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室颤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选择分为实验组(室颤组,n=31)和对照组(停跳组,n=26)。术中分别测定室颤前及复跳后冠状静脉窦处血液的心肌磷酸肌酶同工酶(CP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术后观察心功能及神志、血红蛋白尿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跳后2组CPK-MB、LDH、CTnI较室颤前均增高(P<0.05),但对照组比室颤组升高更明显(P<0.01)。且术后对照组使用多巴胺的例数比实验组高出近1倍。实验组有3例出现血红蛋白尿。结论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心内直视手术比传统心脏停跳下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佳。可应用于大部分无主动脉瓣病变的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32.
血定安在体外循环预充中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血定安(Gelofusine)为4%的改良琥珀明胶,属人工胶体液,分子量30000,相对粘度1.9。笔者报告以血定安作为体外循环(CPB)中预充液成份,探讨对机体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凝血机制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选择60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年龄13~69岁,体重(42.9±19.2)kg。随机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58例,于瓣膜置换术中同时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口.结果 50例术后即刻转为窦性心律,8例仍为心房颤动,术后1周6例由窦性心律转为持续性心房颤动,2例心房颤动恢复窦性心律.52例出院后随访3~24个月,40例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为77%.结论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有较好疗效,且方法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探讨参脉注射液对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 OPCA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均西医常规治疗)随即分成两组,在患者常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前、术后均应用参麦注射液者进入A组,常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进入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毕及术后1周采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心室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评价其早期临床效果。结果:两组临床资料无差别。 A组术后与术前比较,SV及EF均增高,且 P<0.05,B组略有下降,但P>0.05。术后A组与B组比较,EF明显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需要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OPCAB术式基础上应用参麦注射液患者心功能恢复优于单独行OPCABG术患者。  相似文献   
36.
重症心脏瓣膜病临床并不少见,其常导致患者全身生理功能严重紊乱,各脏器继发损伤明显,术前不易完全纠正,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近年随着心脏外科及相关科学的发展,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成功率已大大提高。我院自2006年12月至2009年4月共完成36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取得良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7.
电视胸腔镜在创伤性膈疝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是胸部微创外科的代表性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周期短并符合美容要求等优点[1],不仅能使显像更清晰,扩大手术视野,还能提高手术速度和质量[2].  相似文献   
38.
<正> 冠心病患者中老年人占很大比重。该类患者一般都有肺及肝肾功能下降,合并其他疾病多,如糖尿病,高血压,同时,随着内科涂层药物支架的迅速发展和介入技术的提高,这个人群中最终选择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都是病情重、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心肌严重缺血的患者,对心血管外科技术、麻醉技术的要求更高。如何更好的保护患者重要脏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疗效,探讨OPCA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我院收治的41例不合并有心脏瓣膜病、室壁瘤等其它心脏病的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分成两组,OPCAB组:21例,年龄65.30±3.10岁;CABG组:20例,年龄61.80±3.20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旁路移植血管支数、手术时间、二次开胸止血、肾功能不全及早期心功能改善(术后2周EF)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ABG组呼吸机辅助时间(14.52±4.34hvs.6.32±1.38h,t=8.237,P=0.001),24h胸腔引流量(526.56±90.21mlvs.321.45±102.31ml,t=6.796,P=0.001),24h输血量(679.50±182.60mlvs.310.30±168.30ml,t=6.736,P=0.001),心房颤动发生率(15%vs.5%,χ2=5.334,P=0.025),使用正性肌力药(40%vs.14%,χ2=0.222,P=0.586)及脑部并发症发生率(10%vs.0%,χ2=7.221,P=0.008)等均高于OPCAB组。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但对合并有慢性肺部疾病和颈动脉有斑块或曾经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OPCAB可做为首选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