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1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翼点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翼点锁孔入路的入路操作方法,并经过该入路对颅内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了解其优势及潜在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10具尸头,采用眉上切口,翼点骨窗,研究翼点锁孔入路的操作方法每一步骤的手术要点。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颅内结构,录相记载该入路的显露范围。结果:应用锁孔概念,经眉上切口、翼点骨窗,可达到经典翼点入路的对骨窗的基本要求。观察颅内结构可得到与经典翼点入路相同的显露范围:间隙Ⅰ、Ⅱ、Ⅲ、Ⅳ及Willis'环的全部。结论:翼点锁孔入路创伤小,减少了不必要的脑组织和颅外结构的显露,但对前、中颅窝底、鞍区、Willis'环的显露与经典翼点入路一致,是颅底外科和锁孔原则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72.
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表现,全部病例行显微手术治疗,合并癫癎者借助术中脑皮层电图监测同时切除致癎灶。结果 所有病例均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11例合并癫癎者同时切除致癎灶,2例行前颞叶切除,随访1-12个月均无癫癎发作。结论 MRI是诊断该病的理想方法,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3.
我们在人脑胶质瘤手术切除后遗留的腔隙内置入43.5~45℃高温塑料水囊30min处理其周围残余的瘤组织。光镜下发现加热处理后的胶质瘤瘤细胞核固缩、扭曲或核溶解,白细胞附壁、渗出并浸润坏死组织,血栓形成和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电镜下可见瘤细胞线粒体肿胀、溶酶体增多,胶质原纤维离散、微管消失、多聚核蛋白体解聚;内皮细胞微绒毛增加和胞浆内空泡增多。对高温杀伤胶质瘤细胞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4.
自体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研究自体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治疗人类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应用前景。方法 将41例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分为3组,试验组9人接受自体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治疗,阳性对照组17人接受全肿瘤组织匀浆疫苗治疗,阴性对照组15人,手术后仅接受放疗。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试验组中位数生存时间大于22个月,阳性对照组为16个月,二均高于阴性对照组(7个月)。生存分析示3组间的生存曲线分布差异有显性意义。结论 自体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和全肿瘤组织匀浆疫苗可抑制脑胶质瘤的复发和进展,从而有效地延长脑胶质瘤患的生存时间,且前较后具有更好的疗效,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5.
脑膜瘤组织中EGFR、PCNA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与脑膜瘤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9例脑膜瘤中EGFR、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脑膜瘤中EGFR表达阳性率为92.3%(36/39),不同级别脑膜瘤中EGFR表达强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CNA标记指数(PCNA labeling index,PCNA LI)与脑膜瘤的病理分级有明显相关(P<0.01)。EGFR与PC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EGFR可能在某些脑膜瘤的恶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6.
加强垂体腺瘤外科治疗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早在1886年就已有学者对其开始研究,尽管迄今对其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随着诊断技术(如从内分泌微量激素检测的放射免疫技术到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影像学从CT的筛查到MRI的确切定位等)的不断发展,以及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临床上对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力争全切肿瘤,又要保留正常垂体功能。  相似文献   
77.
TNF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为TNF超家族成员之一,能够与死亡受体结合,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选择性地诱导多种肿瘤细胞的凋亡,正常组织则对其不敏感,其调节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TRAIL及其受体在脑胶质瘤表达与否存有异议,胶质瘤级胞系对TRAIL诱导凋亡敏感程度因其种类而不同,在体研究证明TRAIL对体内胶质瘤有显著的杀瘤效果,而没有其系统应用的肝脏毒性及局部应用的周围正常组织毒性。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 (DPIH)的原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 :790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 ,4 5例出现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 ,将DPIH与未出现术后血肿 (WRIH)者在某些临床特征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比较 ,在术前出现脑疝征象、血肿的类型、凝血功能异常、手术方式、术中低血压及治疗结果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DPIH的发生与颅脑损伤的程度、类型、治疗方式及全身因素密切相关 ,其预后很差。血肿清除术后症状不能改善或病情恶化时应行动态CT检查 ,可尽早发现DPIH。一些预防措施可有助于减少DPIH的发生  相似文献   
79.
人神经干细胞能从胚胎、成人的多种组织中获得 ,能在体外长期增殖并保持分化潜能。人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康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治疗和修复人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80.
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探讨重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49例。GCS评分高低,去脑强直,中枢性高热,血糖浓度与上消化道出血显著相关,属于因素。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治疗中,应警惕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尤其是对具有出发因风险的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