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75篇
  免费   1466篇
  国内免费   1155篇
医药卫生   31096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453篇
  2022年   434篇
  2021年   413篇
  2020年   533篇
  2019年   617篇
  2018年   609篇
  2017年   401篇
  2016年   566篇
  2015年   646篇
  2014年   1394篇
  2013年   1340篇
  2012年   1669篇
  2011年   1651篇
  2010年   1687篇
  2009年   1685篇
  2008年   1683篇
  2007年   1640篇
  2006年   1547篇
  2005年   1414篇
  2004年   1342篇
  2003年   1244篇
  2002年   1113篇
  2001年   994篇
  2000年   909篇
  1999年   693篇
  1998年   519篇
  1997年   537篇
  1996年   456篇
  1995年   428篇
  1994年   352篇
  1993年   258篇
  1992年   259篇
  1991年   211篇
  1990年   191篇
  1989年   197篇
  1988年   154篇
  1987年   143篇
  1986年   111篇
  1985年   119篇
  1984年   82篇
  1983年   70篇
  1982年   65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42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8篇
  196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对9个三黄泻心汤成分配伍方进行特征图谱表征,并对活血化瘀作用优势方进行成分分析.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C18柱,乙腈-1%甲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对三黄泻心汤成分配伍方进行特征图谱分析,并对活血化瘀优势方进行配伍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9个三黄泻心汤组分配伍方特征图谱中均包含24个特征峰,以化学对照品为对照归属了其中的9个色谱峰.并对活血化瘀优势组分配伍方(组方7)进行了成分分析,该方中黄芩苷、蒽醌苷、蒽醌苷元及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比例约为2.8∶ 1.7∶ 1.6∶1.0.结论 所建立的三黄泻心汤组分配伍方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组分配伍方的质量控制.同时,基于三黄泻心汤的活血化瘀组分配伍优势方的成分分析也为进一步揭示组分配伍与其功效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0例腰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予以自拟中药汤剂日二次口服,对照组予以腰痛宁胶囊口服,治疗两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症状积分由(24.45±5.44)分下降到(7.68±2.43)分,对照组由(23.98±5.78)分降为(16.38±4.14)分,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34%,对照组84.62%,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通络法与腰痛宁胶囊疗效相近,能更好的缓解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究急性肺栓塞不同危险分层与心电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急性肺栓塞患者90例,根据危险分层进行分组。其中,低危组35例,中危组30例,高危组25例。均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观察指标为心率、P波、QRS波群、T波、ST段变化,动态心电图观察指标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结果高危组窦性心动过速、肺型P波、SⅠQⅢTⅢ、ⅢST段抬高、V1ST段抬高、V1~V4T波倒置发生率均高于低危组,高危组ⅢST段抬高、V1ST段抬高、V1~V4T波倒置发生率高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均低于中、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阳性率均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时心电图改变与危险分层相关。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入选的75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37例,采用倍他司汀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38例,采用参麦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浆黏度、血压改变和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8%(P〈0.05);观察组3个月复发率为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2%(P〈0.05);同时,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浆黏度、血压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优于单用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九味镇心颗粒联合经颅磁刺激对广泛性焦虑(GAD)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68例 GA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口服九味镇心颗粒,治疗组35例,在口服九味镇心颗粒的同时,加用经颅磁刺激治疗。疗程4周,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进行心理护理、疏导及支持治疗。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 AMA)对患者的焦虑程度及改善状况进行评定,并将两组疗效和安全性作对比。结果 HAMD评分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8.57%,对照组78.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九味镇心颗粒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 GA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10%(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如眩晕、耳蜗症状、自主神经症状、前庭功能受损等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分析伴有胰管梗阻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的影像特征及误诊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伴有胰管梗阻的pNENs,由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统计资料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原因。 结果: 25名患者共26个病灶纳入研究,包括G1级病灶6例,G2级19例,G3级1例,病灶平均大小为2.5±1.7cm(0.4—9.1cm)。主胰管轻度扩张12例(46.2%),中度扩张8例(30.8%),显著扩张6例(23.1%)。17例(65.4%)病灶上游胰腺实质重度萎缩,6例(23.1%)上游胰腺实质中度萎缩,1例(3.8%)上游胰腺实质轻度萎缩,2例(7.7%)肿瘤上游胰腺实质未见萎缩。术前26个病灶14例(53.8%)正确诊断为pNENs,8例(30.8%)误诊为胰腺癌,2例(7.7%)误诊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3.8%)误诊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1例(3.8%)误诊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误诊原因主要为:病灶表现不典型,对疾病的不典型表现认识不足,影像细节观察不到位,未完整结合患者临床资料。 结论:伴有胰管梗阻的pNENs有时与其它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存在难度,熟悉该病不典型表现、细心观察影像细节同时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分析有助于减少误诊,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00.
朱慧  肖青叶  谢剑  王方芳  李蓬 《安徽医学》2020,41(2):149-152
目的 探究运动平板训练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江苏省南京市中心医院诊治的HF-PEF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25例。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运动训练,研究组行运动平板训练,均持续8~12周。比较两组训练前及训练6周、末次训练时的心功能[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E/E'')、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运动耐量[最大运动心率、能量代谢当量(MET)]、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差异。结果 两组E/E''、LAVI、NT-proBNP、最大运动心率、MET、MLHFQ评分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周、末次训练时,研究组E/E''、LAVI、NT-proBNP、MLHFQ各维度(身体、情绪及其他)评分均较训练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而最大运动心率、MET较训练前增加,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别对患者NYHA分级的分布情况影响不大(P>0.05)。训练时间可显著影响患者NYHA分级的分布,训练前患者NYHA分级显著低于末次训练时(P<0.05);训练6周后患者NYHA分级显著低于末次训练时(P<0.05)。结论 运动平板训练可明显改善HF-PEF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