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4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31.
目的 了解江苏省苏州市实施"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后,居民健康相关知识和健康行为变化情况,以有效针对人群进行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6年10月和2007年9月进行2次调查,以示范路上沧浪区、金闾区、高新区的33个单位、10个社区居民,共计3 944人作为调查对象.2007年9月,以非示范路上某区采取同样方法抽取居民809人进行同卷调查.结果 2006年和2007年在示范路上调查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与非示范路居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示范路居民2006年与2007年比较,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年明显好于2006年.结论 健康城市示范路建设的健康促进活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观察昼夜节律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置人工光(6:00-18:00)暗(18:00-6:00)环境中,适应性饲养4w。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6:00组,12:00组,18:00组和24:00组,分别在相应的时间点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再灌注24h后,观察昼夜节律对模型大鼠神经损伤症状,脑梗死范围,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MDA含量,脑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血清中内皮素(ET)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 各组大鼠均具有明显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中24:00组大鼠的神经损伤症状明显轻于6:00组;6:00、12:00组大鼠脑梗死范围明显大于18:00、24:00组;18:00、24:00组大鼠SOD活性均显著高于6:00、12:00组,MDA含量均显著低于6:00组;24:00组大鼠脑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显著低于6:00和12:00组,18:00组大鼠脑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显著低于6:00;18:00、24:00组大鼠血清ET含量显著低于6:00组大鼠;24:00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显著低于6:00、12:00组;18:00、24:00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明显轻于6:00、12:00组。结论 昼夜节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3.
目的了解江苏省14个新增死因监测点2011-2012年死亡漏报情况。方法从3个与监测点粗死亡率、人口数和社会经济等平均水平最接近的乡镇(街道)中选取1个,调查该乡镇(街道)2011-2012年所有户籍人口死亡情况,计算漏报率,并与常规死因监测系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共调查死亡个案10 231例(男性5 628例,女性4 603例),其中确认漏报181例(男性105例,女性76例),漏报率为1.77%。年均粗死亡率为7.22‰,校正死亡率为7.35‰。与常规报告比较,漏报中16~59岁组、苏北地区、外地死亡个案比例显著增加(P0.001);死于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疾病比例显著增加(P0.001)。结论江苏省死因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总体较好,但漏报现象仍不容忽视,应切实完善死因登记制度,加强常规死因监测系统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34.
活性炭是一种非极性表面吸附剂。在输液生产中常用0.01~0.5%针用活性炭作吸附剂,因活性炭本身质轻添加时易飞扬,造成空气污染影响输液质量。1987年以来本院使用福建省周宁联谊化工总厂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期江苏省青少年的疾病负担及其变化情况,为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江苏省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数据和2016年死因登记监测数据,计算死亡率、早死寿命损失年(the years of life lost,YLL)等疾病负担指标。结果 2003年与2016年江苏省青少年死亡人数分别为5 025人、2 222人,标化死亡率下降16.04%;YLL分别是357 461人年、156 932人年,标化YLL率下降36.36%。2016年江苏省青少年前5位死因顺位:道路伤害、溺水、自杀及后遗症、白血病、意外跌落,其中,意外跌落由2003年第9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5位。在所有疾病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青少年死亡的比例上升,尤其女性,2003年和2016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均超过伤害。不同的年龄组死因有所差异,在10~14岁、15~24岁年龄组,首位死因分别为溺水和道路伤害。结论 与2003年相比,2016年江苏省青少年的疾病负担下降明显,建议在推进青少年健康促进过程中,应依据不同性别、年龄的疾病负担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δ/γ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联.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方法抽取“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PMMJS)”队列人群中的820名研究对象, 对其基线血样本的DNA进行PPARα/δ/γ10个SNP位点(PPARα:rs135539、rs1800206、rs4253778; PPARδ:rs2016520、rs9794及PPARγ:rs10865710、rs1805192、rs4684847、rs709158、rs3856806)多态性检测.