZ-63与血浆凝块的结合反应不受血浆或全血影响。在免疫印迹电泳中,SZ-63主要识别D-D,而SZ-58不识别任何区带。SZ-58、SZ-60可抑制血浆凝固,并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SZ-60可与固相化的FG结合而与溶解态的FG无结合反应。结果提示,SZ-58、SZ-60、SZ-63对XL-FN反应的特异性较高,因此可应用于体内血栓显像而SZ-63同时又可应用于D-D检测。  相似文献   
997.
皮肤慢性溃疡,大部分是早期处理不当形成的。任何原因所致的皮肤缺损,只要抓紧时机,处理正确,一般是比较容易治疗的。但确也有不少病例,其治疗非常复杂和困难。一旦形成慢性溃疡,其治疗难度,必然增加。现就我科49例53处慢性溃疡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98.
空气细菌采样器室内采样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工作原理的4种采样器进行空气中细菌采样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安德森采样器对空气细菌的捕获率高,重复性好,并可测定细菌气溶胶粒子的大小,建议作为标准采样器使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通过4例非创伤性乳糜胸的电视胸腔镜治疗,结合文献探讨非创伤性乳糜胸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4例经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及核医学检查确诊的非创伤性乳糜胸,经电视胸腔镜行胸导管结扎及胸膜固定术。结果3例1次治愈,1例复发,经2次手术治愈,随访1~5年未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外科为非创伤性乳糜胸提供了一种安全、微创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正常人的上颈椎椎管后缘弧线形态、寰椎后结节位置,确定寰枕枢角(∠AOA)、寰枢椎比值(RAA)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例正常成人和9例寰椎发育过小者上颈椎侧位片,用数码相机输入计算机,采用Coreldrew1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正常成人的正常值,并将9例先天性寰椎过小畸形者的变化值与之比较。结果正常成人的上颈椎椎管后缘弧线平滑、自然,寰椎后结节位置为正值,各测量指标呈正态分布,∠AOA为(151.48±5.75)°,RAA为(1.94±0.11),SAC为(24.13±2.47)mm;寰椎发育过小者的寰椎前结节位于正常位置,后结节前移,上颈椎椎管后缘弧线弧度不自然,在寰椎后结节处发生转折,9例中8例寰椎后结节位置为负值;∠AOA(133.14±5.78)°,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RAA(1.72±0.06)、SAC(19.14±1.46)mm,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成人的上颈椎椎管后缘弧线弧度自然,寰椎后结节位置为正值,∠AOA≥142.02°,RAA≥1.76;寰椎发育过小者的寰椎前结节位置正常,而后结节前移,上颈椎椎管后缘弧线在该处发生转折,寰椎后结节位置为负值,∠AOA和RAA明显变小。上述指标对确定寰椎发育过小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