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文题释义: 免打结倒刺缝线:为一种新型的可吸收性外科缝线,采用带倒刺的缝合材料制成,一端连有手术缝针,其主要成分为聚对二氧环己酮,其分子式为(C4H6O3)X。聚对二氧环己酮经证实不具有抗原性、致热性,且在吸收期间只引起轻微的组织反应。由于该缝线带倒刺,故无需打结即可缝合组织,适用于可使用可吸收缝线的软组织缝合。 腰椎融合: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的发展,在椎间盘结构应力分析等理论的支持下,腰椎融合在重建腰椎稳定性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腰椎不稳、腰椎结核、腰椎肿瘤、腰椎骨折及腰椎翻修手术。在内固定技术进步的支持下,使得腰椎融合手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是目前脊柱外科临床广泛采用的手术方式,堪称为腰椎手术的金标准。 背景:免打结倒刺缝线应用于腰椎后路融合术,能否缩短缝合时间,降低切口并发症,临床尚无明确结论。 目的:探索免打结倒刺缝线用于腰椎后路短节段融合术中在缩短缝合时间、降低切口并发症方面是否存在优势。 方法:选择2018年1至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2例,均进行腰椎后路短节段开放融合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3)与对照组(n=29),试验组采用免打结倒刺缝线缝合腰深筋膜层,对照组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腰深筋膜层。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深筋膜和皮下皮肤缝合时间,利用渗漏试验分析缝合质量;定期观察手术切口愈合情况,记录相关并发症;术前及术后2周、6周、3个月,对比两组目测类比评分与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情况。试验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DZMEC-KY-2018-11。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切口长度与皮下皮肤缝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深筋膜缝合时间少于对照组[(8.0±0.9),(11.6±1.7) min,P < 0.05],渗漏试验阳性例数少于对照组(P < 0.05);②试验组切口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 < 0.05);③两组术后2周、6周、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逐渐下降(P < 0.05);两组间术后2周、6周、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表明,使用免打结倒刺缝线能够在腰椎后路短节段减压融合术后减少深筋膜缝合时间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ORCID: 0000-0001-8009-3996(孙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共30例采用中医针法治疗4周,对照组共30例采用塞来昔布口服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颈椎功能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颈椎前凸角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前NPQ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颈椎前凸角无明显差异。治疗结束后2周,治疗组NPQ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颈椎前凸角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有效改善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轴性症状和颈椎生理前凸角,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痛风是由于先天遗传或后天获得性的多种因素造成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和尿酸排泄减少,致使血清尿酸浓度持续升高、高尿酸血症形成的病证.多余的尿酸以尿酸盐结晶的形式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中,沉积于关节及周围组织,可致急慢性痛风关节炎、痛风结节.细小的尿酸盐结晶长期刺激局部组织,形成痛风结石合并溃疡,而且此类溃疡很难愈合.西药降酸排酸疗法对于溃疡的治疗作用有限.痛风结合并溃疡是临床难治性疾病,导致患者行动不便,生活质量严重受损,通过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结合患者病史较长,从阴疽的角度出发,分阶段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4.
杨迎霞 《四川中医》2010,(12):48-49
中医传统的治法八法中虽无透法,但在温病的治疗过程中透法却被广泛应用。它贯穿于各类温病治疗的始终,体现了温病的治疗特点。温病的治疗讲究透邪,给邪出路,适时恰当地选用透法对各类温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