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8篇
  免费   633篇
  国内免费   188篇
医药卫生   7029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369篇
  2022年   323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388篇
  2018年   345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434篇
  2013年   409篇
  2012年   398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387篇
  2009年   337篇
  2008年   301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信号通路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靶点。TNF-α能够结合到2个不同的受体上,通过与受体的结合发挥抗炎、抗风湿的作用。抗TNF-α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其在抑制炎症引起的损伤及受损组织的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会引起一定的副作用,如增加感染和恶性肿瘤的风险、引起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副作用可能是由于封闭了TNF-α的有益信号引起的,而选择性拮抗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可能是解决TNF-α抗体副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异性地作用于TNFR的药物具有更加广阔的实用性和安全性。针对TNF-α及其受体的药物在RA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2.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低位直肠癌所占的比例高,约占直肠癌的60%~75%[1].吻合口瘘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国内报道吻合口瘘发生率为9%~25%[2].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应用肛管,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概率[3],因此做好肛管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临床上通常是用手术缝线在肛周将肛管固定[4],这种固定方式属于有创操作,会引起患者的疼痛.我科将一件式造口袋应用于肛管的固定,变有创为无创,解决了因为肛管固定引起的疼痛问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患者围术期炎性因子、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和脑代谢的影响.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标准组和常规组,每组99例.标准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手术.观察2组术前、术后1、5 d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2、IL-4、降钙素原(PCT)]、脑代谢指标[脑灌注压(CCP)、脑氧摄取率(CEO2)、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术前、术后5 d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A、IgM、IgG)、T淋巴细胞水平(CD+3、CD+4、CD+8).治疗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 2组术后1、5 d时TNF-α、IL-2水平著低于术前,IL-4和PCT水平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5 d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术后1、5 d 时TNF-α、IL-2水平著低于常规组,IL-4和PCT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5 d时CCP、CEO2和SVO2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且术后5 d高于术后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术后1、5 d时CCP、CEO2和SVO2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5 d时IgA、IgM、IgG、CD+3、CD+4、CD+8水平均高于术前,且标准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GOS评分1~3分患者分布明显低于常规组,而4、5分患者分布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炎性反应、脑代谢指标的波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患者预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总结郭顺主任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辨治思想和遣方用药经验。[方法]通过查阅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相关文献及指南,结合门诊抄方学习,从病因病机、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副作用与激素依赖的鉴别、整体与局部辨治、用药经验等方面阐释郭师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经验,并附一则医案加以验证。[结果]激素依赖性皮炎又称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以火、热、毒为主要致病因素,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润燥等为治疗大法。郭师以五行学说为基,据皮肤“金水之性”立法,临证以“火性”认识激素,明确激素副作用与激素依赖之区别:激素副作用病机为火毒炽盛,甚则耗伤阴液,治以清热泻火养阴;激素依赖由长期使用激素,在表阳气耗损所致,当以温阳为法。所举验案为激素依赖所致脾肾两虚,治疗当以温补脾肾为原则,方选附子理中汤合凉血五花汤加减,治疗后获得显著疗效。[结论]郭师从火论治激素依赖性皮炎,注重整体,明辨激素副作用与激素依赖,分别治以清热养阴和温阳之法,再结合局部辨治,疗效颇佳,其经验值得临床推广学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分析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脉图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以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为原发性痛经组,健康者为对照组.在痛经典型发作时予以电针治疗,形成4个观测时点(T0:经前7~10 d,T1:经期痛经典型发作时,T2:针刺镇痛治疗30 min结束即刻,T3:针刺镇痛治疗结束后30 min).运用道生DS01-C型脉象仪采集脉图参数,包括幅度(h)、时值(t)、宽度(w)、幅度比、时值比、宽度与时值比、心率(HR)等,并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疼痛程度.统计方法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及均值、标准差等描述性分析的方法.结果 原发性痛经组纳入35例,对照组纳入32例.在疼痛程度的变化上,痛经发作前后,即4个时点的VAS比较结果,T1、T2、T3与T0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T2、T3与T1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在脉图参数的变化上,痛经发作前后,即4个时点的脉图参数变化为:T1与T0比较,h2、h4、t1均显著升高(P<0.05);T2与T1比较,t5显著升高(P<0.05),h3/h1、w1/t、t1/t、t1、HR均显著降低(P<0.05);T3与T2比较,h3/h1、w1/t、t1/t、t1均显著升高(P<0.05).同一时点与对照组比较:T0时点,原发性痛经组h2、h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1时点,h3/h1、w1/t、t1、t1/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3时点,t1、t1/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脉图参数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上,与VAS呈显著正相关的脉图参数是:h2、h3、h4、h3/h1、h4/h1、w1(P<0.05);与VAS呈显著负相关的脉图参数是:h5、h5/h1(P<0.05).结论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的脉图参数在痛经发作时较痛经发作前、缓解后及健康人群有一定程度改变,且其脉图参数的变化与疼痛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6.
