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6篇
  免费   458篇
  国内免费   340篇
医药卫生   9824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216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394篇
  2012年   546篇
  2011年   659篇
  2010年   584篇
  2009年   543篇
  2008年   495篇
  2007年   454篇
  2006年   463篇
  2005年   438篇
  2004年   351篇
  2003年   413篇
  2002年   353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5篇
  1960年   9篇
  195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目的探讨抗生素在兔椎间盘髓核组织内药物动力学改变,比较静脉和经皮穿刺椎间盘给药2种方法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为临床治疗椎间盘炎的方法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将3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为经皮穿刺椎间盘给药,共15只,随机再分为3组,并分别于用药后24h、48h、72h取髓核标本测定药物浓度;B组为静脉多次给药,共15只,随机再分为3组,并分别于用药24h、48h、72h后于次日取髓核标本测定药物浓度;C组为静脉单次给药,共5只,静脉给药后,每隔30min取1只动物的髓核样本测定药物浓度. 结果经皮穿刺椎间盘给药(A组)24h后检测髓核药物浓度最高峰达到1 180μg/g,平均值665μg/g,与静脉多次给药(B组)24h后检测髓核药物浓度的平均值4.04μg/g有显著差异(P<0.05);与静脉单次给药(C组)2.5h内检测髓核药物浓度的平均值16.6μg/g亦存在显著差异.静脉单次给药组2.5h内检测髓核药物浓度随时间推移而有所降低,与静脉多次给药组24h后检测髓核药物浓度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经皮穿刺椎间盘给药组48h、72h后检测髓核药物浓度明显降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24h检测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静脉多次给药组24h、48h、72h后检测髓核药物浓度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静脉注射头孢唑啉,药物对椎间盘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对预防椎间盘炎的发生及轻度椎间盘炎的治疗有一定价值;经皮穿刺椎间盘注射头孢唑啉,24h内髓核药物浓度维持在最小抑菌浓度的数百倍,是治疗椎间盘炎、特别是重度椎间盘炎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62.
963.
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T PCR方法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之淋巴结微转移 ,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同时探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CEAmRNART PCR方法分别检测 11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 2 0 5枚淋巴结。结果 :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出 18枚 (8.8% )微转移淋巴结 ,而CEAmRNART PCR法共检出 46枚 (2 2 .4% )微转移淋巴结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11例患者中有 6例存在淋巴结微转移 ,此 6例患者的重新TNM分期均有所上升。随访中发现有 2例微转移阳性患者分别于根治术后第 6、9个月出现复发。结论 :应用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或CEAmRNART PCR法可以检测出常规病理检查遗漏的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灶。而且RT 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较免疫组织化学法更为敏感。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有助于临床准确分期 ,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64.
目的:探索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重庆市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膈肌破裂,其中锐器伤13例,交通伤4例,坠落伤2例,剖胸术5例,剖腹术13例,剖腹后剖胸1例。结果:术前诊断10例,剖胸探查发现4例,剖腹探查发现3例,胸腔镜发现2例,19例均手术治疗,痊愈17例,死亡2例,死亡率10.5%。结论:胸部X线检查为可靠的诊断方法,CT、MRI和胸腔镜也可作为诊断手段,同时,术前对膈肌破裂的重视及手术中仔细探查膈肌可减少漏诊,及时果断手术为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965.
本文对1993年11月至1994年2月进行心电图检查的649名出境人员中检出75例异常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异常图占心电图检查人数的11.56%,75例异常图中共有13种异常图。作者根据这一资料,对国际旅行预防保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66.
967.
968.
近年来对 37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术 (PCEA) ,有效地减轻了术后疼痛及膀胱痉挛的发生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 37例前列腺增生患者 ,年龄 5 9~ 84岁 ,平均6 7.5岁 ,其中Ⅱ 增生 1 5例 ,Ⅲ 及Ⅲ 以上 2 2例 ,术前有尿潴留病史 2 1例 ,无其他严重心肺及神经系统疾病 ,合并膀胱结石 2例。治疗方法 患者均采用L1L2 持续硬膜外麻醉 ,手术方式采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毕留置硬膜外导管 ,接美国Baxter持续注药泵 ,泵内药物配方采用曲马多 6 0mg ,0 .75 %布比卡因 30ml加 0 .9%生理…  相似文献   
969.
970.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技术 ,准确定量检测待检标本中解脲支原体 (UU)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FQ -PCR技术 ,检测男女生殖道标本 76 5份 ,并同时用常规PCR技术 ,对比检测了 85例。结果 FQ -PCR检测76 5份标本 ,UU -DNA阳性 2 79份 ,阳性率 36 .5 % ,其DNA平均拷贝数为 2 .4× 10 4。 38例阳性患者治疗两周内复查 ,转阴率仅为 4 4 .7% ,治疗 3w后复查 ,转阴率达 76 % (P <0 .0 0 5 )。常规PCR结果重复检测时 ,2 5例阳性中 2例变为阴性 ,而 6 0例阴性中 4例变为阳性。FQ -PCR结果重复时完全吻合。结论 FQ -PCR检测UU ,具有快速、特异性高、定量准确等优点 ,并可为临床评价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