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半球病变性癫痫手术疗效,并对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和大脑半球离断术两种手术方式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7年在我科手术治疗的25例药物难治性半球病变性癫痫患者,根据所行手术方式分为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组(FH)15例,大脑半球离断术组(H)10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癫痫控制、神经功能作回顾性研究。结果术后随访1~12年,平均随访5.28±2.91年。除去失访2例总的癫痫发作控制率为Engel Ia 19例(82.60%)、Engel Id 3例(13.04%)、Engel IIa 1例(4.36%)。在癫痫控制率上,FH组与H组比无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上,FH组手术时间较H组长,在术中失血上,FH组高于H组,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半球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难治性半球病变性癫痫治疗措施,术后不仅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且部分患者神经功能还得到改善,而大脑半球离断术作为一种创伤更小、疗效相当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麻醉复苏室陪同模式联合风险管理对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军医院98例全麻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麻醉复苏室陪同模式联合风险管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躁动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行为改变发生情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 观察组躁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效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行为改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全麻手术患儿苏醒期实施麻醉复苏室陪同模式联合风险管理, 可有效减轻其躁动程度,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进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患儿预后, 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23.
目的:构建基于Tat细胞穿透肽和核定位信号NLS的重组酶Cre蛋白表达载体,引导Cre内化并人核实现细胞水平的基因敲除。方法:在带His标记的细胞穿透肽Tat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载体pET14b—SBP-Tat—EGFP基础上,利用酶切连接的方法将NLS—Cre片段插入带上述表达载体中,构建新的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ET14b—SBP-Tat—NLS-cre-EGFP;经酶切、测序鉴定载体构建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宿主菌,经异丙基硫代一争I)I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用Ni^2+亲和层析纯化得到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透析、过滤除菌后加入到培养的cdc42基因两端带Loxp位点的C57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在Zeis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蛋白转导效率,并用Westernblot方法在蛋白水平检测并验证细胞水平目的基因敲除效果。结果:经酶切、基因测序证实重组载体构建成功,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有效表达;Zeis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融合蛋白穿透细胞膜并进入细胞,细胞在经融合蛋白内化处理后目的基因蛋白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没加Tat融合蛋白比较有明显降低。结论:利用Tat细胞穿透肽成功构建了基于细胞穿透肽的带有NLS-Cre的Tat蛋白表达运输载体,建立了可携带Cre进入细胞核进行基因敲除的系统,说明利用该系统可以实现细胞水平的基因敲除。  相似文献   
24.
小儿蛙型石膏固定常用于髋关节脱位患儿的保守治疗。进行蛙型石膏固定时需将小儿托起悬空,由于无专门的设备,临床操作多有不便[1]。为此,我们自行研制了一种小儿蛙型石膏固定架,方便实用,现报告如下。1小儿蛙型石膏固定架的介绍1.1材料与制作小儿蛙型石膏固定架(简称固定  相似文献   
25.
《金匮要略》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诊断治疗杂病的医学专著,书中所提"百合病"仅有9条,内容却涵盖了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主症、治则等诸多方面,为后世医家诊断和治疗情志内伤疾病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思路。本文对《金匮要略》所提百合病及该病治法进行简单分析探讨,以期进一步领悟张仲景辨证施治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26.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婷  陈鹏  王美纳 《西北药学杂志》2005,20(3):144-144,F003,F004
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脑缺血及再灌注期间发生着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一方面,脑缺血再灌注既可挽救濒临梗死的细胞,另一方面加重细胞损伤,导致细胞死亡。以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细胞内钙超载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其与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各机制之间又存在着网络联系,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子宫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U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5例UIM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发病年龄23~49岁,临床及病理初始考虑为子宫平滑肌肿瘤等其他诊断。肿瘤位于子宫体黏膜下或肌壁间,质地中等或稍细腻、有黏液感。组织形态学以黏液型为主,黏液样变的基质中见梭形细胞稀疏排列,区域密集的梭形细胞呈束状,类似平滑肌瘤,间质炎细胞浸润,局灶肿瘤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象少见。2例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显示5例肿瘤均不同程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证实5例肿瘤存在ALK基因重排。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转移和复发。结论:UIM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与平滑肌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有重叠,建议诊断时应结合组织形态学、ALK免疫组化及FISH检测三者综合判断,以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观察"重建生活"理念下的小组作业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作业小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重建生活"综合作业治疗。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评价2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Fugl-Meyer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效果明显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建生活"理念结合小组治疗的作业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百合地黄汤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血清炎症因子及其海马5-HT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究其抗抑郁的作用机理。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百合地黄汤低剂量组、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湘百合地黄汤组、氟西汀组,每组10只。采用孤养加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的方法建立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造模时间为28 d,造模结束后,通过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样行为,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抗炎因子IL-1β的水平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递质5-HT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少于正常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长于正常组,血清IL-1β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海马神经递质5-HT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及湘百合地黄汤组大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多于模型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血清IL-1β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海马神经递质5-HT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大鼠的行为学、血清IL-1β含量及海马5-HT表达情况与湘百合地黄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合地黄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抗抑郁疗效显著,抑制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清IL-1β含量升高,提高其海马5-HT表达水平,可能是其抗抑郁作用机理之一;百合地黄汤方中选用湖南龙山百合与选用江西百合比较,对其抑郁作用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