王伟  李玉兵  邬垚飞  陈芬  陈红波 《浙江医学》2021,43(9):1005-1006
目的探讨液体隔离带在超声引导经皮肾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皮肾活检明确病理诊断的慢性肾炎患者10例。该10例患者超声检查发现肾后间隙可见腹腔内容物(如大网膜、肠管)并遮挡穿刺路径,遂在超声引导下向腰大肌(或腰方肌)浅筋膜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20ml,应用液体隔离带辅助行肾活检。结果10例患者在注射隔离液后实现了腹后壁腹膜受压迫后使腹腔内容物向肾下极推移,形成理想穿刺路径并完成经皮肾活检,取材满意率100%,无肠管损伤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仅1例患者在注射隔离液后诉注射部位酸胀不适,停止注射后5min内不适症状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液体隔离带辅助困难部位的经皮肾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97.
慢性病是老年人群比较常见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这些慢性病治疗周期较长,甚至需终身治疗,才能维持患者的生存。一直以来,慢性病的管理是社区及以上各级医院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其中慢性病患者问诊配药模式的研究一直无明显的突破,直到“互联网+医疗”工作的开展,为慢性病患者问诊配药提供了思路[1]。目前,党中央与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工作,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国办发〔2018〕26号)中指出“允许依托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允许医疗结构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而药师审核处方后,医疗机构与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配送”。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熊果酸通过调节mi R-373-3p对肺癌A549细胞凋亡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熊果酸对肺癌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熊果酸作用于转染mi R-373-3p的A549细胞后对A549细胞凋亡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熊果酸加药组和转染mi R-373-3p mimics组中A549细胞mi R-373-3p表达程度;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熊果酸作用下mi R-373-3p调控的下游靶基因TXNIP m RNA及蛋白的表达;细胞划痕愈合实验检测mi R-373-3p细胞迁移能力。结果熊果酸显著降低肺癌A549细胞的生长活力(P<0.05),IC 50为60μmol/L;瞬时转染mi R-373-3p mimics可以上调A549细胞中mi R-373-3p的表达(24 h,11.367±2.120;48 h,12.167±1.108);熊果酸作用于转染mi R-373-3p mimics的A549细胞后,能够显著提高细胞中mi R-373-3p mimics的表达水平(24 h,16.787±3.109;48 h,16.980±3.106);并且mi R-373-3p mimics下游预测的目标基因TXNIP m RNA(10.757±0.79)及蛋白表达量(0.8210±0.043)均明显上升;FCM结果显示:mi R-373-3p能够促进肺癌A549细胞凋亡(46.20±5.970)。细胞转染mi R-373-3p mimics后,迁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01)。结论熊果酸能够通过促进肺癌A549细胞凋亡抑制其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mi R-373-3p表达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青壮年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骨代谢类型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青壮年AS骨密度下降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2015年2月—2020年11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的AS患者103例,分析不同骨代谢类型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结果  入组的103例AS患者,骨密度正常组49例,骨密度低下组54例。骨密度低下组患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N端骨钙素(OC)、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的均值均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均P<0.001)。骨密度低下组又分为低中转换组(28例)和高转换组(26例)。高转换组的股骨颈骨密度T值为-1.56±0.82,显著性低于中低转换组(-1.01±0.92,P=0.029)。2组腰椎的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对于不同骨代谢类型治疗前后比较发现:在中低转换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值[(0.92±0.09)g/cm2]较治疗前[(0.89±0.08)g/cm2]显著改善(P=0.022);而在高转换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值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   结论  青壮年AS骨密度下降患者血清β-CTX、OC、P1NP明显升高,表现为高转换骨丢失;中低转换的骨密度下降患者通过积极基础病炎症控制,骨密度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但是,高转换骨密度下降患者治疗后骨量无显著提升,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在PICC置管过程中,使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P波的形态改变对PICC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及心电稳定性分析.方法 选取安徽省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的80例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时,从P波振幅变高开始,每送入1 cm打印心电图的变化并记录所对应的导管长度.判断4类不同P波,即P波振幅达到QRS波的50% ~80%、高尖P波、双峰P波、双向P波的引出率、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CAJ)的到位精确率.同时观察心电波形的稳定性情况.结果 80例患者中,1例P波无任何变化,摄片示头端位置正常,无异位.P波振幅达到QRS波的50% ~80%的引出率为62.50%(50/80),CAJ到位精确率为76.00%(38/50);高尖特征P波的引出率为52.50%(42/80),CAJ到位精确率为38.10%(16/42);双峰P波引出率为88.75%(71/80),CAJ到位精确率为81.69%(58/71);双向P波引出率为91.25%(73/80),到位精确率为63.01%(46/73).4种P波引出率及到位精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稳定与心电不稳定患者身高、置管长度、基础P/R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稳定性好,双峰P波在指导PICC尖端定位的引出率及精确率高,对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定位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