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10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0篇
  1956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异丙酚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方法 健康雄性犬6只,12月龄,体重10~12 kg,经右后肢大隐静脉15 s内静脉注射异丙酚7 mg/kg,眼睑反射消失时断头,取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各2 ml,取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和小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组织和血浆异丙酚水平.结果 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分别为11.8±1.5、(5.5±0.7)μg/ml;脑组织异丙酚含量分别为:丘脑(10.4±1.8)μg/g,额叶(8.2±1.1)μg/g,顶叶(8.3±1.2)μg/g,颞叶(8.3±1.4)μg/g,扣带回(8.4±1.2)μg/g,中脑(9.4±1.2)μg/g,桥脑(9.3±1.4)μg/g,小脑(7.7±1.9)μg/g,海马(5.8±1.1)μg/g.脑组织异丙酚含量以丘脑最高,海马最低,颈内动脉血浆异丙酚浓度高于颈内静脉(P<0.05).结论 静脉注射异丙酚后当犬眼睑反射消失时,其在脑组织的分布不一致,丘脑含量最高,海马最低.  相似文献   
102.
关联规则在中医疾病证候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实现对隐舍在文献中的诊断知识的学习,是当今数据库领域研究的热点,关联规则是其中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阐述了中医已有诊断标准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提出了中医证候诊断方程的表达形式;简介了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和Apriori算法,并通过举例说明了关联规则在中医疾病证候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3.
本文报道了湖北贝母的人工授粉试验。以湖北贝母为母本,利川贝母为父本杂交授粉,能提高结实率,所得种子饱满。发芽率高。  相似文献   
104.
脚跟痛(跟痛症)是脚跟骨部山于陈旧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症状特征多为一侧发病,早晨起床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后,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局部不红不肿,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等。侗医对此症的治疗,方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体表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体表的巨大神经纤维瘤,采用“S”形切口,直接大部分切除瘤体,术中采用肿胀麻醉技术、分段切除、边切开边缝合的方法,配合控制性降压技术,创面予以直接拉拢分层缝合。结果所有病例术中出血少,未予输血,术后2周拆线,11例切口一期愈合,4例有部分伤口裂开,经换药而愈。结论对体表巨大的神经纤维瘤行切除手术,术中采用肿胀麻醉技术、分段切除、边切开边缝扎的方法,配合控制性降压技术,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最大限度地切除瘤体可取得较好的功能及外观恢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比较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与口服强的松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在均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2mg,1次/12h,3d,后改为1mg,2次/d,连服7d;对照组口服强的松20mg 2次/d,连服3d,后改为25mg(分两次服),连服7d。分别在入院时及治疗后前3d的每12h及出院前检测肺功能,在入院时及治疗后24、48、72h及出院前测动脉血气,并注意住院前后血糖、血钾、钠等变化。结果:两组中各有3例因症状加重行无创通气治疗,其余所有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动脉血气等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组血糖增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可明显改善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与口服强的松无明显差异,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7.
陈剑平  林添河  詹水木 《现代康复》1998,2(10):1079-1079
近年来我国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治疗,已成为临床常见课题之一,对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患早日恢复健康。在康复中.如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十丹重要的一环。现将我们3年来资料较完整的25例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大鼠皮瓣,对皮瓣早期断蒂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9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动物实验中心及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目的组、绿色荧光蛋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所有实验大鼠背部设计2cm×6cm随意皮瓣,蒂位于髂脊水平。皮瓣形成后,术时即刻将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溶液(目的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溶液(荧光蛋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溶液(空白对照组)1mL注射到大鼠皮瓣内,给药后即刻以3-0丝线原位缝合,继续单笼饲养。所有实验大鼠皮瓣4d后断蒂,断蒂后7d观测皮瓣存活面积,取皮瓣远端存活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表达情况,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血管密度。结果:①断蒂后7d,所有实验动物全部存活,皮瓣存活区与坏死区已经明确。②皮瓣存活率、皮瓣血管断面密度目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犤皮瓣存活率:目的组为(98.8±1.5)%,荧光蛋白对照组为(78.3±2.5)%,空白对照组为(79.2%±2.4)%;皮瓣血管断面密度:目的组为(49.6±6.3)个/高倍视野,荧光蛋白对照组为(37.5±3.0)个/高倍视野,空白对照组为(39.5±3.0)个/高倍视野,P<0.05犦,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组均可见棕黄色颗粒沉积,目的组比对照组染色深。④组织学观察,目的组皮瓣真皮、肉芽及肌肉中可见大量毛细血管,而对照组较少。结论:应用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基因转染大鼠皮瓣具有促进皮瓣早期断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肿瘤大鼠后,其外周血、肝脏局部组织、脾脏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取3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制作肝肿瘤模型,随机分为RFA后1周组、RFA后2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前2组分别于RFA处理后1周及2周处死,对照组不做RFA处理即处死。取射频灶周边(对照组取肿瘤周边)0.5 cm范围内肝、脾组织及外周血,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L-10表达水平。 结果对照组大鼠肿瘤周边肝组织IL-10水平为(89.47±3.70),RFA后1周组为(81.62±10.19),RFA后2周组为(84.20±9.96),RFA后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大鼠脾脏组织IL-10水平为(96.32±0.89),RFA后1周组为(92.70±2.27),RFA后2周组为(96.34±0.97),RFA后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大鼠外周血IL-10水平为(95.92±2.31),RFA后1周组为(89.71±5.44),RFA后2周组为(87.67±11.11),RFA后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RFA通过对肿瘤组织的原位灭活,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肿瘤组织所释放的IL-10对荷瘤宿主的免疫抑制状态,削弱IL-10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包括对机体及肿瘤局部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空芯针穿刺活组织检查(CNB)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活组织检查(OSB)对乳腺癌患者DFS的影响,同时评估两种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方式对乳腺癌手术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病中心经CNB或OSB证实为乳腺癌的3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SB组155例,CNB组151例。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的DFS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DFS的因素。同时以保留乳房率、保留乳房患者首次切缘阳性率、前哨淋巴结活检率及手术次数为指标,评价两种活检方式对乳腺癌手术质量的影响;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全部患者的临床随访时间为29~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OSB组与CNB组中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为分别为32例(20.6%,32/155)和29例(19.2%,29/151)。并且,OSB组局部复发率为4.5%(7/155),远处转移率为16.1%(25/155);CNB组局部复发率为2.6%(4/151),远处转移率为16.5%(25/151)。两组患者间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69、0.010,P=0.380、0.91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OSB组与CNB组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864)。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ER及HER-2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DFS的主要因素(OR=2.458,95%CI:1.883~3.209,P=0.000;OR=0.453,95%CI:0.238~0.863,P=0.016;OR=2.086,95%CI:1.110~3.920,P=0.022),不同的活检方式并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DFS。CNB组的保留乳房率明显高于OSB组[25.2%(38/151)比9.7%(15/155),χ2=12.812,P=0.000],手术次数明显少于OSB组(1.00±0.00比1.35±0.48,t=9.090,P=0.000),但其前哨淋巴结活检率与OSB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48/151)比32.9%(51/155),χ2=0.043,P=0.835]。并且,CNB组保留乳房患者的首次切缘阳性率与OSB组的保留乳房患者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0.5%(4/38)比5/15,χ2=2.515,P=0.113]。结论术前空芯针穿刺活检对患者的DFS无不良影响,并且可以明确诊断及分子分型,有利于手术方案及后续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尽而提高乳腺癌的手术质量,不失为可扪及肿块乳腺癌的首选活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