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1.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2009年收治的134例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134例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中男85例,女49例;确诊时中位年龄38岁(13~73岁).按Ann Arbor分期,93例(69.4%)为Ⅲ/Ⅳ期;按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组,50例(37.3%)属于中高、高危组.治疗前按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制定的体力状态(PS)评分,0~1分的患者为92例(68.7%);伴有贫血、B症状及合并大肿块的患者分别为42例(31.3%)、50例(37.3%)、47例(35.1%).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7个月[95% CI(24.9,49.1)个月],3年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1%与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结外病变数、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IPI、骨髓受侵与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PS评分及LDH水平是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较低,Ann Arbor分期、LDH水平及PS评分可作为判断新疆维吾尔族DLBCL患者预后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依托泊甙(VP-16)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恶性淋巴瘤(ML)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的动员效果,并对其毒性反应进行评估.方珐:2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经过3~7周期常规化疗,经X线、B超、CT、骨髓穿刺、全身骨扫描及各项常规生化检查疗效达完全或部分缓解后动员,动员方案为VP-16 1500mg/m2静脉滴注,白细胞下降至最低点开始回升时给予rhG-CSF 5μg·kg-1·d-1皮下注射,1日1次,连用3~5 d后WBC上升至5.0×10 9/L以上时开始采集,采集APBSC次数分别为1~3次.检测采集细胞中的单个核细胞(MNC)及CD34 细胞数量,观察动员期间不良反应及APBSC回输后骨髓造血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动员后采集获得MNC的平均数量为5.20×10 8/kg,其中17例患者CD34 细胞数平均为5.15×10 6/kg.所有患者均移植成功,重建造血功能,WBC恢复至1.0×10 9/L的时间为 12d,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 9/L的时间为 13d.动员期间有4例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其余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VP-16联合rhG-CSF是动员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3.
非霍奇金淋巴瘤10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近10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特点,分析影响NHL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1012例NH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影响新疆地区NHL生存率及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012例NHL中以40~60岁汉族男性发病多见,最主要病理类型依次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46例(34.1%),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185例(18.3%),滤泡淋巴瘤(FL)97例(9.6%),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94例(9.3%),NK/T细胞淋巴瘤62例(6.1%),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47例(4.6%).结性起病的淋巴瘤619例(61.2%),结外起病的淋巴瘤393例(38.8%).本组维吾尔族女性FL淋巴瘤患者人数比例较汉族女性患者高(P=0.002),汉族男性PTCL患者人数比例高于维吾尔族男性患者(P=0.015).5年总生存率为45.8%.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行为状态评分(PS),B症状,年龄,肿块大小,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结外器官受侵数目及IPI是NHL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T细胞来源,Ⅲ~Ⅳ临床分期,IPI评分3~5分及LDH增高是NHL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新疆地区NHL发病以中年多见,结性起病者多于结外起病,B细胞淋巴瘤多于T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临床分期、IPI、血清LDH水平与NHL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价多西紫杉醇每周疗法联合顺铂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泰索蒂75mg·m-2静脉滴注1小时,每3周为1周期,并于第1~3天给予顺铂60 mg·m-2静脉滴注,所有病人均接受两周期以上的化疗.结果55例病人均可评价疗效,有24例病人达到PR,有效率为43.6%.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腹泻等.大部分病人为Ⅰ、Ⅱ度反应,病人耐受良好,无治疗相关死亡.经常规预防用药后,未观察到过敏反应,浮肿现象.结论多西紫杉醇疗法联合顺铂方案是一种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治疗方案,毒副反应轻,临床使用安全,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 (endotoxin,ET)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在油酸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过程所继发的肺外器官损害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 方法:将 3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组 ,其中 6只作为对照组 ,另外 2 8只从耳缘静脉缓慢注入油酸 (OA) 0 .1mg/kg,以 30、6 0、90、12 0 m in为时限又分为 4组作为实验组 ,监测平均动脉血压 (MABP)、血气及门静脉、腔静脉血浆 ET、TNF- α的动态变化。同时对小肠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 结果 :实验组注射 OA6 0 m in后 ,门静脉血浆 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腔静脉中的ET在注射 OA90 min后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1) ,且 OA6 0 min与 OA90 min时限的门静脉血浆 ET水平与同时点的腔静脉血浆 ET水平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注射 OA6 0 m in后门、腔静脉血浆 TNF- 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0 .0 1) ,门静脉血浆 TNF- α水平在注射 OA90 m in后达高峰。电镜下可见 OA6 0、90 m in组小肠微绒毛排列紊乱 ,线粒体肿胀 ,粗面内质网扩张 ,上述改变在 OA12 0 min组加重。结论 :在 OA致 ARDS过程中 ,有肠源性 ET血症的发生及 TNF- α的过量释放 ,它们可能参与 OA所致 ARDS过程伴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自体血干细胞移植(ASCT)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HDC)治疗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方法:23例侵袭性NHL患者经过3~7周期常规化疗疗效达完全或部分缓解后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大剂量化疗方案采用BEAC(BCNU450mg/m2,VP-16800mg/m2,Ara-C1.5g/m2,CTX3.6g/m2)方案。结果:23例患者均移植成功,重建造血功能,无移植相关死亡。移植前9例达CR或CRu,14例达PR;移植后13例达CR或CRu,10例达PR。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1个~84个月),移植后3例病情进展,其中1例死亡,3年的无进展生存率为79.4%。结论:HDC/ASCT治疗侵袭性NHL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7.
背景与目的:目前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high-dose chemotherapy,HDC)已成为复发或难治性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选择的ML是否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目前尚不明确.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HDC/ASCT作为一线方案治疗ML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9月至2007年6月, 连续收治28例ML患者,中位年龄32岁(8~60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组织学类型包括2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霍奇金淋巴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用化疗药物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HDC方案采用BEAC(BCNU、CTX、Ara-C 、VP-16)方案.随访日期自干细胞回输之日期开始,末次随访日期为2007年7月30日.结果:28例患者均移植成功,重建造血功能.移植前CR 14例,PR 14例,移植后CR 22例,PR 6例.随访截止日期为2007年7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1.5~82个月),移植后4例病情进展,其中2例死亡,3年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9%和76%.大剂量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HDC/ASCT作为一线方案治疗ML是安全、可行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8.
临床上有关肺癌并发肺结核的病例时有报道 ,但在同一淋巴结有低分化癌转移 ,又有干酪型结核改变的情况十分罕见 ,现就我科收治的 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 病 历 摘 要患者 ,女性 ,6 6岁。因双颈部肿物 8个月 ,伴咳嗽、发热、盗汗、胸闷、气短 5个月在外院住院。患者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