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4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探索低浓度碘对比剂威视派克270 mg/mL、低管电压扫描技术在肾动脉CTA应用中的价值,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扫描方案。 方法将55例临床怀疑肾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32名男性,23名女性,体质量指数≤30 kg/m2)使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SOMATOM Definition AS)的100 kV或120 kV进行肾动脉CTA扫描。55名入组随机分成两组,A组(27例)CTA扫描使用100 kV及威视派克270 mg/mL,B组(28例)使用120 kV及欧乃派克350 mg/mL,每位患者对比剂使用剂量为0.9 mL/ kg,注射流速5 mL/s,使用智能跟踪进行估算循环时间及触发扫描(检测腹主动脉,阈值设定为100 HU)。使用五级评分法对所有CTA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估,并对照两组的碘摄入量、对比噪声比(CNR)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 结果9名患者被确诊肾动脉狭窄(A组4名,B组5名),所有患者的肾动脉及其分支均可清晰显示,两组患者肾动脉强化程度及对比噪声比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低于B组(1.45±0.0 vs 91.96±0.17,P < 0.05;16.12±3.20 vs 20.45±5.35,P < 0.05)。 结论使用100 kV和威视派克270进行肾动脉动脉CTA可获得与120 kV、高浓度碘对比剂CTA同样的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并能较大幅度降低碘摄入量及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雷公藤茎叶中的一个新蒽醌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从雷公藤茎叶中分离出一个新的蒽醌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其结构被鉴定为1,8-二羟基-4-羟甲基蒽醌(1,8-dihydr xy-4-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  相似文献   
24.
从河北产麦蓝菜Vaccaria segetalis的种子王不留行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氢化阿魏酸(hy-droferulic acid,I)、尿核苷(uridine,Ⅱ)、王不留行环肽A(segetalinA,Ⅲ)、王不留行环肽B(segetalinB,Ⅳ)、王不留行肽D(segetalin D,Ⅴ)和王不留行环肽E(segetalinE,Ⅵ)。其中化合物I和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Ⅲ和  相似文献   
25.
从百合科植物韭Allium tuberosum Rottler种子中分离并鉴定子个含氮化合物:N-顺式-阿魏酰基-3甲基多巴胺(1),N-反式阿魏酰基-3-甲基多巴胺(Ⅱ),N-反式-香豆酰酷胺(Ⅲ),甲酰吲哚(Ⅳ)和-3-吡啶闳酸(Ⅴ),其中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韭子碱甲(tuberosine,A),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6.
银杏叶中抗老年痴呆的活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7.
云南八角莲和广西八角莲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云南八角莲和广西八角莲中共分离并鉴定了二个蒽醌,十个芳基四氢萘木脂素及这十个木脂紫的HPLC条件和保留时间。  相似文献   
28.
陈仲良  赵志远 《药学学报》1964,11(11):762-767
从国产木蝴蝶种子的醋酸鉛沉淀部分分离得五种結晶。鉴定为苯甲酸、柯因(Ⅰ)及二种新黄酮甙木蝴蝶甲素和木蝴蝶乙素,作者証明甲素为黃芩甙元-7-葡萄糖甙(Ⅱ),乙素为黄芩甙元-7-双葡萄糖甙(Ⅲ),第五种結晶尚未鉴定。  相似文献   
29.
对宁夏六盘山区产民间药物瑞香狼毒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该植物根中分离提出15种晶体,其中两种晶体确定了化学结构,即繖形花内酯(Ⅰ)和Daphnoritin(Ⅱ)。该两种化合物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0.
陈仲良 《药学学报》1965,12(2):132-154
十年来吲哚生物碱的成就构成了生物碱化学中最为特出的一部分,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由于生物碱本身独特的生理作用和复杂的结构,因而具有广泛的医疗价值,并引起天然有机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客观上又因分离提纯技术的进步,紫外、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分析、质谱、旋光色散、气体层析等物理方法的广泛应用,反应机理和立体化学理论的发展,为吲哚生物碱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按专业参考书的记载,吲哚生物碱结构的解决,1955年约为50种,1960年达200种,至1963年6月已超过300种.这些生物碱中约3/4具有色胺-预苯酸甲醛(tryptamine prephanic formaldehyde)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