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0篇
医药卫生   39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7 毫秒
51.
吕欣 《浙江医学》1998,20(1):52-52
我科于1992年1月~1993年12月应用病毒唑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喘憋性肺炎,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最小32天,最大2.5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30天,最大3岁。临床以喘憋为主要症状,伴发热,咳嗽,呼吸和心率加快,肺部闻及喘鸣音和中小湿(口罗)音,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在10×10~9/L以内,分类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大于0.60,胸部X线片可见两肺纹理增粗及散在小片状阴影。  相似文献   
52.
目的:本实验以小鼠系膜细胞为研究对象,IFN-γ为刺激物,通过检测JAK/STAT信号途经的激活及HMGB1mRNA及蛋白表达,探讨γ干扰素刺激系膜细胞HMGB1表达上调的可能机制。方法:常规培养小鼠系膜细胞(Mousemesangial cell,MMC),无血清培养基同步化后分为正常对照组、IFN-γ(500 U/ml)刺激组和INF-γ+AG490(INF-γ500 U/ml+AG490 200μmol/ml)组。Western blot检测JAK、STAT1和HMGB1蛋白的表达变化,RT-PCR检测HMGB1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FN-γ能够促进小鼠系膜细胞JAK、STAT1磷酸化和STAT1核转位,并呈时间依赖性;AG490能够降低IFN-γ介导的JAK1、JAK2、STAT1的活化,并呈时间依赖性。IFN-γ能够上调系膜细胞中HMGB1mRNA及蛋白表达,并随着刺激时间延长,其相对表达量呈上升趋势,AG490处理后,系膜细胞中HMGB1mRNA蛋白表达降低,并随时间延长而下调。结论:IFN-γ能够促进小鼠系膜细胞HMGB1表达上调,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可能是其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男性儿童应用BuCy+Flu方案预处理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预处理期间给予美斯钠、水化、碱化等治疗常规预防出血性膀胱炎.其中5例患者...  相似文献   
54.
胸膜肥厚及粘连、分隔、包裹,是结核性胸膜炎常见的并发症。如何有效的治疗、防止结核性胸膜炎后胸膜粘连,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应用生理盐水胸腔内冲洗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后胸膜粘连,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5.
咯血是喉以下呼吸道出血 ,属于呼吸系统的临床急、危、重症。特别是大咯血 ,常易引起窒息、休克等 ,严重时甚至死亡。我们采用经环甲膜气管内置管注射凝血酶的方法治疗大咯血 4 5例 ,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及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咯血量 >4 0 0ml/ 2 4h的患者 90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制备Tet-on和Cre/loxP系统双重调控下肝靶向性表达Cre重组酶的转基因小鼠rtTALAP-1/LC-1并评价其功能,为最终建立可突破胚胎期免疫耐受的双调控型HCV转基因小鼠模型奠定基础。方法选取适龄rtTALAP-1转基因小鼠与LC-1转基因小鼠交配,PCR法检测子代rtTALAP-1/LC-1转基因小鼠基因组中是否插入了rtTA元件和Cre基因片段。双阳性rtTALAP-1/LC-1小鼠dox诱导1周后,以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小鼠肝脏的Luc萤光素酶信号,免疫组化检测Cre重组酶在小鼠肝脏等组织中的表达状况。结果 rtTALAP-1/LC-1转基因小鼠在dox诱导后,仅在其肝脏检测到清晰的Luc萤光素酶信号,而其他脏器均未检测到萤光信号;免疫组化法也仅在小鼠肝细胞核中检测到Cre重组酶的表达,心脏、肾脏和骨骼肌等其他组织均未检测到Cre重组酶的表达。结论成功制备了rtTALAP-1/LC-1转基因小鼠,其靶基因表达的诱导反应性和肝靶向性均良好,为最终制备双调控型丙型肝炎病毒(HCV)转基因小鼠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7.
目的建立调控因素存在下表达丙型肝炎病毒(HCV)NS3/4A丝氨酸蛋白酶的转基因小鼠。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可受Tet-On调控系统和Cre-LoxP基因敲除系统双重调控表达HCV NS3/4A丝氨酸蛋白酶的真核表达质粒PBI-Ⅲ/LoxP-Luc-PolyA-LoxP-NS3/4A。该重组质粒线性化后,经显微注射制备转基因小鼠。首建鼠及经PCR检测阳性的子代鼠与C57BL/6小鼠交配传代。选择部分F2鼠与已经稳定建系的转基因小鼠Lap杂交,利用在体生物发光成像系统(BLI)检测肝脏稳定表达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的经盐酸强力霉素(Dox)诱导的双转基因子代鼠,并选择性针对稳定表达系传代扩群。结果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显示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经PCR检测得到6只转基因首建鼠,其中3只可繁殖传代并持续检测到阳性子代鼠。BLI结果显示,由其中1只首建鼠传代而来的不同F2鼠与Lap鼠杂交得到的部分双转基因鼠肝脏部位发光信号强烈,表明这些小鼠肝细胞内报告基因Luc特异高效表达。结论建立了转基因小鼠NS3/4A,并筛选到调控因素存在时转入外源基因特异稳定表达的转基因小鼠,为进一步建立严格调控型表达NS3/4A蛋白酶的小鼠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8.