利用x2检验确定人群是否符合H-W遗传平衡定律, 应用SHEsis软件对各位点进行连锁平衡检验, 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NP与EH的关联.结果 rs 1800206、rs9794、rs10865710和rs4684847四个SNP位点在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组间、高SBP和正常SBP组间及高DBP和正常DBP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脂饮食后, 与野生型基因携带人群相比, rs1800206位点V等位基因携带人群发生高血压、高SBP及高DBP的OR值( 95%CI)分别为0.60(0.41~0.89)、0.57(0.37~0.88)和0.61(0.39~0.96);rs9794位点G等位基因携带人群发生高血压、高SBP及高DBP的OR值(95%CI)分别为0.63(0.46~0.87)、0.51(0.36~0.73)和0.68(0.47~1.01);rs10865710位点G等位基因携带人群发生高血压、高SBP及高DBP的OR值(95%CI)分别为1.62(1.19~2.20)、1.59(1.14~2.22)和1.53(1.07~2.18);rs4684847位点T等位基因携带人群发生高血压、高SBP及高DBP的OR值(95%CI)分别为1.42(1.04~ 1.94)、1.38(1.03~1.92)和1.37(1.00~ 1.88).结论 PPARα的rs 1800206、PPARδ的rs9794及PPARγ的rs10865710和rs4684847四个SNP不同程度地影响高血压、高DBP及高SB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张本荣  李亚东  吴小二  俞浩 《安徽医药》2016,20(8):1443-1445
目的 观察滁菊总黄酮对寒凝血瘀证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水浸泡复制寒凝血瘀证家兔模型,观察滁菊总黄酮对寒凝血瘀证家兔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沉降速率和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刚性指数,以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 滁菊总黄酮能够改善寒凝血瘀证家兔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降低红细胞沉降速率和红细胞压积,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刚性指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论 滁菊总黄酮能够改善寒凝血瘀证家兔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38.
环氧化酶/5 脂氧合酶(COX/5 LOX)双重平衡抑制药通过同时阻断炎症递质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形成,可产生协同抗炎作用,有望增加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具有COX/5 LOX双重抑制效应的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研发前景。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比较代谢综合征(MS)评分与Framingham 10年发病风险评分(FRS)预测心血管疾病(CVD)的能力.方法 参照FRS评分模式,对MS组分分层赋值,建立MS评分.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防治队列研究"中随访时间满5年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MS评分与FRS对CVD的预测能力.结果 MS组分评分后预测CVD的能力显著提高[MS评分/M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0/0.65,P<0.05,灵敏度:80.5%/74.4%];单个调整MS和FRS的组分,结果显示仅去除年龄后,FRS预测CVD发病危险的AUC明显下降,为0.65(P<0.05);MS评分加入年龄后AUC达到0.78,灵敏度为90.2%;相同暴露条件下,包含了年龄的MS评分与CVD的联系均大于相应FRS组.结论 加入年龄因素的MS评分预测CVD的能力达到FRS相同水平,是实用的预测CVD工具.  相似文献   
40.
血压控制与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压控制情况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队列满足条件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基线血压正常组和基线高血压组随访血压控制在不同水平时糖尿病发病率;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压控制情况与随访新发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3146名研究对象中,有102例新发糖尿病患者.基线血压正常组(n=2369)和高血压组(n=777)糖尿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74%和4.76%;基线血压正常组与高血压组糖尿病发病率均随着SBP和DBP增加而上升;两组人群中,随访转为或仍然为高血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均大于随访血压保持或控制为正常的人群(基线血压正常组5.6%vs.1.9%,基线高血压组7.1%vs.2.2%).调整基线年龄、性别和糖尿病一般危险因素后,基线血压正常组中随访转为高血压的人群相比血压保持正常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aRR值及95%CI)为1.84(1.00~3.63);基线高血压组中随访血压未得到控制相比血压得到控制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aRR值为1.90(1.03~3.74).若调整性别、年龄和基线代谢综合征,aRR值则分别为1.70(0.99~2.78)和1.90(1.04~3.75).结论 基线血压正常组与高血压患者,若有效控制其血压在正常水平均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