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16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滋养细胞是一种奇特的细胞,其组织来源、发育过程、形态变化及生物学特征等均不同于人体其他细胞。滋养细胞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孕卵的滋养细胞,故滋养细胞肿瘤主要是指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此类肿瘤过去包括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3种。随着人们对滋养细胞的深入认识,滋养细胞肿瘤的类型也有所增加。目前,除上述3种  相似文献   
22.
患者男 ,2 6岁。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左侧胸部放电样剧痛。疼痛起于左侧背部 ,后向肩胛部及前胸部转移。每月发作 1~ 2次 ,在兴奋时发作尤为明显。 1999年 8月再次复发入院 ,胸部X线及CT检查均提示纵隔占位性病变。以纵隔肿瘤性质待查而收入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胸外科。术中见左后下纵隔一 4cm× 3cm× 2cm肿块 ,切除后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送检物为 3.5cm× 3 .2cm× 1.7cm红褐色不整形囊状组织 ,无明显包膜。切面囊实性 ,可见一直径 2 .0cm囊腔 ,内容物呈血性 ,囊壁较光滑 ;其余为实性区域。镜下观察 :肿瘤由…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DNA含量与胃腺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探讨癌浸润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胃腺癌中Bcl2、PCNA的表达,同时用组织化学Feulgen染色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其DNA含量指数(DI值)进行检测。结果:①Bcl2、PCNA表达、DI值与胃腺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②Bcl2表达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③PCNA表达与DI值呈正相关。结论:胃腺癌的发展(浸润、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肿瘤细胞不断增殖和凋亡抑制的结果,高的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常提示胃腺癌高的浸润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端粒酶和 nm2 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胃腺癌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酶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及免疫组化 S- P法。结果 胃腺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及 nm2 3低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在术后 3年内复发者中显著高于无复发者。结论 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及 nm2 3的低表达对判断胃癌术后复发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5.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可通过胃粘膜上皮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失衡;激活癌基因和使抑癌基因失活、突变;直接或间接影响端粒酶活化等方式,使细胞出现肿瘤性转化,甚至导致胃癌的发生。但上述致癌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
陈××,男,34岁,农民,于1980年6月18日入院。发现左大腿内侧蚕豆大小肿物已3年,一直不疼,无症状。近因肿物渐大,肿物处出现下坠及胀痛感始就医。查左大腿中上段内侧10×6cm大小肿物,质硬,表面欠光滑,边缘境界不清楚,肿物活动度差,压痛不明显。术中见肿物位于内收肌管内股动脉内侧,并与股动脉及邻近内收肌群粘连,深达股骨旁。锐性分离与股动脉的粘连,完整切除肿物以及与之粘连的部分内收肌。术后恢复好,第12天行~60照射,左侧腹股沟及左大腿手术区各4,OOOrad。病检肿物14×12×9cm,质地较硬,切面灰白色,包膜完整。镜下见瘤细胞呈腺泡样排列,细胞巢由较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少量的疏松结缔  相似文献   
27.
患者:女,15岁,因腹痛、腹部包块行B型超声检查,以“腹腔囊肿”入院治疗。体检:一般情况可,腹膨隆,中下腹触及一色块约10cmX7cmXscm,质硬,固定,边界清楚。术中见:约22cmX至6cmX18cm囊性肿物平行于回肠末端,与肠管粘连在一起,但不与肠胜相通,此囊肿位于肠系膜夹层中深达肠系膜根部。临床诊断:肠系膜根部囊肿。术后伤IJI期愈合。病理检查为13·scmX6cmX3cm囊性长管状物,两端呈盲状,临床已剪开,内容物已流出,内壁呈浅环形皱壁。镜下见重复之小肠仍然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构成。粘膜层较薄,表面较平直,被覆…  相似文献   
28.
 流行病学资料早已提示硒与癌的发病率呈负相关[1]。近几年来的许多实验研究也证明硒对化学致癌质诱发性皮肤癌[2]、肝癌[3、4]、结肠癌[5、6]、乳腺癌[7、8]以及病毒诱发性小鼠乳腺癌[9、10]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9.
原发性肺横纹肌肉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纹肌肉瘤为小儿体壁软组织常见,原发于肺者罕见,我院于1981年6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男,13岁。1980年4月开始出现咳嗽,痰中带血,伴右侧胸痛,有时低热。1981年6月拍胸片发现右下肺肿块而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右下胸部叩浊,呼吸音减弱,心界正常。X线检查胸部平片正、侧位像见右下肺8×9cm密度增高之类圆形影,边缘锐利。支气管造影示在下肺块影,右下支气管受阻,断面呈不规则缺损,下叶背段及中叶支气管弧形移位。诊断:右下肺良性肿瘤。1981年8月在全麻下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术中  相似文献   
30.
为更好地了解肾细胞癌的发病机制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方法 ,检测 47例肾细胞癌中bcl_2、ki_6 7和P5 3蛋白表达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bcl_2、ki_6 7和P5 3表达在不同细胞类型中无明显差异 ,病理分级中 ,bcl_2阳性率随分级升高而降低 ,ki_6 7和P5 3表达率则随分级升高而增高 ;不同临床分期中 ,ki_6 7和bcl_2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别 ,但P5 3阳性率在临床I期明显高于其它各期 ;bcl_2、ki_6 7和P5 3阳性和阴性标本中 ,术后 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 ,但ki_6 7阳性组 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结论 :bcl_2、ki_6 7和P5 3表达在RCC发生中有一定作用 ,但与RCC细胞分类无关 ,bcl_2表达在细胞癌变早期有一定作用 ,ki_6 7表达率升高与细胞恶性程度和预后不良有关 ,P5 3蛋白表达多出现于RCC临床早期阶段 ,故有一定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