文题释义:尖顶距:是指术后即刻的正、侧位X射线片上拉力螺钉尖至股骨头颈中轴线与股骨头关节面交点的距离之和,并校正放大率后所得值,以毫米为单位。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尖顶距值≤25 mm可有效减少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的可能性。股距尖顶距:股距尖顶距是在尖顶距的基础上提出的。正位片上,于内侧皮质做一条平行于股骨颈中轴线的切线,该线与股骨头关节面的交点至螺钉尖端的距离即为正位片上的股距尖顶距;侧位片上,为拉力螺钉尖至股骨头颈中轴线与股骨头关节面交点的距离;将正、侧位片上的股距尖顶距相加再予以校正后得到股距尖顶距的值。股距尖顶距更强调正位片上偏下的螺钉位置。 背景:尖顶距被广泛应用于预测拉力螺钉切出的可能性,但是一些临床研究发现在正位片上当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中心偏下的位置时更稳定,于是为了更准确评估拉力螺钉位置, 提出了股距尖顶距的概念,但是其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目的:利用尖顶距和股距尖顶距的标准公式,将拉力螺钉放入股骨头内不同的区域,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并对比。 方法:利用CT影像数据建立左股骨有限元模型,用3D扫描加建模建立捷迈解剖型髓内钉内置物有限元模型,按照尖顶距15,20,25,30,35 mm将拉力螺钉分别放入股骨头内中间区域和前上、前下、后上、后下5个对应的象限,建立24个内固定模型。同时计算当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中间时对应的股距尖顶距,将拉力螺钉放入后上、后下、前上、前下4个象限,建立16个股距尖顶距模型。然后给模型垂直向下的力,比较以尖顶距和股距尖顶距为标准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以尖顶距为标准置入拉力螺钉,当拉力螺钉位于前上象限,尖顶距为35 mm时,股骨头最大轴向位移与无拉力螺钉时差值最小,为0.008 205 5 mm,当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后下象限,尖顶距为20 mm时,股骨头最大轴向位移与无拉力螺钉时差值最大,为0.023 524 0 mm。以股距尖顶距为标准置入拉力螺钉,当拉力螺钉位于前上象限,股距尖顶距为37.886 mm时,股骨头最大轴向位移与无拉力螺钉时差值最小,为0.008 794 1 mm,当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后下象限,股距尖顶距为25.256 mm时,股骨头最大轴向位移与无拉力螺钉时差值最大,为0.023 183 2 mm。②将拉力螺钉按照尖顶距和股距尖顶距的标准放入股骨头内,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中心偏后上方时,股骨骨折近端的最大主应力增高明显,平均值分别为82.339 4,79.118 8 MPa;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中心偏后下方时,股骨骨折近端的平均最大主应力值减小,分别为49.535 9,49.642 8 MPa。提示:在评估尖顶距和股距尖顶距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模型稳定性的影响时,股距尖顶距并未较尖顶距表现出明显优势;股骨骨折近端的稳定性受到拉力螺钉位置的影响更大,当拉力螺钉位于股骨头下后象限时,稳定性最好。ORCID: 0000-0002-7707-3553(乔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及致热因子的影响。方法适合阴道分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0例,孕37~41周,年龄20~35岁,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0.075%罗哌卡因组(A组)、0.1%罗哌卡因组(B组)和0.125%罗哌卡因组(C组),每组40例。宫口扩张至3 cm时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A组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B组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C组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记录镇痛后1、2、3、4和5 h、胎儿娩出即刻、分娩后2 h产妇鼓膜温度;分别在镇痛前、胎儿娩出即刻及分娩后2 h采集产妇静脉血,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记录产程时间;采用改良Bromage法评定三组产妇在镇痛后1 h及胎儿娩出即刻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结果与镇痛前比较,镇痛后5 h及胎儿娩出即刻三组鼓膜温度明显升高,C组发热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与镇痛前比较,胎儿娩出即刻三组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明显升高(P0.05)。C组第二产程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和B组,B组第二产程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三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均能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低浓度罗哌卡因分娩镇痛产妇发热率低,产妇分娩期间发热与致热因子水平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建立芍药甘草汤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7种水溶性活性成分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UPLC H-class系统,建立了同时检测芍药甘草汤中7种水溶性成分的液相方法,并通过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分析以及含量测定,对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白芍、甘草质量控制进行评价。结果:指纹图谱及相似度评价结果表明,11批芍药甘草汤的相似度均大于0.98,11批次样品间差异较小。含量测定结果表明,3个产地5个批次的甘草、2个产地4个批次的白芍饮片含量差异较小,各成分RSD均小于15%。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与含量测定结果趋于一致。结论:本方法简单易行、稳定高效,为芍药甘草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